3萬多畝大豆養「害蟲」,一份賣到1000多

種植蔬菜、瓜果最怕的就是長蟲,可是在這個地方的豆農不僅不除蟲不打藥,反其道而行,花錢搭起大棚,種滿優質大豆,還專門養起了“害蟲”。

3萬多畝大豆養“害蟲”,一份賣到1000多

從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江蘇省灌雲縣一直都是國內有名的大豆之鄉,種植面積曾達到80萬畝,產量高,品質好。隨著產業轉型後,大豆還有3萬多畝,帶來的收益卻更好,這是又怎麼一回事?

3萬多畝大豆養“害蟲”,一份賣到1000多

這種生長在大豆葉子上的小青蟲,也是就是我們常說的豆青蟲,它的外形跟蠶相似,以吃大豆葉子、洋槐樹的葉子為生。

做成菜餚,不僅天然無公害,且富含高蛋白,味道十分鮮美,並有暖胃和治療營養不良的特殊療效。是江蘇連雲港等地的特色美食。

“灌雲豆丹”過去是害蟲 今日變地方特色美食

江蘇省灌雲縣一直有著吃豆丹的傳統。為滿足市場需求,當地農民開始嘗試以豆地養殖豆丹,形成了養殖、銷售、加工一體的產業鏈,每年還會舉行灌雲豆丹美食文化節。

3萬多畝大豆養“害蟲”,一份賣到1000多

以往,江蘇灌雲縣種植一畝大豆收成不過千元,如今,一道美食豆丹就能買到上千元,市場上還供不應求。

3萬多畝大豆養“害蟲”,一份賣到1000多

豆丹啃食豆葉,會不會降低大豆產量?

雖說這種小青蟲是大豆的天敵,可是在養殖了豆丹的大棚黃豆裡,以往每畝可收450斤左右的大豆,如今比普通的要高出100斤。還因為豆蟲對農藥敏感,大棚黃豆都不打農藥,綠色無公害,市場價格更高。

當地成的豆丹養殖合作聯社,採取“合作社+農戶(貧困戶)”的方法,統一供種、統一管理、統一回收,讓“豆蟲共作”成為農民增收脫貧的綠色產業,小豆丹發展成了富民大產業。

3萬多畝大豆養“害蟲”,一份賣到1000多

那麼,做大地方特色產業,是否有“成功路徑”可循?

灌雲縣因地制宜地挖掘了當地特色農產品,其首要一條是找準了“自身亮點”,例如陽澄湖大閘蟹、四川鹽源蘋果等等;第二點,“營銷很關鍵!”從現代消費社會的觀點看,某些市場需求是創造而非迎合出來的,打造差異化、品牌化的經營思維。

酒香還怕巷子深,還需合理利用互聯網渠道,才能把本地更多更好的農產品推出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