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的「衣帶詔」事件,其實根本沒有這件事,只是董承想造反!

三國時的"衣帶詔"事件,其實根本沒有這件事,只是董承想造反!

大家都知道衣帶詔是漢獻帝寫給董承,讓董承找人殺了曹操以奪回實權。但細看史書記載卻頗有隱晦和令人起疑的地方,而劉備又在此間扮演何種角色?我們一起來研究看看吧!

三國時的“衣帶詔”事件,其實根本沒有這件事,只是董承想造反!

真正的經過,可能跟大家印象有很大不同,單就三國志等相關記載來看,事情是這樣的:

董承不滿曹操奉戴天子後,榮寵歸於曹操,自己雖為車騎將軍但無實權,因此想找人一起幹掉曹操。董承向劉備聲稱有所謂的密詔,而劉備實際上也沒看到,對此行動沒有興趣。董承就又去找某位皇族後代王子名服,勸說一起謀反,之後可以繼承王位然後讓董承當相國,王子服很高興地答應,董承就再去約自己的心腹種輯和吳碩一起幹,不知道誰告的密?被曹操發現謀反的計劃,全都斬了!是否為劉備告的密,以曹操執意讓劉備去攔阻袁術,讓劉備遠離京城來看,很有可能。但董承會找上劉備,表示他應該也找過很多人都被拒絕,因此告密的就不見得是玄德。

三國時的“衣帶詔”事件,其實根本沒有這件事,只是董承想造反!

漢獻帝紀:五年春正月,車騎將軍董承、偏將軍王服、越騎校尉種輯接受秘密詔令誅殺曹操,事情敗露。壬午,曹操殺了董承等,夷三族。

曹操傳:劉備還在未去之前,就暗中與董承等人策劃謀反。這兩段並沒有劉備受密詔的記載。

劉備傳:先主未出時,獻帝舅車騎將軍董承辭受帝衣帶中密詔,當誅曹公。先主未發。辭:告知;未發:沒有表現出來。(董承)遂與承及長水校尉種輯、將軍吳子蘭、王子服等同謀。會見使,未發。事覺,承等皆伏誅。這段有些許關旭,是董承對劉備說有這回事,但他沒看到。

三國時的“衣帶詔”事件,其實根本沒有這件事,只是董承想造反!

後漢書董卓傳:帝忌操專逼,乃密詔董承,使結天下義士共誅之。承遂與劉備同謀,未發,會備出征,承更與偏將軍王服、長水校尉種輯、議郎吳碩結謀。事洩,承、服、輯、碩皆為操所誅。綜合以上,除了董承沒人看過所謂的密詔,甚至衣帶詔是隻有劉備傳中才出現如此具體的形容。

三國時的“衣帶詔”事件,其實根本沒有這件事,只是董承想造反!

尤其是時間點,董承被肅清的時候是建安五年初,劉備進入曹營是三年底,所以此謀反計劃保守估計最晚是建安四年左右就有的,可能更早。而建安元年底獻帝才剛到許都,到建安三年底也才兩年多的時間,曹操陣營都還忙著對付袁術跟呂布,天下局勢仍亂,皇帝這會兒也才十七八歲而且龍椅還沒坐熱,更不要說此時的許都朝廷比董卓和李榷朝廷好幾倍,要獻帝這個時候就覺得曹操專權必須除掉,是否太過牽強?

獻帝真的在此時會下此密詔嗎?而在來許都之前,董承是獻帝身邊的保駕功臣,且先後與李榷、張濟、韓暹等人翻臉,你可以說他忠心保護漢獻帝,也可以說他極力在剷除獻帝身邊的有力人士。

三國時的“衣帶詔”事件,其實根本沒有這件事,只是董承想造反!

如果在配上裴松之引獻帝起居注的一段記錄:承等與備謀未發,而備出。承謂服曰:"郭多有數百兵,壞李傕數萬人,但足下與吾同不耳!昔呂不韋之門,鬚子楚而後高,今吾與子由是也。"服曰:"惶懼不敢當,且兵又少。"承曰:"舉事訖,得曹公成兵,顧不足邪?"服曰:"今京師豈有所任乎?"承曰:"長水校尉種輯、議郎吳碩是吾腹心辦事者。"

這一段是董承在勸說王子服造反,但內容董承竟然用呂不韋和嬴子楚來比喻自己跟王子服,嬴子楚與呂不韋相遇時是楚王之子的身份,說明這個王子服應該是漢朝的一位王子名服(王子,顧名思義不是漢獻帝的兒子,可能是如劉虞之類的近親旁支),所以比較早記錄的三國志中應該才是正確,而後漢書中改為王服不知道是沒有詳細考據還是故意修改?鑑於起居注為宮廷史官所記錄,這一段雖然不是存在於正史內,我們仍應該要很重視它不能忽視,在此前提下,這件事的真相就清楚了。

三國時的“衣帶詔”事件,其實根本沒有這件事,只是董承想造反!

所以董承是想要當呂不韋,因此要王子服當子楚,董承覺得自己沒實權不滿,想借殺曹操之功讓自己掌握實權,也藉此讓王子服得到繼承權!所以王子服一聽就只擔心兵力夠不夠而已了。小編由此判斷應該沒有衣帶詔!劉備在進漢中王位的表裡也沒有提到密詔,而先主傳記錄中密詔也是董承"告知"劉備的,除了董承沒有證據顯示其他人看過密詔,連王子服董承都只有以利誘之!而若真是執行獻帝旨意,更不該說出呂不韋和子楚這樣的逆上之語。

三國時的“衣帶詔”事件,其實根本沒有這件事,只是董承想造反!

所以整件事與其說是獻帝要殺曹操,更像是董承想要掌權而欲發動政變而矯詔。也難怪劉備對此行動興趣缺缺,曹操也在肅清前夕不顧部下反對偏要指派劉備去徐州擊殺袁術,讓劉備遠離此次宮廷鬥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