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經濟面臨大問題,解決之道在中國城市

世界經濟面臨需求問題,但目前的應對方式完全是錯誤的。在某些國家問題百出的政策面前,中國不可被動承受傷害,而必須充分發揮其政策試點、長期規劃和務實決策等優勢,勉力創造內需。

在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之後的十年裡,發達國家都高度依賴寬鬆的貨幣政策,希望大量的流動性和超低利率能夠產生足夠的需求以出清過剩產能。但是這降低了生產率,鼓勵了投機活動,助長了資產價格泡沫,並且使收入和財富分配不平等現象進一步惡化。

隨著發達國家的公民對現狀愈發沮喪不滿,這些國家的政客們(尤其以美國總統特朗普為首)試圖通過限制移民和貿易保護主義等方式平息民怨。儘管此類做法或許可以暫時取悅這些國家的部分社會群體,但它最終只會讓情況變得更糟糕:因為全球需求受到抑制,結構性失衡(包括貿易失衡)將更加突出,最終導致所有國家走向經濟蕭條。

中國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牽連,除了被特朗普政府視為懲罰性關稅的首要目標之外,中國還被指責應為全球產能過剩負責。在此背景下,中國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急需降低經濟對外國市場需求和高額投資的依賴,轉向培育可持續的國內消費。成功關鍵將取決於中國政策制定者能否發揚過去的優良傳統,即用好“BREEP方法”——通過採納(browse)、調研(research)、試點(experiment)、評估(evaluate)和推廣(push forward)等一整套做法,不斷完善和調整政策工具和策略,把收效較好的做法推而廣之。

世界經濟面臨大問題,解決之道在中國城市

自2000年以來,中國就開始立足科技創新和城鎮化的同步推進,向提升收入、減少分配不均、保護生態環境的長期目標努力。具體來講,中國希望建設綠色、高效的城市群,吸引受到良好教育的高素質勞動者,靠他們拉動可持續的消費。

收入和生產率雙雙提升的良性循環,對城市的繁榮與活力至關重要,而現有經濟理論對達成該目標的指導作用十分有限。但中國通過應用“BREEP方法”找到了在發展戰略上取得突破的道路,那就是拒絕“一刀切”政策,鼓勵城際競爭。

2010年,中國國務院確定以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個大型城市群作為智慧型城鎮化的試點。2014年,珠三角進一步擴大成為粵港澳大灣區,覆蓋廣東省南部九座城市以及香港和澳門。

7月31日匯豐銀行發佈報告《中國超級城市的崛起》指出,無論是長三角、珠三角還是京津冀,每個城市群的GDP均已超過西班牙;到2025年,三大城市群佔全國GDP的比重將達到45%。其中粵港澳大灣區人口最少,為7000萬,而長三洲和京津冀分別擁有1.2億和1.12億人口。但粵港澳大灣區的GDP達到1.5萬億美元,貢獻了全國總產值的12%,出口額佔全國總額的37%。而且,粵港澳大灣區的GDP增速顯著高於國內其他地方。

粵港澳大灣區高度凝聚了騰訊、美的和華為等大量充滿活力的民營企業,也是中國最具有創新能力的城市群,國際專利申請數量佔全國50%以上。此外匯豐銀行的報告還顯示,粵港澳大灣區所面臨的國企效率問題和產能過剩問題的是最輕的。

世界經濟面臨大問題,解決之道在中國城市

原因很簡單:與其他城市群相比,粵港澳大灣區更重視市場導向,香港、澳門的開放程度也高於內地其他城市,它們不僅允許貨物、服務、資本、技術、人才和資源自由流動,在市場監管、商業實踐、軟性制度和生活方式上更與國際標準接軌。

中國領導人當然不會滿足於現有幾個城市群的成功;相反,他們正努力將成功經驗推廣到全國。比如自2013年開始,國家發改委就對粵港澳大灣區中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佛山展開了深入調研,吸取其經驗以便為該城市群的進一步發展制定更適宜、更創新的戰略規劃。

國家發改委廣泛參閱了世界銀行、麥肯錫等機構對智慧城鎮化的研究報告,從而更全面地認識城市群對創新和經濟發展的支持作用。在此基礎上,發改委的規劃制定者還直接與地方政府、投資者和外國專家展開合作,進一步完善調研工作。

接下去便是試驗階段。中國先是設立上海自貿區和深圳前海蛇口自貿區進行試點,然後對地方經驗進行評估總結,進而又在去年新公佈了一批自貿區名單,以及國家級的雄安新區,後者代表著中國巨大的抱負:以高新技術為導向,把灰頭土臉的河北平原改造成具有活力的綠色模範城市。

世界經濟面臨大問題,解決之道在中國城市

如今,中國正在加強城際互聯互通,打造19個“超級城市群”。據匯豐銀行預測,到2030年,這些城市群將貢獻全國GDP的80%。

除此之外,中國還應努力培育已經成型的城市群,使其取得更高的經濟增長。香港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一員,擁有多所全球排名前100的高校,在基礎研究方面擁有比較優勢。而另一方面,深圳、東莞、佛山等其他城市具有強大的、以市場為導向的創新研發和生產能力。加強粵港澳大灣區內部互聯互通將提振產業鏈每個環節的創新,從而生產出既符合國內龐大需求,又能適應全球市場的產品。

當前,貿易戰黑雲壓城,它對中國而言是一場嚴峻考驗,但絕不會壓垮中國經濟。中國未來的真正挑戰在於如何利用好粵港澳大灣區等充滿活力的城市群,不僅要刺激經濟增長,更要找到在金融和環境上均可持續的方式,來解決分配不均、產能過剩等結構性問題。

(觀察者網張成譯自《世界報業辛迪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