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礪奮進辦人民滿意教育

改革開放40年十堰教育事業發展系列報道①

時間:2018-09-10 07:34 來源:十堰日報

秦楚網(十堰日報)特約記者 陳明瓊

編者按:改革開放40年來,我市各級各部門以“再窮不能窮教育”的共識和決心,傾心盡力不斷改善辦學條件,自強不息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初心不改推進教育教學改革,我市教育事業實現又好又快發展。今日起,本報推出“改革開放40年十堰教育事業發展系列報道”,敬請關注。

到今年秋季,鄖西縣夾河鎮初級中學已遷址辦學6年了。對於剛入校的初一新生來說,鄖西這所“最美中學”所提供的一切儼然是“理所當然”。 而搬遷之前的學校所在地已經恢復了其原本的道觀功能,當年的學長學姐們肩挑背扛生活物資到校和擁擠的大通鋪生活,早已成了“傳說”。這一變化,得益於我市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

從“借觀辦學”到“全面普九”

1983年,因漢江水位上漲,加之恢復高考帶來的生源不斷增加,夾河鎮初中不得不搬遷到地勢較高、擁有三重小院、已經廢棄的金鑾山道觀辦學,這就是2017年入選蘇教版教材、被稱之為“峭壁上的學校”的夾河金鑾山中學。“借來的學校”遠離集鎮,學生們需走2公里的盤山小路才能登上學校,每週還要下山兩次搬運糧食和煤炭,天旱的時候需人手一個塑料壺到山下取水。

“老道觀,舊祠堂,幾塊土磚打壘牆,破桌爛凳坐著讀書郎”,這是改革開放初期我市大多數地方辦學條件簡陋、學生刻苦求學的一個生動寫照。為改變這一窘境,從1986年開始,我市積極實行“地方管理、分級辦學”教育管理體制,以“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和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為目標,村村集資建小學,鄉鎮收入大部分用於辦中學。然而在積貧積弱的大背景下,對於深度貧困的我市廣大農村地區來說,要實行“哪級教育哪級辦”顯得格外艱難。

“人民教育人民辦”的教育發展理念讓廣大百姓形成了“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教育共識。1990年,儘管鄖陽區譚山鎮農民年人均純收入不到200元,但為建學校,老百姓勒緊褲帶,省吃儉用,投資近300萬元建起了6棟教學樓、綜合樓、住宿樓,被《中國教育報》等媒體廣泛報道,成為集資辦學的全國典型。

1991年,人均年收入不到250元的房縣原橋上鄉(現為野人谷鎮),籌資100多萬元改善辦學條件,實現了教育教學用房和設施“八配套”,成為全省第二個省級教育先進鄉鎮,並帶動全市三年內共創建12個省級教育先進鄉鎮,佔全省創建成功總數的六分之一。

竹溪縣老百姓通過連續三年“揹簍背”“扁擔挑”,1997年基本實現了“最好的建築是學校,最美的環境是校園”,提前三年完成“普九”任務,併成為全省第一個通過“普九”驗收的特困縣。

從“債務纏身”到“均衡發展”

“全面普九”雖實現了“村村有學校”,但同時也產生了鉅額債務,以至於當時農村許多校長經常出門“化緣”、閉門躲債。直到2006年我國實行農村義務教育經費“省級統籌”和“以縣為主”管理體制後,隨著“普九”債務化解、財政收入4%用於教育等政策的強力實施,全市農村學校才得以逐步甩掉“包袱”,並進入到全面推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新階段。

2008年,鄖西夾河金鑾山中學被列為農村初中寄宿制學校改造項目。在省政府500萬元專項投資支持下,鄖西縣政府通過整合漢江避險項目、農村教師週轉房項目和逸夫樓項目資金、地方教育專項經費共3000萬元,在夾河集鎮重新選址建校。2012年秋季開學,新學校投入使用,改名夾河鎮初級中學。設施先進的教學樓、安全舒適的宿舍、寬敞衛生的食堂、標準的塑膠運動場,讓這個前身為“峭壁上的學校”搖身一變成為“鄖西最美中學”。

同樣於2008年啟動建設的還有房縣東城小學。藉助國家對青峰斷裂帶沿線抗震防災項目資金的支持,房縣集中財力在縣城新區高標準建設東城小學、天明小學,改擴建七河中學,新校舍抗震設防均超過八度。東城小學因其高標準的教育教學設施和精心設計的校園文化,一度被譽為“全省最美小學”。

從2011到2017年,我市整合國家“校安工程”“全面改薄工程”和標準化建設工程項目資金,先後投入53億元,新建和改擴建中小學779所,消除學校D級危房82萬平方米,新建校舍約169萬平方米,新增校舍87萬平方米。值得一提的是,單我市城區兩級財政就投入23億元,消除學校D級危房19萬平方米,新建校舍68萬平方米,新增校舍49萬平方米,新建、改擴建、遷建中小學65所,新增義務教育學位30000個。讓人欣喜的是,在縣域內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省級驗收和國家複核中,我市作為秦巴連片深度貧困地區,有五個縣市區榮獲省級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示範縣(先進縣)稱號。

從“免費入學”到“助學全覆蓋”

從2017年開始,我市義務教育真正進入到全免費時代,上小學和初中的孩子們連書本費都不用再繳了。全市自2007年開始對在農村讀書的孩子實施“兩免一補”,即免除學雜費和書本費,補助寄宿生生活費。自2008年開始,又免除了城市義務教育學生學雜費。從2011年開始,我市作為秦巴連片特困地區,整體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對每名農村學生每天補助3元錢生活費,2014年又增加到每人每天4元錢。

免費入學,是“人民教育人民辦”轉為“人民教育政府辦”的直接體現。為支持貧困家庭孩子讀書,不讓一名學生因貧困而失學,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市就在各級各類階段教育實施了相應的資助政策。

高等教育方面,從2000年開始實施國家助學貸款政策,2004年改為大學生在校學習期間貸款利息由政府承擔,貸款額度增加到每人每年8000元,貸款期限延長到學生畢業後6年。

高中階段教育方面,2007年開始對中職一、二年級農村學生和城市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給予每人每年1500元的生活費補助,2012年開始對農村學生以及城市涉農專業學生和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免除學費,2016年開始將中職一、二年級涉農專業學生和非涉農專業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國家助學金補助標準提高到每生每年2000元。2017年,我市開始在普通高中實施國家助學金政策,資助面為20%的高中在校生,每人每年2000元。近20年來,我市先後遷建鄖陽中學等7所大型高中(中職學校),整合組建7所中職(集團學校)。全市高中階段教育普及率達90%以上,2014年至2018年我市高考升學質量“五年五大步”,步入全省中上等水平;中職技能大賽連續多年在全省名列前茅,整體實力穩居全省第一方陣。

學前教育方面,2014年開始對家庭經濟困難的兒童給予每人每年1000元的資助。在此前後,我市通過連續實施兩個《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建成鄉鎮中心幼兒園120個,基本實現一個鄉鎮一箇中心幼兒園的目標。2017年,我市學前教育毛入園率達到89%,高於全省平均水平4個百分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