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顯已是太子而武則天卻風燭殘年,爲何還要發動神龍政變?

倪翠坪


首先說明,神龍之變是宰相張柬之發動的,他拉著李顯是為了藉助太子的名號,讓政變名正言順,還可以震懾反抗者,而且就算政變失敗,天塌下來,有太子頂著。

此事詳情如下:

武則天本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妃嬪,後來又做了唐高宗李治的皇后。李治久病不愈,將政事委託給武則天處理,自此武則天得勢,萌生出天大的野心。在李治死後,武則天廢掉了當了2個月皇帝的唐中宗李顯,臨朝稱制,7年後赫然稱帝,改國號為周,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正式的女皇。

唐高宗李治死的時候,武則天已經60歲了,等她稱帝時,已經67歲了。儘管武則天年老色衰,但她常常將年輕英俊的男子召入宮中,做為她的男寵,似乎在宣告皇帝的權力。武則天為此特意成立了一個部門“控鶴府”,後來改名為“奉宸府”,裡面彙集眾多男寵,相當於武則天的後宮場所。

英俊少年郎張易之,張昌宗兄弟是武則天喜歡的男寵。張易之被任命為奉宸府的長官,替武則天管理後宮,地位相當於“皇后”。二張兄弟仗著武則天的寵愛,專權跋扈,違法亂紀,卻不受任何制裁懲罰。皇太孫李重潤和永泰郡主暗地非議二張,竟然被處死。群臣都很畏懼二張,不僅如此,武則天的侄子都要卑躬屈膝的搶著給二張牽馬拿鞭,小心翼翼討好著。

武則天年老多病,久臥在床,宰相不得進見,唯有張易之,張昌宗兄弟在旁伺候。張昌宗擔心武則天一旦病死,自己就要大禍臨頭,心中惶恐不安,於是日夜和黨羽謀劃不軌之事。張昌宗等人保密不嚴,謀逆之事被洩露出去,路人皆知。大臣奏請誅殺張昌宗一黨,然而武則天不答應。

宰相張柬之滿腹經綸,懷才不遇,在狄仁傑、姚崇的舉薦下,最後當了宰相,這時他已經七八十歲了。張柬之剛正不阿,心繫國家,任用楊元琰、桓彥範、敬暉等人擔任皇宮羽林軍將領,圖謀誅殺張易之兄弟。張柬之將密謀告訴了太子李顯,得到了贊同。

神龍元年(705年),82歲的女皇武則天病的更嚴重了。這年正月二十二日,81歲的宰相張柬之與另一個宰相崔玄暐(wěi)以及左右羽林軍諸位將軍等人擁簇著皇太子李顯,率兵來到玄武門,殺入迎仙宮。張柬之等人率兵在走廊下誅殺了張易之兄弟,又進入武則天寢殿中,士兵手執兵器,將武則天團團圍住。

武則天驚坐而起,斥問是誰作亂。張柬之回答:“是張易之兄弟作亂,意圖謀反,臣等奉太子之命誅殺叛賊。”武則天對李顯說:“是你指使的嗎?張氏兄弟已經伏誅,你可以回去了。”大臣桓彥範上前說:“太子不可返回東宮。當初高宗駕崩,將愛子託付給陛下,如今年紀大了,卻久居東宮。如今天意民心盡歸李家,群臣不忘李家恩德,所以奉太子之命誅除逆賊。請陛下傳位於太子,以順應天意和民心!”武則天聽了默默無言。第二天,武則天下詔讓李顯處理國政,後天便將帝位傳給李顯。

唐中宗李顯復國,尊武則天為則天大聖皇帝。這年冬天,武則天彌留之際下令去掉自己的帝號,稱為則天大聖皇后,然後當日就死了。

神龍政變,意義非凡,女皇武則天被逼退位,大唐得以復國,歷史上對這起政變都抱以支持態度。

史書參考:《新唐書·列傳第四十五·五王》《舊唐書·列傳第四十一》

流年簷下雨,浮世階上苔。簷雨墜珠,轉瞬流年千秋。階苔行蟻,方寸浮世萬象。我是作者簷雨階苔,歡迎關注。


簷雨階苔


神龍政變不是李顯主導的。

神龍政變看起來李顯是最大受益人,但並不是李顯策劃主導的政變。武則天雖然風燭殘年,但以其多疑專權的性格,是不可能給李顯主導發動政變的機會。

武則天晚年誰都不信任,只信任男寵張昌宗張易之兄弟,張氏兄弟權力的擴張引起了各方勢力的不滿,最終讓訴求各不相同的多種勢力共同聯合起來發動了政變。

武則天晚年,對未來的規劃是江山名義上還給李家,而讓武家人掌握實權。

聖曆元年(698年),李顯被流放地房陵被召回長安,立為太子。武則天正式放棄了讓武家人繼承皇位的想法,決定傳位自己兒子。

(李顯)

李顯也積極配合武則天尊崇武家人的想法,加強與武家人的聯繫,將自己的女兒永泰公主嫁給了武承嗣的兒子武延基,安樂公主嫁給了武三思的兒子武崇訓。

武則天將李顯立為太子,但對這個兒子也非常疑忌。長安元年(701年),李顯的嫡長子李重潤和妹妹永泰公主因議論張易之張昌宗兄弟出入宮廷被張家兄弟告發,敏感的武則天立刻將李重潤、永泰公主及其丈夫武延基處死。

李重潤是李顯唯一的嫡子,永泰公主是李顯的嫡女。武延基在武家的地位也非常高,是武承嗣的嫡子,武承嗣死後繼承了武承嗣的魏王爵位。武則天要是考慮傳位武家的話,武承嗣是最可能的人選。

李重潤及永泰公主夫婦被殺,既可看出武則天對李顯的疑忌,也可以看出武則天對武家人必要的時候其實同樣毫不留情。站在武家人角度,則是對張家兄弟勢力擴張的不滿,武延基這麼重要的武家人被殺,自然讓武家人對張家兄弟無比怨恨。

武則天對李顯疑忌到這種程度,李顯本人肯定沒機會擴張勢力策劃政變。

對於武家人,武則天其實同樣也不完全信任。張昌宗張易之這兩個完全依附武則天的男寵,成為武則天晚年最信任的人,甚至實際上幫武則天處理政務。

張昌宗張易之兄弟二人士族子弟出身,是唐高宗李治初期的宰相張行成的族孫。不同於市井出身無根基的武則天男寵薛懷義,張家兄弟在得到武則天寵信後有資本建立一股自己的勢力,並且不斷的擴張,影響到朝堂內各個政治勢力的利益。

(張易之)

武延基之死,張家兄弟得罪了武家人。張家兄弟之後貶斥了太平公主的親信司禮丞高戩,又同太平公主勢同水火。太平公主很受武則天寵愛,丈夫是武家人武攸暨,具有李家人和武家人的雙重屬性。

神龍政變雖然是張柬之等五大臣發動的,但實際上也得到了武家人和太平公主的支持,和太平公主關係密切的相王李旦也是重要參與者。角色敏感的李顯實際所起的作用不大。

李顯繼位後的封賞中,除了五大臣以外,太平公主、相王李旦、武家人武三思、武攸暨都受到了封賞。

武家人同樣是參與政變的重要力量,所以五大臣無力在政變中逼武則天退位的同時清洗武家人,反而在之後的政治鬥爭中失敗,下場悲慘。

神龍政變中,武則天可謂是眾叛親離才造成了政變的成功。單獨李顯及張柬之等五大臣並無能力發動政變。武則天雖然年老,但權術和政治平衡依舊做的不錯。但武則天沒有想到的是,男寵張家兄弟勢力太大,竟然讓武家人等勢力都站在了自己的對立面


仁勇校尉


武則天也像中國歷史上的其他皇帝一樣,挑選繼承人的時候猶豫不決,當時的有力繼承人分別是武三思,李顯以及李旦。武家的人自然是希望武則天能夠把皇位傳給武三思,而其餘的人全部希望武則天能夠把江山歸還給李唐,大臣們皆是委婉的表達了這個意思,有趣的是武則天還曾專門叫來狄仁傑詢問這件事。

狄仁傑給武則天講了一番大道理,意思就是一定要把皇位傳給自己兒子,武則天在晚年的時候逐漸變的昏庸,寵幸張易之和張昌宗兩兄弟,這二人經常禍亂朝政,大臣們心生怨言,這個時候他們怕武則天被蠱惑,將皇位傳給武三思,於是決定發動政變,逼迫武則天退位。

實際上大臣們只是想讓李家的人坐回皇位,當時有兩個選擇,一個是李旦,一個是李顯,說實話誰坐皇位對於他們來說無所謂,只不過是挑中李顯罷了,因為神龍政變是一眾大臣們乾的,他們先是誅殺了張易之和張昌宗,然後就逼著武則天退位。

第二天武則天命太子李顯監國,第四天李顯就坐上了皇帝的寶座。從根本上說並不是太子李顯要政變,而是大臣們非要政變,他們內心深處忠的還是李唐天下,那麼武則天本就風燭殘年沒有幾天日子了,為何他們還要發動神龍政變呢?

武則天這個時候沉迷於享樂,整日和張昌宗,張易之兩兄弟混在一起,不理朝政,而且這兩個男寵甚至還開始插手朝政,大臣們坐不住,害怕武則天被蠱惑,所以必須將這些有可能發生在搖籃中的禍事給扼殺。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馬關條約》談判期間,就何時割讓臺灣給日本進行討論,日本堅持一月內辦理割讓臺灣交接手續,

李鴻章說:貴國何必如此著急,臺灣已是你們的口中之物了
伊藤博文:尚未下嚥,飢甚

神龍政變的意義就在於此!

聖歷二年(699年),中宗李顯被老孃武則天召還洛陽復立為皇太子,此時的武則天已經75歲,可謂風燭殘年,等她死了李顯就可以名正言順的即位,政變聽起來意義不大。

但李顯真的等不起,一天沒有即位,一天就存在變數!

長安元年(701年)九月,李顯的兒子李重潤和永泰公主夫婦少年氣盛,對張易之、張宗昌兄弟表達不滿,被張易之添油加醋地報告給武則天,說他們誹謗朝廷,結果武則天逼令李重潤、永泰公主和丈夫武延基自殺。

李重潤因為長相酷似爺爺李治,曾深受奶奶武則天的喜愛,就因為張氏兄弟的幾句讒言就掉了腦袋。

除了張氏兄弟,武三思依舊對皇位虎視眈眈,此時的武則天已經是病體違和,如果哪天這些人來個矯詔篡位,在搞一次玄武門政變,誰能保證天下仍歸李家。

長安四年(704年),武則天病居迎仙宮,張易之、張昌宗侍奉左右,外人不得入內,更是加劇了忠於李唐皇族大臣的危機感。

張柬之等人正是考慮到這些意外因素,所以神龍元年(705年),趁著武則天病重發動“神龍政變”,逼迫武則天退位,相王李旦也配合行動,武則天迫於無奈,當日先令太子監國,隔了一天,李顯復位稱帝。

中斷15年的皇位終於又回到李氏皇族手裡!雖然參與政變的張柬之李多祚等人下場悲慘,但“神龍政變”的意義毋庸置疑。



日慕鄉關


李顯,是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武則天第三子,曾二次被立太子,二度登上皇位。神龍元年,李顯率領羽林軍衝入禁宮誅殺佞臣張易之、張昌宗,並趁機奪取政權,迫使武則天傳位給他,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神龍政變。

那麼時任太子的李顯,為何不能等到正常繼承皇位,而要逼迫已是風燭殘年的武則天退位呢?且聽有書君慢慢分解。

1、李顯被廢帝為王,埋下政變伏筆

683年,唐高宗李治病死,李顯繼位後,不情願被武則天壓制,有心重用韋后親戚,以形成自己的集團勢力。在要提韋后的父親韋玄貞升為宰相時,惹惱了武則天。於是,繼位才55天的李顯被武則天廢為廬陵王,被貶出長安。



李顯先後被軟禁於均州、房州十四年,只有韋妃相依為命,嚐盡人世艱難。忍辱負重多年,雖失去自由,但李顯在重臣及民間的威信還在,他暗自等待著復出的時機。


2、武則天逼李顯誅子殺女,加速政變進程

弟弟李旦在李顯被貶遭軟禁後,做了傀儡皇帝。不久,李旦上表遜位,母后武則天登上了皇帝寶座,成為一代女皇。李唐宗室子弟被殺戮者不可勝數。



武則天稱帝后,在立子還是立侄為太子的問題上猶豫不決。狄仁傑、張柬之等重臣竭力反對立侄子武三思為太子。最後,在狄仁傑等人剛柔並用下,武則天放棄了立侄子為太子的想法,二次立李顯為太子。

李顯重立太子後,很注意搞好與武姓家人的關係。他的女兒永泰公主嫁給了武則天的侄孫武延基,成了魏王武承嗣的兒媳;幼女安樂公主嫁給了武則天的另一位侄孫武崇訓,成了梁王武三思的兒媳。中宗與武家結親,無疑是想通過裙帶關係巴結武則天,以穩固自己的地位。

701年,李顯的兒子李重潤、懷孕的女兒永泰公主和女婿因言語得罪了武則天的男寵張易之、張昌宗兄弟,武則天被吹枕邊風而逼李顯迫使三人自縊。這場“惡毒之殺”三尸四命。

本來李重潤長像酷似爺爺李治,曾深受武則天寵愛,還曾被作為將來皇位的繼承者。至親血脈居然因男寵的三言兩語而遭誅殺,令朝野上下震驚,大都認為武皇老昏但心卻不仁慈。年輕時殺女誅子,奪權時殺遍李氏皇族,年老仍然以殺震臺,令人心寒。

李顯對武則天徹底失去了可以鞏固關係的念想,加之張易之兄弟和武三思把持朝政,不發動政變,王位很可能落入外人之手。政變勢在必行,只是需要等待時機。


3、武則天病魔纏體,李顯為保命伺機發動政變

704年開始,武皇疾病不斷,幾度放棄朝政,但又死不放權、不讓位。

與張易之兄弟結下樑子後,李顯也失去了與老母溝通的機會,加上武三思作為武皇依重的大臣,能力也深得武皇賞識。李顯雖為太子,卻有種朝不保夕的惶恐,若不及時把皇帝之位拿到手,很可能在武則天死前先丟了性命。



705年元月,張柬之等人瞅準時機,力諫並擁護李顯發動“神龍政變”,在重臣和兄弟相王李旦的協助下,兵諫武則天讓位於李顯,大唐又回到李氏族下。

皇族內部為了皇位的爭奪,明爭暗鬥,甚至殺子弒女,根本沒有親情可言,所以也就不能用常人的眼光去看待皇子逼母。

李顯被武則天廢帝並軟禁,復立太子後為討好武則天而煞費苦心地與武家結親,最終兒、女、外孫、女婿仍沒逃過被武則天誅殺的厄運,加上武則天病後朝政落入武三思等人之手,等武則天死後,估計李顯別說繼位了,連性命都難保。這時李顯為了保命,只是逼武則天讓位,沒要她性命已經算是大孝了。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李顯第一次當皇帝時,就打算建立一支自己的力量與武則天勢力抗衡。韋皇后和韋家的親戚是最積極的支持者,李顯打算將韋皇后的父親提拔為侍中,遭到武則天以及武則天親信的反對。



由於政治上不夠敏感,李顯賭氣說,只要他想,就可以將天下給韋后的父親。

武則天以此為藉口將他廢黜。



晚年的武則天寵幸張昌宗、張易之,對朝政控制力有所下降。 張士兄弟插手朝政, 引起武則天母子、君臣關係的緊張,武周政權陷入動盪,人心不穩,尤其是一些李唐老臣。


神龍政變標誌著武則天的政治生涯結束,政權重新迴歸李唐王室,立法制度重新回唐到高宗時期。

李顯為何沒有殺武則天,因為表面上是李顯發動的神龍政變,但是其實是一些忠於李唐的老臣們推動的,當時張柬之等聯合大將軍李多祚等人,一起在神龍元年殺入皇宮,誅殺二張之後,將李顯請出來。

可以說,李顯起的作用就是一個名正言順的繼位。


莫小邪


李顯被武則天召還洛陽復立為皇太子,此時的武則天已經75歲,時日無多。張柬之發動神龍政變,還有意義嗎?

張柬之發動神龍政變,當然有意義。並且非常必要。

一是李顯一天不即位,就有變數,甚至可能被殺。

李顯之子李重潤被張易之、張宗昌誣陷。武則天逼令李重潤自殺。例如李顯被誣陷,也可能被殺。

二是武則天是一個為權力而生的女人。她一天不失去權力,她就能活下去。甚至李顯都死了,她還跟硬朗。

李顯等不及,張柬之也等不及了。

結果武則天一退位,失去了權力的她,就失去了活下去的動力。沒幾天,就掛了。


楊朱學派


在武則天風燭殘年的時候,作為太子的李顯,之所以會急急忙忙發動神龍事變,普遍的觀點認為,主要原因是武則天年事已高,深居簡出。同時又偏信張易之、張昌宗兩兄弟。而張易之、張昌宗兄弟又不甘心只當一個面首,而要參與政治生活。再加上武則天侄兒武三思還不死心,還一直在爭取武則天再次廢掉李顯,立他為太子。還有,剛剛又發生了李顯的兒子、懷孕的女兒、女婿被二張讒害,被武則天賜死的事件。所以,李顯雖然是太子,但是他有一種朝不保夕的感覺,要不及時把皇位拿到手,很可能在武則天去世前,又會變身莫測,甚至失去身家性命。

(老年武則天)

這種解釋看起來有道理,但是有個嚴重漏洞,就是這次神龍事變,主謀者並不是李顯。而是崔玄暐、張柬之、敬暉、桓彥範、袁恕己這些人事先聯絡好後,再去找李顯承頭的。當時李顯並不同意這樣做。李顯說,天子正在生病,你們這樣做,不是讓她受驚嗎?等她病好以後再說吧。

這些大臣們聽了後,說,殿下,你說這個話,不是要我們所有人的命嗎?我們今天這個事要是不幹起來,我們一家老小都沒有一個人能夠再活在世上了。

這樣一來,李顯也知道事態嚴重,才出來見這些大臣們,而且還是被大臣們抱上馬的。很顯然,這是李顯的一個被動事件,而不是主動而為。

同時,我們分析李顯的一生作為,也會發現,他不是一個有計劃的,有超前眼光,有膽量做事的人。當他當了皇帝以後,所做的事情都有些想當然,有些昏庸。而且,他還被他老婆韋皇后,以及女兒安樂公主架空,什麼事都聽他們的安排。最後,居然還被安樂公主毒死。由此可見,李顯肯定不是神龍事件的主謀。

(李顯)

既然不是主謀,就不存在他想上位,把風燭殘年的武則天趕下臺去的說法。

那麼,張柬之等人,為什麼要在這時候發動事變呢?我覺得主要有這幾個原因。

第一,武則天雖然奪取李唐江山,建立了武周江山。但是,無論朝堂還是民間,都不願意承認,也許暫時承認了,也是心中不服,等待著重回李唐江山的一天。也就是說,做這件事,是早遲的問題。關鍵是看時機。如果等到武則天去世,就算順利把皇位傳給李顯,那時候,很可能還要繼續武周,而不是李唐。

第二,通過政變的方式奪取政權,這是從李世民開始,在唐宮中就已經演習過很多次了,是有成功先例的,而且代價也不是很大。所以,張柬之等人,覺得完全可以獲得成功。

第三,這也是最重要的。張柬之等人和李顯的立場完全不一樣,李顯可以等到武則天去世後登位,但是,這與張柬之等人有什麼關係呢?反之,若是張柬之等人利用武則天防範最弱的時候,逼武則天把皇位傳給李顯,恢復李唐的江山,那樣的話,張柬之等人都是開國功臣。

(張柬之)

開國功臣,自然就有開國功臣的待遇。歷史上有殺開國功臣的現象,但是,李唐從李淵、李世民開始,都是不殺開國功臣的。所以張柬之等人會積極去做這件事,這也是張柬之等人挾持李顯發動政變的根本原因。

不過,張柬之等人可能沒想到,因為李顯並不是李世民那樣的英武皇帝,他們雖然被封王,但最後還是受到打壓,命運多舛。


張生全精彩歷史


說起來這件事情的話,我們可能都被問題主所提的問題給誤導了,武則天雖然風燭殘年,但是此時此刻武則天仍然掌握的去朝廷大部分的出全力。

李顯是太子沒錯,但是這個太子只不過相當於一個吉祥物,名義上我告訴你們老臣未來我的位子是要讓給李姓子孫,事實上,你本來就姓武啊?武三思還活著,這位老哥一天到晚的都想當太子。

如果說此時此刻,武則天安安心心的在後宮頤養天年的話,那麼底下的這幫老臣還是有耐性等,武則天撒手人寰之後把位子讓給李顯,可是問題就出在,李顯的兒子去得罪了當時武則天比較寵愛的兩個男寵,張氏兄弟。

李顯是武則天的兒子那把李想的兒子就是武則天的孫子。當時武則天一聽自己的孫子汙衊了自己的情人,立刻就命令自己孫子自殺,想想當時武則天腦子混亂到什麼地步,但是就是這樣一個人還掌握著朝廷大部分的權力,而這些權力全部握在了張氏兄弟的手裡。

只因為汙衊的,你身邊比較親近的人就要殺害皇親國戚,這一點對於當時的李姓子孫而言是有點不能接受的。本來出了一個武姓的子孫,就騎在我們頭上,這一點已經讓我們很不爽了,但是沒有辦法呀,誰叫你武則天本身就是姓那個姓啊!你把你的兒子重新拉回來做太子已經向我們表明了態度,我們表示接受,並且樂意看到你去死,現在你又突然拉出來兩個男寵在我們面前耀武揚威的,那我們就不能忍了。並且張氏兄弟還變本加厲的控制了武則天的耳目,讓其他人接觸不到武則天。

如果說這個朝廷在此之前沒有接觸到,政變之類的事情,或者說沒有外姓的子孫能夠篡奪最高權力的話,對於這件事情當然是得過且過,讓他直接過去了,偏偏坐在位子上的這個武則天也正是依靠著一些不光彩的手段,登上了這個位置,比如說汙衊李姓子孫謀反,都說先帝死的不明不白,等等,都在提醒著其他人,這其中估計會出現變數。

事實上退1萬步來講,當時只要明眼人都能看的出來,只要武則天一死,這兩個兄弟估計也就一起跟著殉情,但是兩個人都是年輕人啊,求生慾望都極其強烈,他們會安安心心的陪武則天去死嗎?

想想,秦始皇的相父呂不韋因為什麼事情,被折騰的半死,這兩個人會是下一個嫪毐嗎?

在古代,權利與權利之間的交接這一時期是特別敏感的,武則天以及是風燭殘年,死不死只不過是一句話的事情,但是現在後宮也不能說是後宮是整個朝政出現了混亂,這個時候只要是任何一個有識之士看得出來,國家需要一個能夠站出來平定混亂的人。

說實話,趁著武則天現在腦袋開始發矇,她處理事情不怎麼靈光,趕緊發動政變,免得她反應過來,腦子一清醒,把你往死裡打你,能怎麼辦?這一批李唐朝廷所遺留下的老臣對付武則天這個唯一一個女皇帝,可能有些捉襟見肘,但是對付兩個只是依靠著那啥進宮的張氏兄弟而言簡直就是綽綽有餘。

並且無論事情如何發展,武則天一倒臺,代表的是新一批人的崛起,那麼自己的位置是否受到危險,這個時候急需要向新的掌權者表明自己的態度,但是很明顯神龍政變這一件事情參與者下場都不怎麼好,很可能就是他們的存在已經明顯的影響了李唐子孫接管江山。


漩渦鳴人yy


唐高宗去世後,武則天在中宗、睿宗兩朝臨朝稱制,但又先後廢了兩個兒子,最終自己當上了武周皇帝。隨著年齡的增長,武則天在自己百年之後,該由兒子還是由侄子繼承皇位搖擺不定,最終在狄仁傑、李昭德等群臣的勸諫及突厥進兵示河北,以武力擁立中宗、睿宗的壓力下最終立李顯為太子。

公元705年武則天已經80多歲,可謂風燭殘年,等她死了李顯就可以名正言順的即位,李顯等為何還要發動神龍政變?

李顯等不起,真的等不起,一天沒有即位,一天就存在變數!

一、701年9月,李顯的兒子李重潤因為長相酷似爺爺李治,曾深受奶奶武則天的喜愛,但因對張易之、張宗昌兄弟表達不滿,被張易之添油加醋地報告給武則天,說他們誹謗朝廷,結果武則天逼令李重潤、永泰公主和丈夫武延基自殺。這令朝野上下震驚,大都認為武皇老昏而心卻不仁慈。年輕時殺女誅子,奪權時殺遍李氏皇族,年老仍然是以殺震臺,令人心寒和後怕。

二、原來武則天立儲就在兒子與侄子之間搖擺,現在武三思依舊對皇位虎視眈眈,此時的武則天已經是病體違和,李顯明白隨時都有被老母廢除的危險。


三、704年武則天病居迎仙宮,張易之、張昌宗侍奉左右,外人不得入內,李顯上失去了與老母溝通的機會,更是加劇了忠於李唐皇族大臣的危機感。

四、保皇派張柬之等人從自身利益出發,半脅迫李顯發動政變,是張柬之等人利用武則天防範最弱的時候,逼武則天把皇位傳給李顯,恢復李唐的江山,張柬之等人都是開國功臣,就是從龍之功,偷天之勞。

神龍元年,即公元705年,宰相張柬之等人聯合禁軍,發動了政變,將武則天的寵臣張易之、張昌宗等人誅殺,脅迫武則天退位。政變第二天,武則天就下令太子李顯監國,第三天便禪讓給李顯,第四天李顯再次登上了皇位。


我是美麗青春您真痘:如您支持我的觀點,請點贊和轉發。如有更高見解,請評論區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