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ng 搜尋引擎簡介

Bing 搜索引擎簡介
Bing 搜索引擎簡介

logo

Bing(英語:Bing,臺港稱Bing)是一款由微軟公司推出的網路搜索引擎。Bing的歷史可追溯至於1998年的第三個季度發佈的MSN Search,它的搜索結果由Looksmart(英語:Looksmart)和Inktomi(英語:Inktomi)等提供;2006年3月8日,微軟發佈了Windows Live Search的公測版,並於同年9月11日讓其取代了MSN Search,該引擎開始使用搜索選項卡;次年3月,微軟將其與Windows Live分開並更名Live Search,在此期間,其子服務曾經多次重組、關閉。到了2009年6月3日,微軟將Live Search改造成了今天的Bing並正式發佈。微軟認為Bing一詞簡單明瞭、易於拼寫,容易被人記住;但由於Bing一詞可能帶有"病"的負面意思,微軟為其設定了一個簡體中文名——"必應",它源自成語"有求必應"。微軟聲稱,此款搜索引擎將以全新的姿態面世並帶來革命。Bing的內測代號為Kumo,其後才被命名為Bing。

微軟斥資8000萬至1億美元在美國透過電視、廣播、報紙、互聯網和戶外媒體廣告宣傳,這相對於Google 2008年全年廣告支出的2500萬美元高出許多。據《iThome》報道稱,Bing的搜尋成功率已比開始時大幅提升,甚至與Google類似;但與此同時,也有一些人對Bing的搜索能力並不滿意。此外,Bing也遭到了一些爭議和批評。

歷史

MSN Search

Bing 搜索引擎簡介

2006年時MSN搜索的主頁

MSN Search與Google幾乎同時誕生。微軟於1998年的第三個季度創立了MSN Search,其搜索結果均來自Inktomi(英語:Inktomi)。同時Google公司剛剛註冊,剛拿到第一筆風險投資。而那時的MSN Search還只是一個非正式的項目,由來自Office部門的Rohit Wad啟動了這個想法。。有趣的是,bz2的發明人Michael Burrows(英語:Michael Burrows),也是MSN Search非常早期的技術骨幹之一。 1999年初,MSN Search推出了新版,該版本混合了Looksmart(英語:Looksmart)和Inktomi的搜索結果。此後除了1999年時很短的一段時間內它使用了AltaVista的搜索結果,MSN Search一直按此原理進行搜索。2003年,微軟續簽了與Inktomi的技術服務協議,但是在此之前,Yahoo已經宣佈它即將買下Inktomi,只是交易尚未完成。接著,AltaVista也被Yahoo收購了。從某時起,微軟開始自建爬蟲和索引,而不是像以前那樣只是做結果修飾和整合。該更新從2004年11月開始對外測試,次年2005年2月測試結束。但是,在那個時刻MSN Search的圖片搜索仍由第三方搜索引擎Picsearch提供支持。MSN Search還開始向其他搜索引擎門戶提供其搜索結果以便於更好地在市場上競爭。

Windows Live Search

Bing 搜索引擎簡介

Windows Live Search的主頁

2006年3月8日,Windows Live Search的第一個公開測試版推出;同年9月11日,Windows Live Search正式取代了MSN Search。新的搜索引擎開始使用搜索選項卡,設有網站、新聞、圖像、音樂、桌面、本地和Encarta7個部分。

在MSN Search至Windows Live MSN Search的更替中,微軟不再使用Picsearch作為其圖像搜索服務的提供商並開始使用自己推出的圖像搜索服務。該服務由他們自己的內部圖像搜索算法推動。

Live Search

Bing 搜索引擎簡介

Live Search的主頁

微軟在創立Bing的主頁時,它對其曾有所幫助。

2007年3月21日,微軟宣佈將其搜索服務與Windows Live分開,並更名為Live Search。Live Search被整合到了由薩蒂亞·納德拉管理的Live Search and Ad Platform。此外,Microsoft adCenter(英語:Microsoft_adCenter)也與Live Search合併。

微軟搜索服務的一系列重組和整合都是在Live Search這一品牌下完成的。2008年5月23日,微軟宣佈停止Live Search圖書(英語:Live_Search_Books)和Live Search學術(英語:Live_Search_Academic)的服務,並將所有學術和圖書方面的搜索結果整合到了常規搜索中,Live Search圖書出版商計劃(英語:Live Search Books Publisher Program)也宣佈關閉。不久以後,Windows Live Expo(英語:Windows_Live_Expo)也於2008年7月31日停止運行。Live Search Macros——一款允許用戶創建自己的自定義搜索引擎或使用其他用戶創建的自定義引擎的服務,也在不久後停止服務。2009年5月15日,Live Product Upload(英語:Live_Product_Upload)——一款允許商家將產品信息上傳到Live Search Products(英語:Live_Search_Products)的服務於當天關閉服務。2009年2月18日,Live Search QnA更名為MSN QnA;同年5月21日,QnA停止服務。這也是此時期微軟對Live Search的最後一輪調整。

更名為Bing

Bing 搜索引擎簡介

Bing的第一個標誌,於2013年9月被更換

Bing 搜索引擎簡介

Bing的第二個標誌,在2013年至2016年期間,它一直都被用作Bing的標誌。

Bing 搜索引擎簡介

Bing的第三個標誌,從2016年開始使用並延續至今

微軟意識到,只要"Live"一詞保留在名稱中,其服務就會出現問題。為了給微軟的搜索服務創建新的身份,Live Search於2009年6月3日被Bing取代。

Bing一詞是由議題小組選擇的,詞源來自一位心臟病科醫師理查德·苪(英語:Richard Bing),微軟認為這個名字不但很簡短,而且容易拼寫、易於記住,微軟還希望將它寫入其搜索服務的URL中。這個詞會提醒人們在"發現新事物和下定決心時"發出的聲音。微軟在品牌諮詢公司Interbrand(英語:Interbrand)的幫助下搜索了新型搜索引擎的最佳名稱。

這個詞還與"bingo"十分相似,其用於表示某事和某物已被找到或實現,就像在玩Bingo時獲勝了一樣。微軟的廣告策略師大衛·韋伯斯特最初想更名為Bang,但最終他出於類似的理由——容易拼寫、一個音節、易於記住,同意將Live Search更名為Bing。Bang一詞最終沒能成為微軟搜索服務的新名稱,因為在互聯網搜索時的上下文中它不能被正確地用作動詞。韋伯斯特曾經做出過這樣的評價:"哦,'我撞了它'(I banged it)和'我咬了它'(I binged it)有很大的不同。"

微軟副總裁尤瑟夫·梅赫迪在一封信中稱,在給Bing確定中文名稱時,已經知道直接翻譯時,有"病"的負面意思。因此在請教了漢語學家後,為其設置一個簡體中文名——"必應"。"必應"來源於成語"有求必應",與搜索引擎的目的十分相符。

2017年上旬,全球版必應global.bing.com在中國開始被強制重定向至接受中國政府審查的cn.bing.com,cn.bing.com的首頁也刪除了相關鏈接。但下半旬,Bing再次改動了中國版的首頁,它在搜索欄頂上附上了"國際版"和"國內版"的切換鏈接。不過,這個"國際版"仍然在中國cn.bing.com下運行。微軟在國際版開放了Chat with Bing,使用者可以與他展開文字交流。目前,該功能暫時只支持英語,並且不對"國內版"開放。

與雅虎的關係

2003年前後,雅虎陸續收購了多家搜索技術服務公司,其中不少曾與微軟有過搜索業務合作。

2008年2月,微軟試圖收購雅虎以擴展其互聯網業務。但收購最終並未成功。談判途中,雅虎簽訂了一個和Google的搜索業務合作協議,為期十年。

2008年底,微軟宣佈雅虎掌管搜索業務的高管陸奇即將跳槽加入微軟。

2009年7月29日,在陸奇等人的努力下,微軟與雅虎宣佈簽署一份為期十年的搜索合作協議,雅虎被授權使用Bing搜索的核心技術,而兩家公司共享廣告業務帶來的利潤 。該協議具有排他性。在該協議中,雅虎將其全部的搜索技術提供給微軟,並轉而使用微軟的搜索和搜索廣告結果。雅虎從此在搜索業務上只專注於銷售,以及保留一個非常小的技術團隊與微軟對接。雙方約定該協議在5年後根據一定條件可以重新修訂。

2015年,微軟與雅虎的搜索合作協議遭到修訂。雅虎被允許使用自己的搜索技術,以及與微軟以外的搜索服務商在一定程度上進行商業合作。

域名

除了主域名bing.com外,Whois查詢結果顯示,微軟為一些國家和地區提供了專屬域名,例如澳大利亞(bing.com.au)、紐西蘭(bing.co.nz)、英國(bing.co.uk)、加拿大(bing.ca)、新加坡(bing.sg)、中國(cn.bing.com)、香港(bing.com.hk)、臺灣(bing.tw)、德國(bing.de)和法國(bing.fr)。

Bing的中國網站也有以下對應其譯名"必應(bìyìng)"的域名——biying.com、biying.com.cn和biying.cn。

功能與App

微軟在2012~2014年間將某些由其開發的應用程式之集合稱作"Bing Apps"。其後,Bing Apps改組為MSN Apps、Windows系統內建程式、保留少部分掛名Bing的程式。目前名稱包含Bing的程式包括Bing搜尋、必應詞典、Bing桌面及鎖定畫面、微軟必應輸入法、必應工具欄和Bing Maps。其中很多程序都提供了不同平臺的多種版本。

其中,必應工具欄是一個替代MSN工具欄的瀏覽器擴展工具欄。在工具欄的幫助下,用戶提供了從他們的Web瀏覽器中的Bing和MSN內容的鏈接,而不需要離開他們已經在的網頁。用戶可以自定義Bing Bar的主題和配色方案,也可以在用戶界面中選擇性的顯示那些MSN相關內容的按鈕。Bing Bar還可以鏈接到Outlook.com、Skype和Facebook。

爭議

商標問題

2009年7月31日,Laptop在新聞稿中表示它將會就Bing的商標問題申請法律控訴。他們認為Bing可能會導致市場的混亂,因為Bing和他們的產品BongoBing都屬於在線搜索這一領域。軟件公司TeraByte Unlimited有一個名為BootIt Next Generation的產品,其簡稱為BING。該公司也以類似的理由發起訴訟;一家位於密蘇里州的設計公司Bing!信息設計也有類似的做法。

微軟認為,這些行為毫無價值,因為微軟於2009年3月向美國聯邦發起申請後,這些公司才開始申請。

網絡審查

微軟為了滿足中國政府的審查要求,在中國大陸的用戶使用簡體中文進行搜索時,其內容均會受到審查。Google退出中國後,微軟也沒有停止對簡體中文實行審查的意願。無論用戶身在何處,只要他們使用簡體中文搜索,其結果都會遭到

Bing的中國版(cn.bing.com)服務器設在中國境內,搜尋器會對其進行內容審查。但在中國大陸使用國際版(bing.com)也無法避開中國政府的審查,輸入簡體敏感詞時也存在內容過濾的問題。自2014年8月21日起,中國用戶使用Bing國際版時會被強制重定向至Bing中國版(cn.bing.com),使用加密的Bing國際版時會顯示Error404。對此事,微軟未有任何回應。2017年上旬,全球版必應global.bing.com在中國開始被強制重定向至接受中國政府審查的cn.bing.com,cn.bing.com的首頁也刪除了相關鏈接。但下半旬,Bing再次改動了中國版的首頁,它在搜索欄頂上附上了"國際版"和"國內版"的切換鏈接。不過,這個"國際版"仍然在中國cn.bing.com下運行。

必應中國的英語搜索結果亦受到操控,會著重顯示來自中國官媒—如新華網、中國日報等的內容。

雙胞案

事發時,臺灣版Bing搜尋共有兩處,一為臺灣微軟所架設的繽紛搜尋;另則是全球微軟在推的Bing.com臺灣版。前者延續MSN的花俏華麗介面,且除了搜尋框之外,更有各式的分類索引與導覽,類似一個入口網站;後者則仿效Google的簡潔介面。

根據臺灣微軟的說法,Bing"繽紛搜尋"是臺灣微軟投入大量資源進行在地化開發的成果,智慧分類介面讓使用者更容易找到所需要的資訊。這項新功能讓繽紛搜尋與其他競爭對手(Google及Yahoo等)有很大的不同,這樣的設計使繽紛搜尋可以達到讓使用者獲得"五彩繽紛"又便利的搜尋結果。針對雙胞案對用戶可能造成的不便,當時臺灣微軟也承諾未來將進一步予以整合,但必須等到官方版功能到位後,再視市場需求決定整合方案。

現今,臺灣使用的Bing搜尋,已經整合,網站為Bing.co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