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很多地方客家人都把媽媽叫做阿姆(mei)?

為什麼很多地方客家人都把媽媽叫做阿姆(mei)?

辨別是不是客家人,最簡便的方法就是看他怎麼稱呼自己的媽媽,幾乎全世界的客家人都管自己的媽媽叫做“姆”(mei)。

“姆”,據漢語大辭典註釋:古代對中年婦女的稱呼。這說明在古代“姆”不一定指母親,可以指關係比較疏的女性。

客家人,以前都有這樣的一個風俗習慣,就是稱謂自已的父母不是用爸爸、媽媽,而是用一種比較疏的稱呼來叫喊自已的父母。這種現象,在六七十年代以前較為普遍,七十年後才逐步改變。

以前,大部分的客家人,都把自已的父親稱之為阿伯或阿叔,把自已的母親叫喊成阿姆或阿嬸。有些甚至把母親叫成阿孃。很少人直接稱呼自已的父親為爸爸、母親為媽媽的。像這樣的現象,主要是因為祖輩代代相傳的稱謂遺傳所至,也有種說法是年少的孩子從年長的叔伯、堂兄弟那裡學來的。


為什麼很多地方客家人都把媽媽叫做阿姆(mei)?



說起這種稱呼,還使我想起小時候的一段小插曲呢。記得剛讀一年級的時候,聽老師說過,祖父就是爺爺,祖母就是奶奶,父親就是爸爸,母親就是媽媽。

年幼的我,出於好奇,問我祖母“阿嬤,我們為什麼不叫爺爺奶奶、爸爸媽媽,而要叫阿公、阿嬤、阿伯、阿姆呢?”當時她說:“我也不太清楚,是祖先傳下來就是這樣叫的,聽說是,叫疏一些是為了避免和減少父子、母兒之間的命運衝突,即是相沖相剋(佛相學術語),能使孩子減少一些疾病。叫疏一些能給孩子帶來好運,能使孩子快高長大”。

我當時給她說得糊里糊塗。總之,以前的種種說法,現在都無法考究,然而這些叫法卻在客家人族群中一代傳一代地傳了下來,幾乎在全世界客家人中通用。

七十年代後,客家人對父母的稱謂逐步規範了起來,漸漸地聽到不少的新生兒叫喚自已的父母親為爸、媽。而且有好些以前叫慣了阿伯、阿嬸、阿叔、阿奶、阿孃的人,也漸漸地改口轉叫爸媽了。現在,基本上很少聽到年幼的客家小輩再叫自已的父母為阿伯、阿嬸、阿叔、阿奶、阿孃了,但阿姆還是有很多孩子在用。

這也說明了,客家人的習俗也跟隨著社會的進步發展而進步了。但無論怎麼的稱呼,一句阿“姆”都是客家人對母親最親切的稱呼,是一種血濃於水的感情,是客家人的一種標誌。

為什麼很多地方客家人都把媽媽叫做阿姆(mei)?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