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的他與諸葛亮齊名,卻落了個悲慘下場,實在可惜

說起三國時期,大家都不禁一陣感嘆,那個時代三足鼎立、風起雲湧、豪傑輩出,讓人很是嚮往,文有諸葛、周瑜、郭嘉等爭相鬥智,武更是有呂布、關羽、張飛、許諸、甘寧、典韋等等相互爭雄,這些人物都在三國曆史上留下了自己濃墨重彩的一筆,而我們今天要談的這個人就有點特殊了,他曾與諸葛亮齊名,被徐庶、魯肅、諸葛亮等人高度評價,但最後的下場卻是比較悲劇,他就是“臥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一句中的鳳雛先生:龐統。

《三國演義》中的他與諸葛亮齊名,卻落了個悲慘下場,實在可惜

龐統,字士元,號鳳雛,東漢末年人。關於龐統這個人,小說《三國演義》中並未有太多描述,再加上他並未留下多少成就死了,讓很多人覺得龐統只是徒有虛名罷了。其實不然,在正史裡面,龐統早期的名氣甚至比諸葛亮更大。在東漢末年,一個人名氣的評定標準不僅僅是依靠自己的才學,還需要看當時名士的評價,據《三國志》記載,龐統曾步行兩千裡去拜訪當時備受世人敬重的的名士司馬徽,與其徹夜長談,司馬徽覺得龐統才學不凡,很是驚異,稱其為“南州名士之首”,再加上他本人確實很有能力,名氣很快便傳了開來,而當時的諸葛亮經常把自己比作管仲、樂毅等人,但當時的人少有認可他的。可見臥龍、鳳雛二人並列,並不過分。

《三國演義》中的他與諸葛亮齊名,卻落了個悲慘下場,實在可惜

再來說說龐統的仕途吧,他能與諸葛亮齊名,能力自然不用懷疑,只可惜人無完人,他最大的缺點便是面相醜陋,也因此一直不被重用。早期他只是周瑜的幕僚,在孫堅孫策的時代,東吳謀士名單中甚至都沒有他的名字,後來魯肅將他推薦給孫權,孫權見他醜陋,認為面由心生,對他很是不喜。後來周瑜去世,諸葛亮來到江東弔喪,順便將這位和他齊名的鳳雛先生也招了過來。

《三國演義》中的他與諸葛亮齊名,卻落了個悲慘下場,實在可惜

在龐統第一次和劉備見面時,劉備也因為龐統面相醜陋而未重用,只是看在他的名氣上給他安排了個縣長的職務,其實當時龐統身上是揣有諸葛亮和魯肅二人寫的推薦信的,但他不想靠此上位,也就沒給劉備看。或許是他對縣長這一閒職感到不滿,在職期間翫忽職守、不務正業,被人告狀告到劉備那兒去了,劉備便派張飛前來問罪,張飛來後,龐統很快就將積壓了一個多月的案子全都處理完了,而且結果令百姓都很滿意。之後他拿出了魯肅的推薦信,張飛這才意識到縣長一職對他來說太屈才了,後來諸葛亮回來了,誤會也就都消除了,龐統和諸葛亮同拜為軍師中郎將。

《三國演義》中的他與諸葛亮齊名,卻落了個悲慘下場,實在可惜

軍師中郎將可不是一般的軍師,後者只是出謀劃策,前者既參與決策,又能統御兵權,劉備設兩個軍師中郎將可以看出他的想法就是將兵力分成兩個部分去執行兩個大任務,而他的確就是這樣做的,他讓諸葛亮坐鎮荊州,自己則帶著龐統去成都。在成都,龐統做出了他短短一生中的最大成就,那就是向劉備獻出得到成都的上中下三條計策,劉備一方面想盡快得到成都,另一方面又礙於面子不好下手,最終採取了龐統提的中計,以最小的代價佔領了成都。

《三國演義》中的他與諸葛亮齊名,卻落了個悲慘下場,實在可惜

只可惜龐統的運氣不佳,還未正式大展宏圖,就在雒城中箭去世了,葬於落鳳坡。縱觀他的一生,擁有一身驚世之才,卻英年早逝,空留遺憾,成為了三國裡的一個悲劇人物。

後世評價說,若是龐統沒死,諸葛亮便會繼續坐鎮荊州,不用入蜀協助劉備,這樣劉備一方就不會丟失荊州,關羽也就不會被殺,後面一系列讓蜀國走向衰敗的事情也就有可能避免,從而整個三國曆史就可能會被改寫。可惜可嘆!這可真是冥冥之中自有定數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