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漁村「有毒」美味:燉著吃的河豚,吃貨你怕了嗎?


東北漁村“有毒”美味:燉著吃的河豚,吃貨你怕了嗎?

河豚,本來叫河魨。譬如東方紅鰭魨,人工養殖的。遼東漁民嫌寫著麻煩,以訛傳訛地將其寫成豚。

這是一隻雌性河豚,在靠近尾部的地方有一個橢圓形的孔,它的作用,你懂得,以下省略若干個字。

河豚的生殖過程都是在孵化場裡完成的。

河豚經常被搬家。譬如像這種,漁民要將它們送到大海增殖放流。

增殖放流只是河豚的去處之一,更多的時候,河豚會在長到半斤多重的時候從孵化場的池子裡撈出來,被送到更遠的家,譬如從遼寧東港轉移到山東榮成。圖為工人們正在給即將長途旅行的河豚打包裝。

近水樓臺先得豚。養殖戶會選稍大一點的河豚燉著吃。養殖的河豚毒素較小,只要處理得當,不會有中毒等情形的發生。剔骨、放血、較長時間用清水沖洗浸泡都是必須的。曾幾何時,河豚是禁止上餐桌的,但近些年已經對部分品種開放食用,譬如東方紅鰭魨。

膽子挺大,居然敢吃河豚肝,儘管是養殖的,但也有一定的風險。刨除這個含有風險的河豚肝不說,河豚的味道和營養價值都屬上乘——看上去養眼養心,吃起來養胃養身。

這是野生河豚。養殖的河豚跟野生的河豚相比就是小巫見大巫。第一是在毒素上,但東亞有些國家嗜吃河豚的食客似乎對野生河豚的毒素無所畏懼。

另一個就是個頭,野生河豚跟養殖河豚比簡直就是巨無霸。一條野生河豚的體長跟成年人的腿長差不多。

這是養殖的河豚在孵化場池子裡的樣子。遼東漁民給河豚起了個外號叫“氣鼓子”,意思是它一生氣就鼓肚子。事實上,河豚受到外界刺激的時候會本能地把肚子臌脹起來,等於是本能的防衛。那這算不算是生氣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