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行-隋煬帝和隋唐大運河

揚州位於長江與京杭大運河交匯處,是個因運河而興起的城市,所以說起揚州一定要提到京杭大運河。

大運河開掘於春秋時期,完成於隋朝,繁榮於唐宋,取直於元代,疏通於明清。和萬里長城、新疆坎兒井併成為中國古代最偉大的三大工程。從開鑿至今千百年來一直髮揮著作用,對我國的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目前還是是南水北調工程東線水源地。在物流飛速發展的今天,在大運河的航道上,仍經常看到首尾相連運送物資的船隊,以其低廉的成本優勢始終佔據著一席之地。

揚州行-隋煬帝和隋唐大運河

古人修運河的原因不外乎幾種,政治經濟和軍事,最初春秋時期吳王夫差開挖邗溝就是出於軍事目的。到隋煬帝的時候國家已經完成了統一,修運河最主要的目的還是政治和經濟。當時經過魏晉南北朝的連年戰亂,中原地區的經濟被嚴重破壞,而南方受戰亂影響較小,已經是國家的經濟重心,南方的物資需要源源不斷的運送到首都和北方前線;南方門閥世族的勢力強大,隋統一後需要對其實施有效的統治;海運的海盜、風浪等問題難以解決,綜合以上諸多原因,開鑿運河、採取漕運的方式是解決問題的首選方案。

揚州行-隋煬帝和隋唐大運河

隋煬帝繼位後,將廣通渠,永濟渠、通濟渠、山陽瀆和江南運河連成一體,隋都洛陽位居運河中心,西接長安,南通杭州,北通涿州(北京),成為天下貨物集散地;江都(揚州)形成江南貨物集散地,成為隋唐經濟重心。運河沿岸也如雨後春筍般的發展出數座商業城市,但繁華程度及GDP當屬揚州第一,成為“淮左名都、竹西佳處”。

但歷史上對隋煬帝的評價卻有失偏頗,諡號“煬”意為“去禮遠眾”,本身就是貶義。甚至說隋煬帝修運河是為了到揚州看瓊花和網羅天下美女,極度醜化隋煬帝。客觀分析隋煬帝滅國不外乎幾個原因,遷都洛陽、三徵高句麗,開挖隋朝大運河。頻繁的發動戰爭,濫用民力,致使民怨頻起,天下大亂,最終導致滅亡。

先說開挖運河,以上已經詳細分析,是出於政治、軍事、經濟等多方面綜合考量的結果,並且經千百年實踐證明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偉大工程,就像秦始皇修長城,勢必要動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秦有孟姜女哭長城,所以開鑿運河老百姓反對也是情理之中。但從國家長遠利益和戰略角度出發,隋煬帝的決定沒有錯,“一將功成萬骨枯”就是這個道理。

揚州行-隋煬帝和隋唐大運河

再說東征高句麗,皇帝開疆擴土,吊打不聽話的小弟,也沒毛病。奈何這高麗小朋友出爾反爾,才不得對其進行三次征討。一個剛結束紛爭狀態實現統一大隋王朝,正處於百廢待興的階段,卻在修運河的同時還連續幾年千里奔襲發動戰爭,但可惜的是直到亡國也沒能實現這個願望。不過這項基本國策並沒有因為隋朝的滅亡而改變,反而被繼承了下來,終於在大唐盛世之時這個想法被實現了,徹底平定了遼東之亂。唐王朝徵高句麗同樣樣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死傷無數,但結果是使高句麗徹底臣服,所以也就沒有人詬病,所以說選擇一個合適的實際很重要,成功有人歌功頌德,失敗只能是牆倒眾人推的結果。

只能說隋煬帝楊光同學沒有循序漸進,有些操之過急,殊不知“酒要一口一口地喝,路要一步一步走,步子邁得太大,會扯著蛋”。

揚州行-隋煬帝和隋唐大運河

楊廣同學的成就還不止於此,在其繼位之後,建立和完善了科舉制度,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徹底打破血緣世襲關係和世族的壟斷;“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會中下層有能力的讀書人進入社會上層,獲得施展才智的機會。直至清光緒年間前後經歷一千三百餘年,成為世界延續時間最長的選拔人才的辦法。

綜上所述,隋煬帝楊廣實際是一個有作為、有擔當的皇帝; 是一個步子邁的太大扯著蛋的皇帝;是一個建成了隋朝大運河,成就了揚州千百年繁華的皇帝。

揚州行-隋煬帝和隋唐大運河

補充-大運河資格最老的一段“邗溝”

春秋五霸之一的吳王夫差,在吳國早已攻克楚國、越國之後,擋在他面前的只有齊國,夫差為了北伐齊國,爭奪中原霸主地位,他調集民夫開挖自今揚州向東北,經射陽湖到淮安入淮河的運河因途經邗城,故得名“邗溝”,全長170公里,把長江水引入淮河,成為大運河最早修建的一段。後真的率軍北上將當時號稱綜合實力第二的齊國吊打,甚至於霸主晉國爭雄。後雖被越滅國,但不可否認邗溝在軍事上發揮的巨大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