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司馬光砸缸的故事,那司馬光救的那個人是誰呢?

我說人生如夢8


北宋真宗年間,光州光山的縣令叫司馬池,這個傢伙是官宦世家,假如按照正常的職場升遷規律,自身的努力和祖輩的蒙蔭,他上升通道理應一路暢通。

司馬池自稱祖上是晉朝王室,家裡雖然有錢,但他本人很注重形象清廉,當永寧縣主簿的時候,上下班只騎自家的毛驢;在郫縣做主簿時,距離很近的邊疆駐軍傳聞有叛亂跡象,縣令嚇得篩糠,抱病不出,司馬池臨危受命代理政務,時值元宵佳節,他下令全城放花燈,與民同樂三天。

這一系列形象塑造工程卓有成效,他被調入光州光山當上縣令,轉頭生了三小子,司馬池了顯示與此地的親近,給他起名司馬光。

司馬池來到光山縣上任後,朝廷大興土木,給光山縣也攤牌了上交大毛竹的任務,問題是本地不產這玩意兒,這難不倒上進心十足的司馬池,他命人去湖北
千里迢迢採購大毛竹,終於圓滿完成了上級交代的任務,成為了光州政壇新星和先進典型人物。

讀到這裡,大家應該不難看出司馬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了。個人覺得,他就是個有一定擔當精神的官兒迷,非常善於搞形象工程這種表面形式。放在今世,開開會貼貼標語刷刷牆建建廣場搞搞城市亮化這種事兒,一定少不了他。

司馬光幼時很好學,別的小孩和泥玩的時候,他就不得不被老爹逼著讀《春秋左氏傳》,久而久之也就養成了讀書愛好的習慣,成為我們俗話說的書呆子。

司馬光七歲這年,司馬池在光山縣也呆了八年,年限已到,面臨著向前升一步還是平級調動的老形勢下的新問題,司馬池陷入了沉思。

不久,三小子司馬光砸缸的故事橫空出世,書呆子司馬光戴上了閃閃發亮的主角光環,假如這個故事的主人公是老百姓的窮小子,估計主家會沒死沒活的追上門討要缸錢,他老爸會把他屁股揍腫,這個救人的故事一定會胎死腹中,出不了一個村,即使是在村裡,這個故事也只能被用作教育自家小孩子不要亂管閒事的反面教材。

但司馬光不是窮人家的孩子,他的老爸是正處於仕途關鍵點的司馬池,記載司馬光砸缸先進事蹟的《宋史》這一篇中,介紹完事蹟之後,最後意味深長的加了一句“其後京、洛間畫以為圖”。

從開封到洛陽,天子腳下這方土地上,民間紛紛湧現出“司馬光砸缸”的圖畫。

司馬任職的光山縣在哪兒?河南與湖北交界處的大別山,距離黃河流域的京洛一帶,差著一個幾百裡縱深的淮河流域。

北宋沒有報紙、沒有電臺,為什麼在接近第一時間,距離那麼遠的京洛一帶百姓就跟打了雞血一樣的開始流傳“司馬光砸缸”的年畫以及它背後的先進事蹟?

我們只知道,故事的主人公——小三子司馬光的父親司馬池隨即馬到成功,從偏遠的縣令直升朝廷中央部委,到了秘書省擔任著作郎一職。著作郎這個官職很適合搞宣傳工作,絕對沒有埋沒司馬池這位不世出的宣傳人才。

故事另外的主人公,頭衝下埋在缸裡而後被搭救的那個小子,當地流傳叫做上官尚光,這個名字十分拗口,但很符合配角人物形象,把你的名字叫順口了,那主角光環還要不要?所以,據說他的名字也是根據救命恩人司馬光而改成的。當地還流傳有上官尚光長大後建造的“感恩亭”。

“感恩亭”這個事兒按理說也流傳不出光山縣,但,你知道的,那在於卓越的著作郎司馬池大人的心情。


歷來現實


首先咱們先辨別一下,司馬光砸缸實際應該是砸甕。

《宋史 司馬光傳》記載:

光生七歲,凜然如成人,聞講左氏春秋,愛之,退為家人講,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釋書,至不知飢渴寒暑。群兒戲於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其後京、洛間畫以為圖。

明確說的是甕。

但是,這並不是如著名收藏家馬未都先生2015年8月在山東衛視《我是先生》節目中與北大歷史系教授趙冬梅女士“唇槍舌戰”辯駁中提到的那樣,宋代無這樣的水缸,也不像馬先生引申的那樣由此間接證明這個故事不真,具體在這不展開。當然,2年後的2017年8月,馬未都先生在觀復博物館的搜狐號還堅持認為:敞口深腹大缸完全燒造成功是明末之事,比收口大陶甕要晚上兩千年。此處不同的說法也皆存之,大家可以自己考察辨別。

但是,正因為缸和甕形制不同,敞口大小不同,所以在敞口較小、底深肚大的甕中,小孩如果身高不夠,一時確實很難施救,這恰恰說明司馬光不採取撈人等方式直接砸甕這一行為的機智和合理。

嚴格來說,破甕救友或司馬光破甕救友,比破缸救友、司馬光砸缸的說法更準確一些。

司馬光救的這個小朋友,在史書上當然沒有留下名字,但是在故事發生地光州光山縣(今河南省信陽市光山縣,當時司馬光父親司馬池在此處擔任縣令)的上官家族家譜之中,記載了這個被救者名叫上官尚光,並說他成人後曾經建亭名曰“感恩亭”或“感光亭”, 以報司馬光救命之恩。

另據說,上官尚光成人後移居城西龍堤南坡,後人遂將此坡改稱上官崗或尚光崗。

這一說法僅見於後編的族譜或民間傳說,上官尚光這個名字也似乎是為了對應司馬光的名字而產生的,其真實性和確鑿程度竊以為是比較值得懷疑的。

談古論金,掰開揉碎歷史的人性和技術流呈現給您


談古論金


(原創)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家喻戶曉人盡皆知。司馬光救的人,所有人都以為是個男孩,那就大錯特錯了。他救的是個女孩。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高太后。當年司馬光那一砸,砸出了仕途,砸出了亂世,砸出了靖康之恥。

司馬光出身於官僚家族,往來之人,也定是官僚世家。宋神宗死後,司馬光砸缸救出的女孩,高太后位高權重開始了垂簾聽政。高太后掌權後的第一件事,立即啟用了當年的救命恩人司馬光。司馬光不僅是高太后的救命恩人,更最重要的是,司馬光有著與高太后臭味相投的政治立場。上任後的司馬光配合高太后極力阻止王安石變法。全力打壓王安石,廢除了所有的新法,無論是有益的還是有害的,通通一棍子打死,只要是王安石提出的問題一概不理。千古一相王安石被打壓貶至嶺南,最後鬱鬱而終。

王安石變法在當時功不可沒。遼國不敢犯境,兩國相安無事,一副太平之象。司馬光卻打破了這一景象,他以減免賦稅為名,裁掉了三路邊關大軍。更可氣的是,司馬光覺得兵役法與朝廷不利,撤除了兵役法。使得,宋朝軍事力量大減,百姓無力保護自己。幾十年後的金軍攻過黃河,振臂一呼。靖康之恥戛然而止!

晚年的司馬光疾病纏身,死不瞑目。元佑元年(公元1086年),一命嗚呼,終年六十八歲。






藥行天下7


司馬光砸缸救人這個事情,是真實的,是歷史記載的,記載在宋史司馬光傳。

司馬光的父親叫司馬池,當時是光州光山縣令,於是給司馬光取了個光的名字,司馬池後來官至兵部郎中。

司馬光生於公元1019年,字君實,陝川夏縣人。司馬光七歲的時候,就十分的聰明穩重,就像一個小大人似的,他喜歡聽別人講左氏春秋,聽得特別的認真,回來之後,還能給家人講一講他所聽到的。

而且還能知道這左氏春秋講的是什麼,說明他讀書不僅會讀,而且還能理解其中的意思,不像一些孩子只讀書,不知其義。他特別喜歡讀書,手不釋卷,有時候肚子餓了,口渴了,冷了,熱了,都渾然不覺,他把讀書當成一大樂事。

有一天呢,他跟小朋友們在院中玩耍,院中有一個大水缸,水缸邊上有一個小假山,有一個小朋友比較調皮,就爬到了假山上玩,一不小心,整個人就掉進去缸裡了。

其他的小朋友一看,都嚇壞了,全都跑光了。司馬光,急中生智,從旁邊搬起一塊大石頭,用力的砸向水缸,水缸被砸破了,水流了出來,小孩子也就得救了。這麼小的孩子,能在這麼緊急的時候,想出這麼好的辦法,真是不簡單。

據說那個被司馬光救的小孩子叫上官尚光,看來他的名字是被司馬光救後才改的,尚光,就是崇尚司馬光的意思嘛,要記住司馬光的救命之恩。

據說這個上官尚光還在自己住的地方南坡上面建了一個感恩亭,用來報答司馬光的救命之恩,而這個南坡,也叫做尚光崗。


歷史簡單說


這個問題不錯,司馬光救得的這個人還真的算是個能人,只不過大多數人沒注意到他,下面請搬好板凳隨車邏輯的節奏走一波~

首先司馬光砸缸這個故事我們上幼兒園就聽過,老師講完這個故事想讓大家學習司馬光那機智又樂於助人優良品質。

等到長大後我們發現寫《資治通鑑》的人也叫司馬光,當時我就懵逼了,原來司馬光這麼厲害啊!是不是大家當初也和車邏輯有同樣的感覺,覺得不可思議。

畢竟故事可以改編,要還原真相我們還是要從史料入手你說是吧。

《宋史》關於司馬光砸缸是這麼記載的:

群兒戲於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

也就是說一群熊孩子在院子裡玩耍,有個熊孩子踩在甕邊邊不小心摔了進去,而且這甕裡還有水。

最坑的是除了司馬光外其他的小P孩都逃!走!了!

是時候表演真正的技術了,也是時候展示你我的友誼了。

司馬光用石頭把翁砸破,救出小孩子,皆大歡喜~

發現什麼細節了嗎,車邏輯在敘述的過程中一直用的是“甕”而不是“缸”,因為人《宋史》就是這麼寫的嘛,當然也有地區把甕和缸視為同一物。

但是,

有歷史大咖告訴我,宋代壓根就沒有那麼大的水缸,而甕的造型嘛…請看下圖~

也就是說如果是缸的話一個熊孩子是砸不破的。

那麼相對壁薄的甕呢?

我不知道甕的抗打擊程度有多少,但一個小P孩能有多大力氣去搬大石頭呢,小石子恐怕擊不破吧。

更要命的是,甕內可都是水,這水可不鹹,浮不起來熊孩子。

再說了,一個生活在山西的小盆友恐怕也沒那麼好的水性吧,等到一切準備就緒怕是早就淹死了。

所以甕為什麼會破,根本不慫司馬光的功勞,而是裡面的孩子用內力擊破的!!!

那麼北宋年間誰內力這麼深厚而且水性好呢?

答案出來了,他就是當年還是個孩子的浪裡白條張順!

為什麼是張順而不是張橫或者是阮氏三雄呢?

首先身為山西老鄉,張順能接觸水的機會是少之又少,但他在梁山上可是水性最好的人,這就很奇怪了是不是。

那麼一切的疑問就在這個甕了。

正是這甕中之水被某靈物附體打通了張順的任督二脈,

在他看來在地面上呼吸還是在水中呼吸已經無關緊要了,

所以我們看到《宋史》砸甕那一段並沒有任何文字表明張順有求救過,純碎是司馬光“多管閒事”。

於是張順在水中慢慢的提升內力和水性,不知不覺達到高潮,一掌把甕打了個洞。

結果司馬光以為是他拿石頭打破的。

那麼這到底是什麼神水呢?

度娘一下吧…

當然有細心的網友做了修正。

所以基本就是這五種水了。

我們看一下它們的產地。

嶗山神水在山東,水泊梁山在山東。

所以為什麼張順會去梁山落草,因為被蛇草水刺激了!

準確的說是蛇草水內有蛇精,蛇精附體。

你不信?

我們看小說中黑旋風都浪裡白條那一段,

施公寫了這麼一句話:

一個是馬靈官白蛇託化,一個是趙元帥黑虎投胎。

所以張順無意間被馬靈官的白蛇附體了。

再回到前面。

打壞別人家東西總要賠的,這個甕的主人正是王安石。

年幼的王安石目睹了這一切,叫管家前來把司馬光一頓K。

機警的張順早就跑了。

司馬光對二人懷恨在心,所以為官後他與王安石變成了政敵。

而張順一家則搬到了江州去避難,以打漁為生,後來再梁山落草。

等到梁山打方臘時,司馬光已去世了30多年,張順依靠自己的內力和哥哥張橫一直保持著少年的模樣。

杭州城一戰,張順被亂箭射死在了湧金門,二人在另一個世界又再次相見。

張順先是給司馬光賠了不是,司馬光也說都這麼多年了一切都無所謂了。

當因為張順的神力不在,張橫極速衰老。

為了不嚇著宋江,又想保全張家的名聲,張順決定附身在張橫身上。

但他這個剛死之人還不能做俯身之事。

於是司馬光心領神會,以張順的名義俯身在張橫身上,捉了方天定,立了大功。

接著張橫也來這個世界陪他們了。

這就是司馬光砸缸救張順的故事…

扯了這麼多,我就想表達一個意思。

家長們請管好自己家的熊孩子。

這個世界上沒有那麼多司馬光。

也沒有能修煉內功的聖水…


純屬腦洞…


邏輯文史游


司馬光砸缸(應該是砸甕)是個細思極恐,很詭異的故事。


在小學時候學了語文課文之後,搞得我們看見家裡的大水缸隨時想拿起塊石頭砸過去,看著嘩啦啦的水流出來,然後一個夥伴從缺口處爬出來,那叫一個爽,可是一直沒這樣的機會。要是真的砸了,估計裡面沒個人,我自己先被家裡人揍得不成人形。

《宋史 司馬光傳》記載:

光生七歲,凜然如成人,聞講左氏春秋,愛之,退為家人講,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釋書,至不知飢渴寒暑。群兒戲於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其後京、洛間畫以為圖。


且不管,司馬光砸缸救得是不是什麼牛逼人物,是什麼未來的潛力股,但我卻注意到了幾個細節:


細節一、司馬光是官二代

那就是司馬光肯定是富二代或官二代,你看上面這幅實景圖。這裡面有假山,那表示是他們家是個園林,還有個大缸,不對應該是大甕,這個大甕是幹啥的呢?這其實是防火的,有這個防火設施的,都是深宅大院,也就是真正的壕宅。所以,我一查,果然司馬光是縣令,也就是現在縣委書記的兒子。雖然,不是高幹子弟,但怎麼也算是官二代。

細節二、一個砸甕的故事的傳播方式很詭異

司馬光砸甕救人後,“其後京、洛間畫以為圖”,意思是畫成了畫,在京、洛之間之間迅速傳播。這個故事越傳越廣,最後竟然被寫進了《宋史》。這裡面我很好奇,是誰將這個故事“畫以為圖”?是怎麼迅速給傳播開的?是被救的孩子的父母?還是司馬光的父母?還是司馬光父親的同僚?還是左鄰右舍?


這個傳播的過程是很蹊蹺,很詭異的,固然有司馬光後來搞《資治通鑑》,還有在政治上,文學上出名的原因,但是在早期,它的傳播方式的確詭異。我在想背後是不是有幕後推手,是不是有炒作,是不是有預謀,是不是為司馬光在政壇鋪路。


仔細想想,套路深啊,背景深啊,會不會有背後有驚天的陰謀呢?會不會是早就設定好的腳本呢?會不會是司馬光剛好“偶遇”了這個掉進缸裡面的孩子呢?細思極恐啊。司馬光砸缸,這樣看來是歷史懸案啊。


盛唐豪歌李藝泓


司馬光砸缸這個故事我們從小就聽過,講的是司馬光和小夥伴兒們在一起耍,結果一個小朋友掉進了一個大缸裡面,大家夥兒都被嚇蒙了,一些人只知道哭,只有幾個孩子去叫父母,缸裡面的小朋友馬上就要淹死了,這個時候,司馬光拿了一個大石頭就使勁的砸起缸來,後來這個小朋友得救了,司馬光砸缸的故事也就流傳下來了,可是有誰知道,司馬光救的這個人是誰嗎?

大家不知道的是,司馬光砸缸所救出的這個小孩,是上官家族的孩子,叫上官尚光。據記載,司馬光的父親司馬池曾擔任過光山縣令,司馬光就是在光山出生的。住在光山的上官後裔上官同勝說,這件事兒,在他們現存的家譜中有記載,上官家族的後人也大都知道這個故事。“那時候上官在我們這兒是個大家族,家族的孩子跟縣長家的孩子一起玩,並不奇怪。”

當時科技不發達,但司馬光的事蹟還是被傳了下來,甚至開始流傳起來了司馬光的漫畫書 ,當時的宋朝,經濟繁榮,小報也開始發展起來,小報每天都報道一些奇聞異事,司馬光的這個事件也非常迅速的被傳開,司馬光立刻就開始聞名天下了,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一下就火了,據說當時他比他父親的名氣都還要大。

這是一個完整的故事,以至於後人歌頌這種智勇雙全的精神。但意義遠非如此,或者說正是因為這樣的故事,在當時積貧積弱初現的北宋時期,樹立了“司馬光領導集體”的光輝歷史形象。但有人認為這是典型的腐儒套路,荒天下之大謬,罷貶數人,唯造一人,而不惜歪曲事實,疑惑萬代。腐儒之風盡顯。但也有人認為按照司馬光的人生經歷及性格來看,他不是一個貪圖名聲的人。

據考證,上官尚光成人後移居到了城西的龍堤南坡,還建了一座“感恩亭”,以報答司馬光的救命之恩。

既然司馬光都那麼聰明,和他一起玩耍的朋友也差不了哪去。上官尚光長大後,憑著自己的頭腦賺了不少錢,成為了一方土豪,他也遷居到了其它地方居住。後來這個感恩亭早已經不在了,但是這個故事還是被流傳了下來。

最後說一下:

根據史書記載的用詞,司馬光砸的就是甕,而非缸字,區別在於甕的口小,缸的口大,成語請君入甕,說的就是這個,當時甕的材料大概就是陶或者瓷,相對於現在的缸,要脆弱很多。

既然砸的是甕,為什麼要說司馬光砸缸呢?主要還是一個押韻的問題,司馬光砸光還是司馬光砸缸,都很押韻,司馬光砸甕就感覺很拗口,甕和缸勉強算是一種東西,所以不知道什麼時候起,就變成了砸缸。

謝謝,我是歷史壹加壹!


歷史壹加壹


司馬光拍拍王安石的肩膀:“介甫,跟我鬥?你還是太嫩了。”

王安石淡定地回擊:“你有什麼了不起的?不就是砸個水缸嘛?換了我也一定會這麼做,我和你比,只是少一個機會罷了。”

司馬光:“機會,哈哈,是自己創造的。你只知道老夫砸缸,卻不知道那孩子是怎麼掉進去的吧?

王安石滿面憤恨道:“君實兄可曾知道,當時掉進缸中的孩子特麼是誰!?”


斑嘜科技王銳


現實中就有很多。司馬光!把別人從水深火熱中救出來,後來他得到的是什麼?像深圳的叢飛就是一個,他贊助的孩子們,既然沒有一個出現在他的出兵現場,還有一些人既然害怕別人知道叢飛救助過他!這就是人心!.



楊楊得憶


據考證,北宋明相歷史學家司馬光幼時救起的人名叫上官尚光,也是據考證光山縣城西上官崗村地名的由來,和司馬光砸缸的故事一脈相承。被救的上官尚光的後人後來移居,並建碑,名為“感恩亭”。

這件事情在上官家族的家譜上也有記載,上官後人都知道這樣的事蹟,後來為了紀念,就將辭地改為上官崗或尚光崗。


有以下史料為證:

司馬光生七歲,凜然如成人,聞講《左氏春秋》,愛之,退為家人講,即了其中旨。自是手不釋書,至不知飢渴寒暑。群兒戲於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之,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 ——《宋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