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大學生「增負」,可能是一次吃力不討好的嘗試


給大學生“增負”,可能是一次吃力不討好的嘗試


要給大學生“增負”,現在真的不是說說而已了。

據《中國青年報》報道,日前教育部已經印發通知,要求“全面整頓本科教育教學秩序,嚴格過程管理。

給大學生“增負”,可能是一次吃力不討好的嘗試

教育部官網截圖

我們給這份通知劃一下重點:

第一,淘汰掉大學課程設置中的“水課”、合理增加課程難度和深度;

第二,取消“清考”制度(部分大學會在學生補考或重修後仍舊不過的條件下,在畢業前再給學生一次考試機會);

第三,加強對畢業論文各個環節的管理,提高畢業論文(設計)的質量。

其實早在今年6月21日,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就表示過,要扭轉“玩命的中學、快樂的大學”現象。也就是說,這幾年教育部要開始慢慢給中小學生們減負、給大學生們增負了,只不過前陣子一直都在忙給中小學生減負的事情,現在才有空給我們大學生安排安排。


給大學生“增負”,可能是一次吃力不討好的嘗試

“增負”,真的不是說說而已了。圖/freely photos


正如“減負”政策收到一片質疑一樣,大學生的“增負”計劃也引起了許多爭議。

即使排除掉這一屆以前沒能減負、現在又面臨增負的最慘新生的抱怨,依然有相當一部分在讀或已經畢業的網友認為,這次給大學生的“增負”,不過又是一次老調重彈的隔靴搔癢罷了。

“增負”可以改變當代大學生的學習現狀?

教育部的通知一下來,像《那些“混大學”的,你們的好日子到頭了》這樣的文章,總是能轉遍朋友圈、輕易引發父輩們的共鳴。

不止校園外的人在質疑著現在的大學生,校園內其實也存在各種鄙視鏈——在一些“優等生”看來,翹掉水課就是“混大學”、積極參與課外活動就是“不務正業”、拿不到獎學金就是“不努力學習”。

給大學生“增負”,可能是一次吃力不討好的嘗試

為了解決大學生在課上玩手機的問題,許多高校在課前會收集學生的手機。圖/中新網

在老一輩人眼裡,中國現在的大學生好像總是過得很輕鬆。拿著父母的錢不好好讀書,出來之後又眼高手低、總是找不到好的工作,已經成為了社會對大學生們的刻板印象。

這裡面的偏見存在著兩個問題:第一,中國大學生的課業壓力真的很輕嗎?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自2007年起引入了NSSE(美國大學生學習投入調查)工具,成立了一個符合中國大學生學習特點的“中國大學生學習與發展追蹤研究”(CCSS)項目。

該項目在針對149所不同類型的高等院校調查之後發現,中國學生自我報告的學習時間和學習任務量不僅均高於美國學生,院校對於學業投入的強調與美國院校也沒有顯著差異。


給大學生“增負”,可能是一次吃力不討好的嘗試

國內大學生的課業壓力並不比國外學生小,天天泡圖書館學習的人並不在少數。圖/Pexels


那差距在哪裡呢?在“課程認知目標不足”。也就是說,儘管中國大學生的學習時間是比美國學生明顯要高的,但是在“高階認知”和“學習策略”方面與美國學生相比有一定差距,寫作量和課程的激發程度也遠遠低於美國學生。

換言之,就是中國高校的課程一方面並不能激發出學生的努力和投入(不夠有吸引力、與本專業學生的志趣不符),另一方面對寫作量(特別是短篇論文)的要求也過低

而很多人認為的當代大學生“不夠努力”、“遊手好閒”的情況,反而沒有出現在中國的高校裡。


給大學生“增負”,可能是一次吃力不討好的嘗試

在很多父母眼裡,讀大學只是為了找份好工作。圖/Pexels


第二,真的有很多人在“混大學”嗎?

在家長的眼裡,“在高中時埋頭苦讀考大學——在大學裡學好本專業的知識——出來之後找份對口和高薪的工作”已經成為了像自然規律一樣的定理。

而大部分年輕人希望的,可能是“在中學之前發現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特長——上大學時進行鑽研和相關的學習——出來找份自己喜歡和擅長的工作”這樣的過程。

這裡面的衝突,正是很多大學生正在面臨的與父輩的根本矛盾。


給大學生“增負”,可能是一次吃力不討好的嘗試

不能選擇喜歡的專業,讓很多人選擇“混大學”。圖/《破產姐妹》


因為,在高中埋頭苦讀三年之後,即使考上了好大學,也不一定能上自己喜歡的專業。

與其說他們在“混大學”,不如說他們在“被動”地上大學。

無數喜歡傳媒的人學著計算機、喜歡建築的人學著金融、喜歡經濟學的人學著漢語言文學…...

被動的學習導致了效率的低下和學習動力的嚴重不足,而因為中學階段興趣愛好和特長被擱置,很多人在大學時想重新發現自己的志趣、發展自己的愛好,卻成了父輩口中的“混大學”、“不務正業”。


給大學生“增負”,可能是一次吃力不討好的嘗試

好不容易找到興趣愛好,還可能會被說成“不務正業”、“混大學”。圖/freelyphotos

而即使排除掉這一部分覺得自己專業是在南轅北轍的學生,在大學的課程設置中,文科、工科、理科的學生的情況不盡相同,像這樣“一刀切”的增負,或許還會產生很多具體管理方面的錯亂:

對工科生、醫學生來說,哪門課能水過去?對文科生來說,哪門課又不能水過去?

要“排水”,請先排老師

增負通知裡還提到“水課”。提起“水課”,大部分人不約而同想起的,應該是那些“考的要死,交卷即忘”的課程。要取消這些課程,大家當然會叫好,但誰都知道這是不可能的。

而管理者們理解的“水課”,可能跟我們理解的不是一個意思。他們所說的“水課”,指的應該是那些作業少、管理松、績點高的課程。

給大學生“增負”,可能是一次吃力不討好的嘗試

到底什麼才是“水”?圖/Pexels


也就是說,“取消”水課的意思並不是撤掉一些“不必要”的課程,而是要以這種方式告訴大學的管理者們,要嚴抓一下組織紀律、嚴打一下遲到曠課、提高一下掛科率了。

但大家都知道,大學裡“水課”如此氾濫,根本原因不在學生,而和老師脫不了干係。

現在的大學老師在評職稱時,考核指標主要是科研成果。這就導致了很多年輕教師迫於壓力,不得不把精力放在拉項目、寫論文上。

再加上在現在的消費水平下,明明是“高素質人才”的大學老師的基本工資如此杯水車薪,最後老師的備課質量自然無法讓學生滿意。


給大學生“增負”,可能是一次吃力不討好的嘗試

低質量的課程讓很多學生寧願在課上“刷屏”。圖/南國早報


課程的水、學生的水、紀律的水,不過是“增負”措施的假想敵罷了,消滅水課的第一步,是要提防老師的水。老師每節課都在講臺上念PPT、吹牛掰,這種課不水什麼課水?

上過大學的人都知道,一個講課講得好的、有魅力的老師可以讓知識變的有多吸引。退一步講,即使老師只是備課比較認真、對其專業領域有所研究,都會得到學生們的肅然起敬。

總把課程的“水”推到學生的懶散和課堂的紀律上,不過是校園之外的人對現在大學生惡意的揣測罷了。


嚴出了,寬進呢?

在文章評論裡,有不少給“增負措施”叫好的人的理由都是這個——

反對“嚴進寬出”,支持“寬進嚴出”

這就讓現在還在讀書的大學生們的心裡,更不平衡了。


給大學生“增負”,可能是一次吃力不討好的嘗試

大部分學生都在中小學階段拼命地學習,以為到了大學能輕鬆一點,可實際上,上大學了也沒有輕鬆多少。圖/Pexels


嚴出了,寬進呢?這些千軍萬馬獨木橋過來的高等學府學子,在高中艱苦的學習環境下,早就對大學已經有了這麼一個預設——“可以輕鬆一點”,甚至正因如此,很多人才能咬牙挺過那一段時期。

因為“玩命的中學”和“快樂的大學”不過是現行教育制度下的一體兩面。

想要真的扭轉這一局面,教育資源分配的不均、高考的標準還是最後要被觸動的一塊,單是靠行政手段來“增負”、“減負”,能起到的,最後可能也只是一個規範作用罷了。


給大學生“增負”,可能是一次吃力不討好的嘗試

“改革教育制度”這個口號,從來沒停過。圖/Pexels


說到底,大學教育之所以呈現如此現狀,只不過是在為之前的中小學教育買單而已。

雖然“改革要觸動整個教育制度的根基”依舊是老生常談,但結合之前的中小學生“減負”政策效果來看,這次給大學生“增負”的行為,可能依舊是一次吃力不討好的嘗試。

畢竟教育上的很多根本問題,根本不是靠“嚴抓”就可以解決的。


今日作者

火車頭

排版 | 阿梓

原文首發於《新週刊》旗下公眾號“有間大學”(youjian-university)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