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成就了封建王朝儒學的發展?看兩漢經今古文之爭

漢代出現經今古文之爭的源頭在於秦始皇。當年秦始皇焚書坑儒,下“挾書令”,致使秦代無傳授和學習儒家經典者,這令中國先秦文化蒙受了空前的損失。

漢初,儒家經典只能靠那些僅存下來的大儒學者們背誦記錄,再由當時通行的文字隸書進行抄撰,故被稱為今文經。後來在孔子舊宅與河間獻王等處,又陸續得到了許多戰國時期遺留下來的儒家經典,字體是用先秦的篆書抄寫的,因此被稱為古文經。

先秦文化能以兩種方式被保留下來,本來是一件上天佑之的大好事,可是壞就壞在今文經與古文經不僅字體不同,篇章多少有出入,而且對經學內容的解釋也有很大的差異。

是什麼成就了封建王朝儒學的發展?看兩漢經今古文之爭

董仲舒像

這個事情就非常尷尬了,當時漢代的儒者立馬分成了態度鮮明的兩派,支持今文經的一派,注重“通經致用”,章句推衍,結合陰陽五行災異和刑名之學來發揮“微言大義”,提倡大一統,尊君抑臣,正名分等思想。而支持古文經的一派則看重章句訓詁,把儒學經典視作古代歷史資料,包括許多應該效法的古代社會政治制度。久而久之,兩派各執一見,形成了嚴格的界限。

鬥爭史

經今古文之爭幾乎貫穿了整個漢王朝。今文經出現較早,武帝治世之時,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一下將儒學提高到封建王朝正統文化的地位上來,那時的儒經都是今文經。尤其是董仲舒主治的今文經《春秋公羊傳》獨得武帝賞識,故在董的建議之下陸續被立為學官。

到了成帝時,劉向劉歆父子等廣搜天下遺書,有歆移書博士雲:“魯恭王壞孔子宅,欲以為宮,而得'古文'於壞壁之中。”先後發現了《春秋左氏傳》、《毛詩》、《逸禮》等古文經。然而由於古文經晚出,今文經已經在當時學術界佔據了正統地位,故而古文經遭到了今文經派的強烈排斥,被稱為劉氏父子偽造之學,長期不得立為學官。

是什麼成就了封建王朝儒學的發展?看兩漢經今古文之爭

劉歆像

可是歷史總是風水輪流轉,到了王莽篡政之日,古文經時來運轉,由於王莽新朝需要託古改制,正好需要先秦典籍作幌子,劉歆藉機把《左氏春秋》《古文尚書》《逸禮》《毛詩》立為學官,後又立《樂經》《周官經》六篇為博士。古文經地位一下子有了躍升。

待到東漢光武帝時期,取消了古文經博士,復立今文經博士,共十四博士,今文經派再度抬頭。然而此時的古文經派雖不得立為學官,但在民間卻廣為流傳。

融合史

到了東漢中期,“新生代”儒家都開始兼修古文經與今文經了。兩派開始有了融合的跡象。這時,出現了一位名喚鄭玄的頂厲害的大儒,破除了了各家的傳統,廣採眾說,遍注群經,得到了經今古文兩派的讚許,開創出了容百家之長的“鄭學”。至此,基本結束了經今古文之爭。

是什麼成就了封建王朝儒學的發展?看兩漢經今古文之爭

鄭玄像

兩漢時期的經今古文之爭,說白了是儒家內部爭奪“祿利之路”的鬥爭,是統治階級爭權奪利的一種表現形式。雖然他們兩家各立門戶,爭論不休,但在歌頌先王聖賢,美化古代政治制度,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等問題上還是保持著一致性的。當然,縱使縱使掙到了最後也沒爭出個高低勝負,但由於雙方互相辯難,對學術的發展進步還是起到了非常大的促進作用的,為後世封建王朝的統治哲學的成熟化系統化體制化奠定了學術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