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戰前數十年,化工業就知道了二惡英有多毒!

引言:2017年中,美國的環保活動家和研究人員曝光了一批擁有 2 萬多份化工業相關的文件的“毒檔案”。有文件表明,德國和美國的化工企業早就知道二噁英的劇毒性,卻把這一信息封鎖了多年。他們不僅收買受害員工,還對二噁英進行了人體實驗。並且,一直把信息掩蓋到了20世紀80年代。

( 注:本文翻譯自美國獨立新聞網(譯自 BuzzFeed 德文網)的報道)

越戰前數十年,化工業就知道了二噁英有多毒!

巴斯夫 1953 事故

———————————

1953年10月17日,著名化工企業巴斯夫(BASF)旗下一家位於德國的化工廠生產車間發生爆炸,數十位工人接觸到了含二噁英的反應物(主要是2,3,7,8-四氯二苯並-對-二噁英(2,3,7,8-TCDD))。不久,這些工人的臉部、頸部、手臂或身體上半部分出現氯痤瘡——被孟山都(Monsanto)的一位醫生描述為一種可怕的皮膚出疹,伴有類膿包狀的皮疹和感染風險的潰瘍【1】。

越戰前數十年,化工業就知道了二噁英有多毒!

巴斯夫 logo

之後氯痤瘡迅速蔓延:爆炸事故發生一週後,巴斯夫的 6 名工人出現氯痤瘡的症狀,兩個月後 16 名,一年後則達到 60 名。他們不僅身上長膿包,還伴有失眠、頭暈、關節疼痛和性慾減退等症狀。

爆炸事故發生 10 天后,巴斯夫將實驗兔放入事故工廠進行“24-48小時”測試。兩個星期後,實驗兔全部死亡,解剖結果顯示死於急性肝衰竭。

化工業隱瞞了二噁英的高毒性

——————————————————

二噁英是一種含氯有機化合物,尤其會在某些特定的化學品如三氯苯酚過熱時產生。化工企業在生產農藥的過程中使用三氯苯酚已有數十年的時間。而正是這種工藝流程使得二噁英舉世聞名——20 世紀六七十年代越南戰爭期間,美軍大規模投灑含有二噁英的落葉劑“橙劑”。時至今日,無數越南本地人及許多美軍官兵仍因當時的二噁英暴露而深受其害【2】。

越戰前數十年,化工業就知道了二噁英有多毒!

越南受二噁英汙染地區的孩子 圖源:Paula Bronstein/Getty Images

德國化學品製造商勃林格殷格翰(Boehringer-Ingelheim)和美國陶氏化學(Dow)頻繁的通信往來【3】中有一封來自孟山都醫生的“機密”信件,該信件上的時間為1956年,比越戰要早。由此可判定,化工業知道“四氯苯並二噁英極其危險”,但卻緘口不言。

越戰前數十年,化工業就知道了二噁英有多毒!

1965年6月份陶氏化學的機密信件

然而,這些與氯痤瘡醜聞密切相關的漫長曆史終於第一次在全世界面前揭開了面紗。

一個名為“毒檔案”(The Poison Papers)【4】的數據庫中有超過2萬多份化工業相關的文件,時至近日,才由美國的環保活動家和研究人員公之於眾。

這些文件揭露了化工行業、政治和美國軍方之間的互動。

2 萬多份化工行業醜聞的文件

————————————————

毒檔案最早可追溯到20世紀20年代。有文件表明,德國和美國的化工企業早就知道二噁英的劇毒性,卻把這一信息封鎖了多年。他們不僅收買受害員工,還對二噁英進行了人體實驗。並且,一直到了20世紀80年代他們還在掩蓋,那時候美國還在使用 2,4,5-涕(2,4,5-T(由三氯苯酚製成,常被二噁英汙染,也是“橙劑”的主要配方成分——譯者注)。

(美國環保署(EPA)尚未回應新聞網站 Buzzfeed 的報道。拜耳和巴斯夫宣稱他們無法在短時間內對歷史業務進行詳細調查。德國勃林格殷格翰在文章發表後作出了回應,但僅針對橙劑有關的問題。不過,巴斯夫證實了1953年發生的二噁英事故中,有員工患皮膚病的事實,並且之後便在位於路德維希港的事故工廠停止了三氯苯酚的生產。)

越戰前數十年,化工業就知道了二噁英有多毒!

有文件顯示,孟山都之所以會對巴斯夫二噁英事故感興趣,是因為1949年孟山都在弗吉尼亞州硝基市(Nitro)的化工廠發生了一起事故導致氯痤瘡的爆發。

越戰前數十年,化工業就知道了二噁英有多毒!

陶氏內部信件,1965年3月10日

1956年,孟山都和巴斯夫的代表們在俄亥俄州與辛辛那提大學凱特林實驗室(the Kettering Laboratoryof the University of Cincinnati)的研究人員進行了會面。孟山都的代表做了會議記錄,並將其直接發送給孟山都醫療主任埃米特•凱利(Emmet Kelly)博士。

根據會議記錄,凱特林實驗室已經通過“人體和動物實驗”,讓實驗對象長出了氯痤瘡。 然而,問題是沒有一隻兔子、老鼠、貓、狗或豬得了氯痤瘡。 因此,與會者同意“使用人類志願者”來使動物和人類症狀相關聯。

二噁英的人體實驗

———————————

根據會議記錄,人體試驗對象在自己手臂上反覆塗抹了孟山都生產的三氯苯酚軟膏和鑽石化學(Diamond Chemical Company)生產的軟膏。陽性控制組則塗抹另一種已知可刺激痤瘡生長的物質即 Halowax1014(一種氯化萘)。主治醫生沒有檢測到實驗對象肝功能的變化,但一些實驗對象患上了局部的氯痤瘡。

巴斯夫不願向 BuzzFeed 德國分社確認是否當時也將其生產的三氯苯酚或二噁英殘留物在人體上進行了測試。

在俄亥俄州的會議上,孟山都的會議記錄寫道,巴斯夫的厄特爾博士(Dr Oettel)對四種有毒物質的測試做了報告。其中一種汙染物 2,3,7,8-TCDD 毒性最強。根據會議記錄,“厄特爾博士深信這就是活性成分。”

這些文件顯示其他公司早期也發生了多起員工疾患氯痤瘡的事件。厄特爾博士說德國勃林格殷格翰“多年以來有多起氯痤瘡病例”。會議記錄人用括號註明:“我瞭解到德國拜耳在生產三氯苯酚過程中也出現了氯痤瘡病例,但目前已解決了這個問題。”

拜耳公司新聞辦公室表示沒有足夠的時間查明這些事故發生的時間和次數,但他們給予了BuzzFeed 訪問公司檔案的許可。

一年後——1957年——正如紐約時報【5】後來報道的那樣,德國勃林格殷格翰給所有的三氯苯酚生產商寫信告知他們關於二噁英的發現。

1964/65年,密歇根州米德蘭市的陶氏化學公司爆發了一次氯痤瘡。多達 70 人受到感染。但明顯陶氏化學要麼忘記,要麼就忽略了勃林格殷格翰公司 1957 年寫的那封信。不管怎樣,1964年12月19日,勃林格殷格翰應陶氏化學的要求,講述了他們在二噁英方面的經驗。

越戰前數十年,化工業就知道了二噁英有多毒!

陶氏化學 logo

勃林格殷格翰公司寫道:“ 我們特別重視這份報告,所以直到現在,這份報告的內容也就只在內部公開,外界知道四氯苯並二噁英高毒性的人還不多。”

越戰前數十年,化工業就知道了二噁英有多毒!

勃林格殷格翰公司 logo

顯然這些化學公司沒有興趣分享他們已掌握的二噁英高毒性作用的信息。

不久之後,1965年1月,陶氏化學和勃林格殷格翰的代表進行了一次電話會議。陶氏化學詢問了一份保密協定的事情。勃林格殷格翰公司的一名代表答應立即進行確認。他確定相關文件已經“寄出去”了。陶氏化學的代表很高興德國人能 “如此配合”並“真正關心我們的問題”。兩個月後,在明知三氯苯酚的高毒性情況下,這兩家公司還是簽訂了勃林格殷格翰開始向美國供應三氯苯酚的合同。

越戰前數十年,化工業就知道了二噁英有多毒!

來自陶氏的信件,1965年

二噁英的信息在圈內炸開了,1965年3月24日當月,陶氏化學公司、DiamondAlkali 化學公司(現在的 Diamond Shamrok 化學公司)、Hercules Power 化學公司和 Hooker 化學集團召開了“氯痤瘡問題會議”。據會議 5 天后做的記錄顯示,Hooker 化學集團代表說他們的員工自暴露二噁英後出現症狀長達 30 年之久。

據孟山都的醫療總監埃米特•凱利(Emmet Kelly)博士後來寫道,一家與會公司似乎感到懊悔:Hercules 化學集團認為公共衛生服務部門(Public Health Service)“會非常樂意採取行動”。凱利博士稱,既然二噁英很顯然是一種高強度的致癌物質,我們應“先確定我們的分析方法,然後設法最大限度地減少這種已知氯痤瘡試劑的存在”。凱利補充說:“[我們]永遠不會知道何時再會發生像硝基市那樣的氯痤瘡爆發,我們當然不希望再次經歷這些。”

孟山都公司篡改二噁英科學報告

——————————————————

孟山都不僅阻撓公眾知曉二噁英的毒性,還篡改了二噁英的研究報告。1985年,根據另一份毒檔案的內容,在一份同行評議的科學研究中【6】, 27 名工人因暴露於二惡英而身患癌症的病例被排除在外,孟山都公司醫療總監喬治•勞什(George Roush)宣誓擔保該事件的真實性。

越戰前數十年,化工業就知道了二噁英有多毒!

孟山都logo

毒檔案的出版人說,這個被篡改的研究導致美國環保署未能對二噁英進行有效監管,並且,這個被篡改的研究還在“橙劑”受害者的訴訟中保護了製造商。

( 美國環保署和孟山都都沒有回應 BuzzFeed 新聞的多項相關指控。)

據毒檔案的資料顯示,美國國家衛生部(US Department of Health)下屬的國立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Health)在1970年2月才第一次得知二噁英的危害。在一封感謝陶氏化學的信中,美國衛生、教育和福利部研究主任將其得到的二噁英毒性數據描述為“對我們來說相當驚人,信息量最大”。

1979年,陶氏化學仍然試圖抵制橙劑中 2,4,5-涕的使用禁令。其公司年度計劃中還加入了與環保部門合作的內容。根據會議記錄,陶氏想資助美國環保署分析母乳二噁英的項目。據毒檔案項目的發起人稱,美國環保署當時已經在母乳中發現了二噁英,卻“錯誤地質疑了自己的研究成果”【7】。

與此同時在歐洲,有一家曾生產三氯苯酚的化工廠被關閉,它也屬於此類企業的最後一批之一。1976年,意大利米蘭北部的塞維索小鎮(Seveso)一座化工廠發生爆炸導致二噁英洩漏。之後,附近的社區大約有 200 人患上氯痤瘡。

1984年,一名檢測員在勃林格殷格翰公司位於德國漢堡殺蟲劑化工廠的農藥中發現二噁英殘留物【8】,該工廠被關閉,二噁英的災難歷史終於結束了。

化工行業史上最大規模的洩密之一

——————————————————

“毒檔案”的存在是化工行業史上最大規模的洩密之一。

一切始於一位已經 76 歲的作家和活動家卡羅爾·凡·斯特魯姆(Carol VanStrum)。自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來,卡羅爾一直以訴訟方式獲取與美國環保署有關二噁英和噴灑除草劑的文件。據調查新聞網站“攔截”(The Intercept)報道【9】,她在俄勒岡州的 Siuslaw 國家森林裡一個發黴的穀倉裡存放了大約 10 萬頁紙的文件。

越戰前數十年,化工業就知道了二噁英有多毒!

穀倉裡的文件 圖源: Risa Scott/RF Scott Imagery

上世紀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初期,除草劑被大量噴灑在森林和卡羅爾家附近。她的孩子出現流鼻血、腹瀉和頭痛的症狀。社區裡,流產變得很常見。流浪漢和民眾稱看到盲麋鹿、雙腳扭曲的鴨子和彎喙的鳥類。貓和狗眼睛出血。

越戰前數十年,化工業就知道了二噁英有多毒!

卡羅爾家前的森林 圖源: Risa Scott/RF Scott Imagery

1977年,卡羅爾就這種除草劑帶來的危害提起了第一次訴訟。隨後她的房子發生火災,卡羅爾的四個孩子不幸在火災中罹難。儘管消防員猜測是人為縱火,但沒人去調查事故原因。直到1983年,國家森林管理局(National Forest administration )才轉用其他除草劑。

紐約州伊薩卡生物科學資源(Bioscience Resource Project)【10】項目主任喬納森·朗瑟姆(Jonathan Latham)和媒體與民主中心(Center for Media and Democracy)【11】幫忙搶救了凡·斯特魯姆的大部分文件,並將其數字化後錄入“毒檔案”中。

越戰前數十年,化工業就知道了二噁英有多毒!

左一為卡羅爾 圖源: Risa Scott/RF Scott Imagery

朗瑟姆博士在與 Buzzfeed 德國分社交談中說:“這些文件清楚地表明,政府當局並沒有約束這個行業,相反地在保護它。”根據朗瑟姆博士的說法,卡羅爾的許多文件第一次向世人表明,“二噁英這種高毒性物質的危害被掩蓋和淡化了數十年。“


2017年8月26日,BuzzFeed 德文網發表了這篇文章。(原作者:EL Cobb,編輯:Daniel Drepper)【12】。

BuzzFeed 發表本文後第二天,拜耳公關總監克里斯蒂安·馬爾丁(Christian Maertin)通過電子郵件(以及 Twitter)的形式表示對本文的措辭不滿。馬爾丁批評 BuzzFeed 新聞只給24 小時來回應這件久遠的事件。儘管事實上,這篇文章是在與拜耳聯繫14 天后才發表的。

越戰前數十年,化工業就知道了二噁英有多毒!

拜耳 logo

在他的批評中,馬爾丁忽略了這樣一個事實:由於溝通來往時間短,BuzzFeed 新聞允許拜耳可晚些提交答案,並在之後添加到文章中。但是,到目前為止,拜耳並沒有利用好這個機會。

另外更耐人尋味的是,馬爾丁的關注點在我們的溝通上,而不是研究的實質和發現二噁英毒性後的隱瞞時間上。


鏈接:

【1】https://www.documentcloud.org/documents/3418422-1A-1-563.html

【2】Fred A. Wilcox .Waitingfor an Army to Die: The Tragedy of Agent Orange. 2011.

【3】https://www.documentcloud.org/documents/3418422-1A-1-563.html

【4】https://www.poisonpapers.org/

【5】http://www.nytimes.com/1983/07/06/us/files-show-dioxin-makers-knew-of-hazards.html?pagewanted=all

【6】https://www.documentcloud.org/documents/3424108-Poison-Papers-B-2679.html#document/p648/a364523

【7】https://www.poisonpapers.org/the-poison-papers/

【8】http://www.spiegel.de/spiegel/print/d-13509406.html

【9】https://theintercept.com/2017/07/26/chemical-industry-herbicide-poison-papers/

【10】https://bioscienceresource.org/

【11】https://www.prwatch.org/

【12】https://www.buzzfeed.com/petrasorge/diese-dokumente-zeigen-wie-basf-bayer-co-gefahrliche-stoff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