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征軍首戰大捷,以少勝多擊潰日軍,後邊的故事卻令人心酸

張琦,1910年出生,湖南祁陽人,黃埔軍校第八期學生。

曾任孫立人文書,後擔任新38師第113團副團長兼3營營長。

1942年4月20日,張琦在仁安羌戰場上流盡最後一滴血,以身殉國。

他犧牲在遠征軍入緬的首次大捷,以少勝多,震撼世界。

远征军首战大捷,以少胜多击溃日军,后边的故事却令人心酸

沙場英勇殺敵 以身成仁

緬甸4月,驕陽似火,新38師第113團官兵已連續激戰近20個小時,體力耗盡。這時,被圍困的英軍催促中國軍隊立刻過河解圍。113團兵力不足千人,對方是1.1萬餘人。孫立人將軍立即召開營團軍官會議,張琦首先發言,認為敵我力量懸殊,只有在夜間隱蔽行動,才能出其不意,取得勝利。孫立人採納了他的建議。

远征军首战大捷,以少胜多击溃日军,后边的故事却令人心酸

4月19日半夜,張琦派出16輛戰車,每輛戰車上裝滿汽油和柴禾,全速向日軍駐紮地挺進。快到日軍駐地時,張琦命令車輛熄火,以人力推車前行,以免驚動日軍,打草驚蛇。到達日軍駐紮地附近,張琦命迫擊炮連發三枚炮彈,引燃戰車,“轟”的一聲,火光照亮天空,日軍軍營起火了。

远征军首战大捷,以少胜多击溃日军,后边的故事却令人心酸

經過一天的殊死搏鬥,日軍開始潰逃,張琦率3營2連追擊。當時,張琦騎著一匹馬,身邊有旗手,很快成為日軍的攻擊目標。日軍將火力集中對準張琦,他背部和腳部兩處中槍,開始流血。張琦高呼:兄弟們,衝啊,繼續作戰!鼓勵全團官兵一直衝到仁安羌油田。下午5時,戰鬥結束。張琦由於沒有得到及時醫治,失血過多,於次日凌晨

犧牲。

英魂歸家路受阻 屍沉江底

張琦曾給孫立人當文書,兩人情同兄弟,孫立人知道張琦心裡惦掛家鄉,孫立人曾派出一個工兵營、一個加強排運送張琦屍身回國,“孫將軍說:無論如何,也要讓張琦回到故鄉。

远征军首战大捷,以少胜多击溃日军,后边的故事却令人心酸

屍身靜靜地躺在棺木裡,被放上木船。小船順著伊洛瓦底江一路漂流,然而,行至半路卻遭到日軍阻擊。殘陽如血,硝煙滾滾,張琦連同木船,

永遠地沉入了伊洛瓦底江

根據張琦侄兒,當時的親歷者回憶:

“當時我一直在他身邊,第二天團長命我們把營長張琦屍體運回部隊,用四塊木板裝好,起運回國。汽車走了三天,後由於公路被日軍裁斷,改用輪船從水路回國,水路又走了三天,一天突然遇到日軍,飛機轟炸,在卡河第五軍軍長杜聿明要我團掩護他們過江,把我們的輪船拉去渡江,我們只好把屍體轉放在一個民船上。不料渡江完後,民船不見了,屍體被投入河水中去了。就這樣,張琦叔的遺體就葬在異國的江河之中了。”

远征军首战大捷,以少胜多击溃日军,后边的故事却令人心酸

英皇授予勳章 交與後人

71年後張琦的女婿楊德規坐在桌前,神情肅穆。他擦拭著匣子,然後,小心翼翼打開。泛黃的老照片,微潮的信箋,陳舊的勳章……消失的舊時光,瀰漫著戰火和硝煙的氣息,金戈鐵馬,宛若眼前。

远征军首战大捷,以少胜多击溃日军,后边的故事却令人心酸

舊照片已保存70多年,是張琦攝於黃埔軍校學習期間。照片已被歲月模糊,照片上年輕的他,目光如炬,稜角分明。

信箋的四角已經卷起,字書遒勁有力。孫立人將軍在信中言辭懇切:

張琦與我共事十餘載,情同兄弟。琦血灑緬甸,為國捐軀,三十多年來,每念及此,無不憶懷亡友。仁安羌大捷,英皇授予勳章,望交與後人。

远征军首战大捷,以少胜多击溃日军,后边的故事却令人心酸

1988年收到這封信時,張琦的獨女張錦蘭已47歲,而父親去世時,她才1歲多

远征军首战大捷,以少胜多击溃日军,后边的故事却令人心酸

1990年,這枚由英國皇室頒發的勳章,終於輾轉交到了張錦蘭的手裡。此時,距仁安羌大捷已過去48年

远征军首战大捷,以少胜多击溃日军,后边的故事却令人心酸

孤女終生未能如願帶回父親

張琦出生於祁陽,在山清水秀的湘南村落長大。遠征軍入緬前,張琦在貴州都勻給妻子捎口信,讓她好好照顧尚在襁褓之中的女兒。還說,自己很快就能打勝仗回國,到時再一起回祁陽老家。

然而,這條歸鄉之路,一走就是71年。

張琦入伍後,一直心繫老家。外孫女楊玉梅回憶,張琦十分顧家,在外書信頻繁,“在部隊裡自己捨不得吃,一點點攢下來,錢一分一分都往家裡寄。”

張錦蘭出生時,張琦回來照顧妻女整整一個月,孫立人也曾前來探望,“搶著抱孩子。”楊玉梅說。張琦遇難之時,張錦蘭還不到1歲。後母親改嫁,張錦蘭在爺爺奶奶的撫養下長大成人。

远征军首战大捷,以少胜多击溃日军,后边的故事却令人心酸

圖:孫立人將軍

只要一提起父親張琦,張錦蘭就會掉淚。張錦蘭從小沒見過父親幾次,除了從旁人的隻言片語中知道自己的父親。對於張琦,她沒有清晰的印象。缺乏父愛的童年生活,在張錦蘭心裡打上了深深的烙印,父親的缺位和別人訴及父親血盡而死的慘烈,令她觸及“父親”二字,便悲痛難抑。

远征军首战大捷,以少胜多击溃日军,后边的故事却令人心酸

幾十年間,張錦蘭一直想去緬甸走走,看看父親戰死沙場的地方,看看仁安羌究竟是怎樣的一塊土地,她還想去伊洛瓦底江走走,劃一艘船,“去江心和父親說說話,把他帶回家鄉來。”無奈身體欠佳,一直未能成行,本來一家人約定2013年去伊洛瓦底江,不料張錦蘭驟然病逝。

把父親接回家鄉,竟成了她一生未了的心願。

魂兮歸來 遠征的湖湘子弟

2015年12月的時候,外孫女楊玉梅在異域挖取泥土,帶回國內。她在河邊大哭,一次次跪拜,一聲聲哭泣,把泥沙一手手捧起,“回家吧,帶你回家,回家“楊玉梅說,母親一生最大的心願便是外公魂歸故里。而現在,外公的墓地已經修建,她終於有了跪拜之處,也終於可以再去給母親上一次墳,“母親,你可以瞑目了!”

2017年3月30日,緬甸仁安羌故役中的犧牲的張琦,英魂終於從異域的伊洛互底江回到故鄉,他的墓地在湖南省祁陽縣城雲絲村落成。

远征军首战大捷,以少胜多击溃日军,后边的故事却令人心酸

張琦54歲的外孫女楊玉梅泣不成聲,此時張琦已經犧牲了75年了。張琦犧牲時,他的獨女張錦蘭(原名“黔南”)只有一歲兩個月,後母親改嫁,張錦蘭在爺爺奶奶的撫養下長大成人。她一生思念父親,想去為父親招魂,無奈一生夙願未了。張琦的外女楊玉梅在記者採訪時說:“我想為外公立塊碑,好有個地方給他磕頭”

#九九公益日# 從9月7日-9月9日每天上午9點到12點,您的捐款將有機會放大N倍,用公益成就大愛,讓善意的力量翻倍!

远征军首战大捷,以少胜多击溃日军,后边的故事却令人心酸

深圳市龍越慈善基金會以“撫慰戰爭創傷,倡導人性關懷”為使命,源起於2008年“老兵回家”公益行動,2011年在深圳市民政局註冊成立。基金會致力於為戰爭背景下的個體士兵提供人性關懷,關懷服務抗戰老兵。

讓每位抗戰英魂回家:

2015年4月,該項目正式啟動。為還在荒野密林流浪的英雄亡靈們,吹響回家的號角,是龍越慈善基金會開展這個項目的初衷。

目前該項目內容包括:根據歷史線索,尋找並收殮英烈遺骸,為流落在異鄉的遺骸尋親,運送回故里妥善安葬;修建抗戰陣亡將士墓地及紀念碑;利用DNA高科技鑑定手段,建立數據庫,為無主遺骸將來找到親屬留下希望。

截止2018年7月,緬甸遺骸收殮347具,採樣329具;國內遺骸收殮55具,採樣48具,紀念碑修建7處,墓地修建

3處,進行“萬朵菊花獻英烈”活動5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