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評級機構「犯規」的背後

信用評級機構“犯規”的背後

評級公司在授予評級時,通常會授予AAA、AA+、AA三個級別。

“剛性兌付”的逐步打破及“違約常態化”將重新定義市場的信用風險溢價,在此背景下信用評級機構該何去何從?

文|《中國經濟信息》記者 張樂

8月17日,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及證監會發布決定,給予大公國際資信評估有限公司嚴重警告處分,責令其限期整改,並暫停債務融資工具市場相關業務一年。

證監會通告顯示,大公國際存在四大問題:一是大公國際與關聯公司公章混用,內部控制機制運行不良,內部管理混亂;二是在為多家發行人開展評級服務的同時為發行人提供諮詢服務,收取高額費用,有違獨立原則;三是部分高管人員及評審委員會委員資質不符合要求;四是個別評級項目底稿資料缺失,模型計算存在數據遺漏等。大公發展的“評級+諮詢”業務模式將評級業務與諮詢業務捆綁起來,要求被評級單位承擔其諮詢業務,如此關聯難免影響評級結果。

評級多為AA級及以上

據光大證券研報,2017年初至今,大公國際的上調率為19.16%,處於銀行間各評級公司的首位,且遠高於市場平均水平。2017年第四季度開始,大公國際所評債券中,AA+(含)以上級的同比增速顯著高於全市場的整體水平。

評級機構的等級評定對企業融資行為影響很大,高等級企業相對於低等級企業,融資更為簡單,所以對於被評企業來說,提高等級就意味著減輕發債壓力,擴大發債規模。評級公司在授予評級時,通常會授予AAA、AA+、AA三個級別。AA級以下主體的發行難度相較於AA級有顯著的提升,同時發行量明顯降低,一級市場收益率和二級市場收益率也都有明顯的上升。評級公司在將評級下調到AA級以下時會面臨來自發行人和持有人的更大阻力。

數據顯示,今年以來違約債券中,絕大多數的發行主體評級為AA級或以上,甚至個別為AAA級。有業內人士表示,過去國內債券評級集中,AAA或AA+級遍地,但背後發債企業真實信用狀況差距較大。

據記者整理,債券評級多為AA級及以上的原因主要有:我國評級公司的數量增多,競爭壓力加大;監管方面制定的一些政策有待完善;發行人付費模式。

國際評級市場形成了標普、穆迪、惠譽三足鼎立的局面,相比之下,我國評級市場存在過多的機構,若一家評級機構不能滿足被評級企業的利益需求,這家被評級企業可以選擇其他評級機構,評級機構為了生存會喪失獨立性。

2017年4月10日,深交所制定的《深圳證券交易所債券招標發行業務指引》指出,公司信用類債券通過深交所招標發行,應當符合三個條件:發行人主體評級不低於AA級;當期債券發行總規模不少於人民幣10億元;深交所規定的其他條件。其中,發行人主體評級不低於AA級的要求會導致市場成熟度不夠。

國內14家信用評級機構中,中債資信評估、中證指數有限公司、上海資信有限公司、北京中北聯合信用評估、四川大普信用評級5家為投資者付費模式,包括大公在內的其餘9家均為發行人付費模式。發行人付費模式公開程度高、傳播速度快,有利於在最大範圍內讓投資者瞭解發行人和債務人信息,由於評級機構主要利潤來源為向受評對象收取的評級費,此種模式易導致評級機構出於利益考慮在債券評級上做出妥協。

“除上述三種原因外,由於中國目前的債券市場是剛性兌付,債券收益率曲線沒法形成,券商做債券承銷主要還是看債券發行背後的主體及其兜底能力,債券的信用評級結果沒有太多的差異度,基本上評級在2A及以上。”百舸新金融智庫創始人陳文在接受《中國經濟信息》記者採訪時表示。

如何規範信用評級

我國評級機構起步比較晚,指標體系設置也不完善,先通過對指標給出權重再計分,定性程度高,為評級機構鑽空子留下了空隙。其次,我國債券市場長期以來實行剛性兌付,即使實際違約也會有兜底,在一定程度上掩蓋了評級失真。此外,我國的評級機構還處於多頭監管的狀態,國家發改委、央行、證監會等部門分別在各自領域管理,難免出現監管漏洞。

為了淨化評級市場,有效約束評級機構“守信用”,監管層面,交易商協會雖然每年都會有評級機構的市場化評價,監管部門也會有定期的檢查和聯合檢查,但仍需要更有效的共同運作機制。要儘快結束多頭監管的狀態,或確定一種高效常態監管的方式,同時加速相關信用評級方面的立法。市場層面,應該對評級機構作出取捨,對信用破產的評級機構做出的評級不再採信參考。

本次大公國際被處以市場禁入一年的嚴厲處分,對其他的評級機構具有很強的警示意義。有接近監管的人士表示,越是“剛性兌付”逐步打破、信用風險定價逐步迴歸正軌,就越需要評級機構堅持獨立性,順應市場發展趨勢,推動信用評級“去泡沫化”。為了維護債市運行秩序,推動金融資源有效配置、服務實體經濟,監管對評級買賣等違規行為採取行動是必要的。

陳文表示,歐美目前也面臨有評級機構的利益衝突問題,第三方評級機構和被評級企業會有千絲萬縷的合作,也都會存在交叉銷售的可能,歐美也在想辦法緩解這種關聯交易、利益衝突的問題;付費的問題歐美目前也還沒有解決,這是和投資結構息息相關的,相比股市,債市的集中度、投資者的集中度會相對高一些,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推動投資人付費模式的發展。

“但不同的是,歐美市場有國債為主導的投資性市場,也有垃圾債之類的投機性市場,市場化評級機構有存在價值。而中國債券市場的剛兌導致評級結果沒有太多的差異度,整個信用評級的價值很難體現。”陳文進一步說。

民企融資難待解

有券商債券發行人士表示,一級市場上,AAA以上的高評級信用債熱度不減,低評級信用債熱度有待提高,AA民企信用債依舊融資難,市場參與熱情不高,多個主體評級為AA的民企信用債取消發行;二級市場上,信用債交易升溫,但低評級信用債回暖呈結構性不均勻,城投債交易熱情持續升溫,活躍度明顯高於民企債。

目前市場對於民營企業信用風險的擔憂顯著高於國有企業。截至8月16日,民營企業信用利差較年初擴大85bp,而地方國企信用利差僅擴大13bp,低評級企業債信用利差仍高位震盪。且2018年首次發生債券違約的主體中上市公司佔比較高,即大型企業的信用風險較以往有所提高。

陳文說,如今部分實力民企的過橋貸月息可以高達8%,融資較難,信用評級公司一旦降低民企甚至是上市公司的信用評級,對它們的殺傷力非常大。民企為保證其信用評級水平,是非常有激勵去遊說信用評級公司的。

隨著去槓桿進程的推進,表外融資渠道萎縮,企業再融資風險增加。央行通過加大流動性投放、發放定向MLF等方式對沖信用風險的影響。8月18日,銀保監會發布《中國銀保監會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做好信貸工作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質效的通知》,《通知》要求大力發展普惠金融,強化小微企業、“三農”、民營企業等領域金融服務。充分利用當前市場流動性寬裕、銀行業和保險業盈利穩定等有利條件,堅持‘保本微利’原則,加大對小微企業、“三農”、扶貧和民營企業等領域的資金支持,降低融資成本。

8月21日,在國新辦舉行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人民銀行副行長朱鶴新介紹緩解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成果時提到,1—7月,企業債券淨融資為1.25萬億元,同比多1.35萬億元,五年期AAA級和AA級中短期票據收益率分別為4.28%和5.26%,較上年末分別下行1.14個和0.61個百分點,債市融資功能有所恢復,高等級債券利率顯著下行。

朱鶴新提到下一步的工作中,要深化債券市場融資功能,大力發展中小企業高收益債券,鼓勵債券信用增進機構通過信用風險緩釋工具,支持商業銀行發行小微企業金融債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