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過往,多少人因丟失自己這東西,影響一生

人生哪個階段最厲害?不同人自然有不同的答案。

曾國藩中年成事,左宗棠中年出山。馬雲、王健林這樣的成功人士,往往起家、登頂在中年者多多,自然會愛上年富力強的中年。

“庾信文章老更成,凌雲健筆意縱橫。”80歲還在渭水垂釣的姜子牙,則會愛那集人生大成的老年時光。

回顧過往,多少人因丟失自己這東西,影響一生

“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的少年,愛的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遍長安花”。孫權這種人,“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才最是風光。

7歲讓梨的孔融、12為相的甘羅,“娉娉婷婷十三餘,豆蔻枝頭二月花”的揚州女,保不住會說,少年時光,才是真正厲害!

嗷嗷待哺的嬰幼兒期,自然是無厲害可言的了。

其實,錯。

假如以一生的成就來算一算,人生最富有學習成效的時期,無疑是嬰幼兒期;奠定人生最關鍵生活本領的階段,無疑也是嬰幼兒期。

短短一兩年,沒任何基礎的小孩,從發聲開始,逐步理解、學會了語言交流;在一次次摸爬滾打中,學會坐學會站學會爬學會走學會跑動。從玩玩具到學習使用生活用具,生活本領一天天見長。

回顧過往,多少人因丟失自己這東西,影響一生

試想,一生中,什麼時候,還有過這樣的學習效率?此後所學習的什麼東西,能比得說話、走路那般,對生活影響至關重要?

說嬰幼兒期最厲害,實事求是,毫無誇張之嫌。

更厲害的是,嬰幼兒期這種超強的學習本領與效率,雖然有個體差異,但是總體來說,無分賢愚,人人具備。

再沒有哪一個階段的人,有著如此整齊的高素質,有過如此統一的好成效。

無論少年期、中年期、老年期......

回顧過往,多少人因丟失自己這東西,影響一生

嬰幼兒期的人,人人堪稱天才!

假如能夠返老還童,人人皆可成為天才!

奇怪的是,嬰幼兒期可以創造奇蹟,在其後的人生征程上,多少人,再難有同樣的建樹。

顯然,走著走著,你便丟掉了一些東西。

一些嬰幼兒期本來擁有的東西。

一些影響事業成敗的東西。

比如,屢敗屢戰、百折不回的勇氣。你見過小孩因為摔跟斗而不學走路的嗎?沒有!

比如,學習的自覺性、學而不厭的興趣。有沒有小孩不好奇的?有沒有牙牙學語是一蹴而就的?都沒有。

回顧過往,多少人因丟失自己這東西,影響一生

比如,敢學敢試敢闖的自信、不設禁區的開明態度。小孩學東西有什麼遮遮掩掩嗎?一遍遍學習不成有過失面子的顧慮嗎?也沒有。

人漸漸長達,所謂世事洞明,腦殼裡頭框框套套就多了。看人看事懂得了比較,也就學會了看自身的不足,於是考慮面子漸重,甚至自卑漸起,畏難漸多,做人做事,禁區越來越多。

1978年,神童寧鉑進入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2歲多就能背誦30多首詩歌,4歲就已識得400多個漢字,8、9歲時,憑自己看書,會了中醫、圍棋、吟詩作對,13歲,進了大學。寧鉑,確實是個天才少年。當年,轟動全國的寧鉑故事,曾激勵過大批同時代人奮發學習,向科學進軍。然而,年少成名的壓力,捆住了寧鉑手腳,加上興趣與專業相異,後來的寧鉑,並沒有如人們所期望,取得突出的科技成就。

有天才的寧鉑,丟了小兒期那種一往無前的進取精神,尚且功業難成,本來就普普通通的人們,還用說嗎?

回顧過往,多少人因丟失自己這東西,影響一生

王安石遊褒禪山,總結出一個心得:“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非志與力不能致也。”意思是,無限風光在險峰,沒有目標誌向,沒有努力付出,不可能到達。

王安石還講過一個神童方仲永的故事。方仲永年少時的能耐與名聲,在信息不暢的古代,雖然可能不及寧鉑那般響亮,卻也是轟動一時。其父由此帶他四處訪客求利,不去學習。數年後,方仲永“泯然眾人矣”!

這個故事似乎說明,自古以來,沒有誰能夠隨隨便便成功。除了嬰幼兒期人人都那麼厲害,再聰明的人,後來都面臨著失敗的可能性。

“小時了了,長未必佳。”有人曾這樣譏諷少時的孔融。不過,孔融小時聰明,成人後也還算得不錯。而絕大多數人,有過嬰幼兒期的厲害,成人後仍然持續厲害的,真的不算多。

原因已經講了,就是丟了我們曾經擁有的,能夠影響我們一生命運的東西。

人不能返老還童,但是,反過來向曾經的自己學習,多點自信自強的勇氣,少點畏難自卑的面子觀,是可能的。做人做事,本一份童真之氣,則萬事無不可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