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衰年变法,自创红花墨叶派

木匠出身的齐白石在中国画领域起步很晚,但进步跨度大。上世纪20年代之前,他学习八大山人,走文人画路子,作品冷逸隽雅。后来,他接受陈师曾建议,衰年变法,自创红花墨叶一派,大开大合,大俗大雅,开创了大写意中国画的崭新局面。

转眼又是初秋的时节。北京的秋天,天高气爽,万里晴空。宝珠陪着几个孩子早上出去玩了,原来白石也准备去,因为从开春以后,他一再答应孩子和宝珠,陪他们去玩玩。可是,他的时间安排得那么紧,上次与陈师曾推心置腹交谈之后,他决心要全盘考虑自己的创作道路,找出自己的长处与短处,闯出一条新路。

他平时很少外出,尤其是最近一段时间。原先同宝珠商量好了,今天一起出去,可是,起床后,他又犹豫了起来,他舍不得花这时间。

宝珠隐隐感到他这段时间不同于往常。平时他起床就作画,然后去南纸店,下午刻印,最近一段不一样。

先是,她看见白石翻箱倒柜,将过去的画,一张张用夹子夹在画室里的铁丝上,然后坐在藤椅上,仔细地看着,有时一坐就是大半天。

齐白石衰年变法,自创红花墨叶派

她不知他为什么这样做,以为是要搞画展。北京的一些画家不是都搞了个人画展吗?可又不像。只听他口中不断地自语着:“要变,要变,不然就没有出路。

她感到他有些异样。后来,才从他与朋友的谈话里,了解到他要改变自己的画法,走出一条新的路子。今天白石不去,她也就不勉强。这样也好,让他有一个清静的环境,潜心于他的艺术天地。

宝珠悄悄地掩上门,走了。白石没有觉察,他翻开日记,看着昨夜写下的最新的一页:

余作画数十年,未尽己意,从此决定大变,不欲人知,即饿死京华,公等勿怜,乃余或可自问快心时也。

……余画犹过于形似,无超凡之趣,决定从今大变,人欲骂之,余勿听也;人欲誉之,余勿喜也。

他合上日记本,回味本子上记载的这些话,脸上流露出刚毅的神色。

看了这几十年珍藏的自己的画,他对变革,充满了信心。因为从年轻时代开始,他的每一次飞跃,都是在突破前人和自己后取得的。

名家是什么呢?他以为是永无止境的追求。敢于否定自己的过去,这对于一个杰出的画家是最难的啊,可也是最宝贵的。

白石已经是五十七岁的老人了,在当时的画坛,名重一时。但他现在对自己提出了新的要求,希望自己有新的发展,新的创造。

检讨了自己几十年的绘画之后,他今天把吴昌硕的画,统统挂了起来。一幅幅,一笔笔仔细品味。然后采取“三临”的办法,画了想,想了画。一稿有时画好几张,“涂黄抹绿再三看,岁岁寻常汗满颜”。

他与陈师曾约定,每隔三四天,请师曾到家里品一次画。

齐白石衰年变法,自创红花墨叶派

一幅大写意凤仙花,挂在铁丝上,这是黎明前画好的,陈师曾一进门就看见这幅画。他不知来了多少次了,高兴地看到白石的画风一天天在改变,脱尽了朱耷简笔写意画的窠臼,已经鲜明地表现出画坛上从未有过的红花墨叶派的气势。

“谈谈,这幅画怎么样?”白石与师曾并排站着。

“这画,比前几天更酣畅、豪放,古朴圆润,苍劲有力。这树枝的勾勒、皱擦、点虱也好。”师曾边指点,边说,“这个枝芽,用逆笔,在起、收、提、按、顿挫、转折上做文章,可能更有情趣。”

“这话有道理,你等着。”白石走到画案前。展开宣纸,按着师曾的意见,又画起了凤仙花。一会儿,画好了。他把新画的凤仙花挂在昨晚画的那幅的旁边,仔细地品玩起来。

“怎么样,效果不一样吧!”师曾说,“你看,这样就更好地表现了物体的状态与质感。”

白石高兴得像孩子一样,点点头:“你这老兄还真有眼力。”

“不简单,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实在佩服你,在这花甲之年,还不断地进取。”陈师曾敬佩地说。

白石没有说什么,只是笑了笑。走到画案前,信笔在纸上写了他昨晚构思好了的诗:

扫除凡格总难能,

十载关门始变更,

老把精神苦抛掷,

功夫深浅自己明。

陈师曾看着,点点头说:“现在不是自己明,京城谁个不知道!”他兴高采烈地站了起来,“我要走了,一会儿还有人到家里找我。”

这以后又过了半个月,白石夜以继日地作画。一天下来,到傍晚时分,画好了五幅。他隐隐感到有点饿,这才想起宝珠他们已经外出了。厨房里,宝珠已经为他准备好了饭菜,只要一热就可以吃了。可是,他怎么也找不到火柴。

他来到院子里。太阳已经西斜,他想出去买盒火柴,顺手去开门,门被反锁了。他忽然想起宝珠同他曾经约定,如果他准备在家待一天,宝珠要外出,就把门从外面锁上。一来免得有人来打搅,二者,半年前还发生过这么一件事。

齐白石衰年变法,自创红花墨叶派

那天,白石让宝珠找樊樊山取回诗草,白石在家作画。宝珠嘱咐白石把门关好,以免坏人进来偷东西。到了中午时分,宝珠回来一看,门大开着,里面空无一人。她急匆匆地跑进画室,见白石正伏案精心作画,忍不住问:

“刚才有人来过?”

“来过,来过。”白石问答着,头也不抬,继续画他的画。

“谁来了?”宝珠又问。

白石这时好像才清醒了过来,答非所问地说:“谁来了?”

“你不是说有人来了?”宝珠看着白石一副呆呆的样子,忍不住笑了起来。

“我?没有说呀!”白石惊讶地说。

“哎哟,刚才你还说有人来过。”

“没有,没有人来。是我听错了,信口说的。”白石搭讪着,放下手中的笔,“诗草拿来了?”

宝珠把诗草交给他:“我让你关门,关了吗?”

“噢!”白石如梦方醒,“忘了,忘了,没丢东西吧!”

“门被人开了,谁知道丢没丢。”

“不会吧,可能是风吹开了的。”

宝珠赶紧走到厨房,发觉早上买的两斤肉,几斤菜连同篮子,一把斧头都被人偷走了。她慌忙地叫了起来:“贼偷了东西了。”白石一听,赶忙跑到厨房。

“你真是,人进来都不知道。”宝珠看了一下白石,责怪地问:“中午吃什么?本来想给你做点好吃的。”

白石无可奈何地摊摊手,苦笑着:

“就这一会儿功夫,偷了。算了,算了,就算是送给人家好了。中午吃面条,简单点。”

这以后,宝珠每次外出,就把门从外面锁上。来人一看,以为主人不在就走了。

谁知道今天倒好,白石连门也出不去。无奈何,只好回到厨房,简单盛了一碗饭,夹了几个辣椒,回到画室,慢慢地吃了起来。

齐白石衰年变法,自创红花墨叶派

饭是冷的,但他心里没有一点凉意。

今天他画的梅花,有了突破,很得意。现在情绪正高,加之这辣椒,也实在有点辣,够味,所以,他觉得今天的饭菜特别香,连吃了好几碗。

坐在藤椅里,他边吃边品赏他画的梅。

画梅,他有几十年的历史了。“君子三品”,他喜欢梅。

五代徐熙画梅用勾勒填色法,到了他的孙子徐崇嗣那儿,又变了一法,不用勾瓣,运用颜色直接点花瓣。到了宋代的崔子西那儿,用纯黑色,不用颜色,更有超然的神韵。这些白石都下了一番功夫,认真地学。

但是,白石最崇尚的,是宋代杨补之的梅,和他同时代尹和伯、吴昌硕的梅,他特别喜欢尹和伯的。

尹和伯是白石的同乡,湖南湘潭人。自从上次陈师曾谈了画梅的看法后,他深入研究了尹和伯梅画的风格,吸取了他的长处,转而又学习了金冬心的水墨技法,现在又学习吴昌硕的没骨法,用洋红点花瓣,生动而自然,意趣无穷。

他看得正入迷,连宝珠进来也毫无觉察。慢慢地,他感到背后好像有人,猛然转身一看,见是宝珠,笑着问:

“怎么样,玩得好吗?一定是尽兴而归。”他拉着宝珠在自己身边坐下。

“不错,孩子们也玩得很开心。”宝珠说:“我看你也是尽了兴。”她说着,注视着梅图。

“这是今天画的,我可下了功夫。你看怎么样?”白石探询地看着宝珠。

“不错。我看比箱子里的梅图好。”

“你也真有眼力,能看出好坏了。”白石高兴地大笑了起来,头向后仰着,仰着……

宝珠看见画案上的碗,突然问:“你现在才吃饭啊?”

白石笑了笑,点点头。

“都什么时候了,才吃中午饭。热了吗?”宝珠急切地问。

白石摇摇头,微笑着。

“为什么呀?怕麻烦?”宝珠有点生气。

“不为什么,没有火柴了。”

“没有火柴?”宝珠巡视了一下四周,突然指着画案边上的火柴:“那不是火柴吗?”

白石转头一看,拍拍自己的脑袋:“我真糊涂,还到处找呢。”说着,两人会心地相视而笑。

本文摘自团结出版社《齐白石传》。

本文录音来自人物传记音视网。

齐白石衰年变法,自创红花墨叶派

复制下方淘口令,打开天猫/淘宝APP即可进入团结出版社旗舰店购书。

【团结出版社旗舰店】,復·制这段描述€K10H0ySmfmG€后咑閞手机淘宝或者用浏览器咑閞查看

本书已在当当、京东、新华书店等各大渠道全面上市。

点击了解更多,进入团结出版社官方有赞书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