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軍服上的「兵」和「勇」,看著區別不大,待遇卻有天壤地別!

清朝軍服上的“兵”和“勇”,看著區別不大,待遇卻有天壤地別!

現如今各種清宮戲滿天飛,使得人們對清朝有更加深入的瞭解,不知道小夥伴們注意到了沒有,清軍的軍服上會有一個“兵”字或是一個“勇”字,那麼這兩者有什麼區別呢?難道是兵都是八旗子弟,勇都是漢族士兵?

清朝軍服上的“兵”和“勇”,看著區別不大,待遇卻有天壤地別!

古往今來,軍服都是有講究的,代表著官職的大小,地位的尊卑。在清朝,剛建立時主力軍為八旗鐵騎,絕大部分士兵都是滿族,但是隨著戰事的推進,八旗士兵完全不夠用了,特別是吳三桂打開山海關之後,清軍想憑著12萬八旗兵征服疆域遼闊,人口上億的地方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建立了由漢族士兵組成的漢八旗,作為滿八旗的補充,兩者都是清廷的正規軍,吃著朝廷的皇糧。

清朝軍服上的“兵”和“勇”,看著區別不大,待遇卻有天壤地別!

我們都知道,清朝是從窮山惡水的地方發展而來的,在關外一直沒見過世面,入關後,自認為是自己打下了天下,開始自恃功高,漸漸的開始了腐化,喜歡各種養鳥訓鷹,到了乾隆時期,戰鬥力幾乎沒有了,在新疆剿滅大小和卓叛亂後,就再也沒有打過像樣的仗。清朝除了京師要塞外,許多地方的防務都交給了綠營(漢族士兵組成)。

清朝軍服上的“兵”和“勇”,看著區別不大,待遇卻有天壤地別!

一般情況下還可以勉強應付,但是遇到大的變故就不行了,比如鎮壓太平天國運動,被一群農民從廣西打到南京,清廷很是頭疼,這時不得不倚仗漢族大臣,讓他們自己去鄉里招募鄉勇,最著名的要數曾國藩的湘軍和李鴻章的淮軍,鄉勇說白了就是臨時性的部隊,沒戰事就在鄉里務農,若有戰事就當兵吃糧,和朝廷的士兵不同,他們只聽命於自己的將軍,並不屬於朝廷的正規軍,為了和朝廷的士兵區分開來,就在他們的軍服上印個“勇”字。


清朝軍服上的“兵”和“勇”,看著區別不大,待遇卻有天壤地別!

這下明白了吧?軍服上有“兵”字的是朝廷的正規部隊,軍服上印有“勇”字的是臨時招募來打仗的,雙方的待遇可是有著天壤之別,“兵”主要是駐守在京師要塞,屬於看家護院性質的,而“勇”是需要上戰場玩命的,“兵”是直接歸朝廷直接管理,待遇自然不會太差,“勇”就不同了,他們的軍餉大部分是訓練他們的將領自己籌集,拖欠軍餉也是很正常的事。朝廷看到了鄉勇的強悍戰鬥力後,對這些部隊是又愛又怕!


清朝軍服上的“兵”和“勇”,看著區別不大,待遇卻有天壤地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