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爲何熱衷於買保險?

剛剛過去的這個夏天,《我不是藥神》取得了票房和口碑的雙豐收。劇中得了絕症的人們,為了活下去,只能鋌而走險,購買從印度進口的廉價藥,讓人體會到生而為人的不易於艱難。

那麼,問題來了,在美國,面對癌症重疾帶來的高額醫療費用,人們究竟是如何籌措的呢?

美國人為何熱衷於買保險?

這裡,先看一組數據。2014年,美國醫療費用調查組公佈的報告顯示,在2014年度,美國與癌症相關的醫療費用達到887億美元,其中個人只支付了39億美元。

個人付出的部分不足5%,其餘的都是靠什麼來支撐的呢?美國醫療費用以昂貴著稱,但事實上,支持這些費用的主要有兩大支柱:社保和保險

美國人為何熱衷於買保險?

仍然以癌症為例,在2014年,主要針對退休者的社保醫療支付了總費用的37%,主要針對在職者和兒童的商業醫療保險支付了44%。報告中列舉的一位工薪階層的案例,其在2014年發生的癌症治療費用總14.4萬美元,而她的商業醫療保險承擔了其中的14萬。

在社保方面,2017年美國聯邦政府總共發放了9710億美元的醫療福利,佔到聯邦總財政支出的近四分之一。加上養老金和其他保障項目,總福利支出達到了2.57萬億美元,佔聯邦總財政支出的63%。

社保的錢從哪裡來的呢?稅收。2017財年,美國居民通過個人所得稅和各項社保總共繳納了2.83萬億美元的聯邦稅收。

2.57 萬億福利支出,2.83萬億聯邦稅收。這些數字反映出現代美國社會的基本契約:政府保護公民的生命、財產和基本福利,公民盡納稅義務。而隨著老齡化等問題,福利相關的開支佔到政府收支的大部分。

美國人為何熱衷於買保險?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美國政府越來越意識到,僅憑政府,不可能既有公平,又有效率地解決所有的保障問題。更多的保障還是需要靠每個人自己,通過市場的力量來解決——因此,政府鼓勵個人購買醫療保險。

那麼,如何來鼓勵人們為自己購買保險呢?答案還在稅裡。因為稅收大部分就是用來提供保障的。如果人們為自己提供保障,那麼就可以降低政府的負擔。這個邏輯導致的,美國政府開始立法的層面上,給與保險享受各種法律保護和稅收優惠。

美國人為何熱衷於買保險?

從法律保護的角度,大多數州都規定了:由公司和個人共同出資購買的補充養老保險(ERISA),以及人壽保險單的一切利益,均免於債務的追索。

而從稅收優惠的角度,國人最為關注的醫療保險費用,在美國是可以免所得稅的。養老保險享受遞延稅收待遇,可以最終降低所得稅率。而人壽保險的稅收待遇最為優惠。原因也很簡單:要鼓勵人們購買壽險來保護家人,遠遠比鼓勵人們購買醫療和養老保險來保護自己,要困難得多。

經過合理和簡單的籌劃,人壽保險是可以做到完全避開所得稅的。類似的,在大部分州,人壽保險也是唯一一項可以無上限的豁免於債務追索的資產保護利器。

美國人為何熱衷於買保險?

於是在美國,人壽保險的法律加持使得其成為了廣受歡迎的綜合金融工具。一位理財顧問可以同時從保障和稅收優惠兩方面為客戶進行規劃。

舉例來說,如果40歲的投資者,每年存10萬美元,共存了5年。假設年回報6.75%,所得稅率28%,那麼這筆錢到了70歲時會累積成180萬。

然而,如果換成購買一張壽險,同樣以投資年回報6.75%計算,由於壽險的增值免稅,到了客戶70歲時,壽險帳戶裡共有205萬。這些資金,客戶可以通過合理的安排免稅支取自用,也可以傳承給家人。另外與單純投資不同,從一開始,客戶就擁有了一份總額約為280萬美元的壽險保障。

正是種種鼓勵人們為自己和家人提供保障的制度的安排,使得保險行業裡有這種說法:沒有人會喜歡人壽保險,但如果你願意保護自己的家人,法律會給與你更多的保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