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約會軟體能看到你的臉紅:算法能否拯救失敗約會?


當約會軟件能看到你的臉紅:算法能否拯救失敗約會?

心理學家伊萊·芬克爾領導的研究顯示,僅僅通過分析速配約會中的互動情況來預測兩個人是否相互吸引是可能的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9月9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讓我們從一些基本的東西開始,”W在4分鐘的快速約會時對M說,“你在學習什麼?”“額,我在學經濟和政治科學。你呢?”“我學的是新聞和英國文學。”“嗯,不錯。”“是啊。”

接著,他們談論了各自的家鄉(她來自愛荷華州,他則來自新澤西州),在小城鎮的生活,以及從高中到大學的過渡。一個偷聽者肯定很難在這種老套的交談中發現浪漫的火花。然而,如果研究人員記錄了這場對話,然後通過語言分析程序進行梳理,或許就能揭示W和M所確信的感覺:他們真的能擦出火花。

事實上,研究人員對約會者所討論的內容不感興趣,甚至對他們是否有共同的性格特徵、背景或興趣愛好不感興趣。相反,研究人員搜尋的是約會者組織語句時微妙的相似性,具體而言,就是他們使用諸如“它”(it)、“那個”(that)、“但是”(but)、“關於”(about)、“從不”(never)和“很多”(lots)等虛詞的頻率。這種同步性被稱為“語言風格匹配”(language style matching,簡稱為LSM),往往是下意識發生的。不過,研究人員發現,這是一個很好的預測相互喜愛的因素:對涉及80位快速約會者的對話分析顯示,LSM得分較高的男女希望再次見面的可能性是低得分男女的三倍。

不僅僅是語言模式蘊含著化學反應。其他研究顯示,當兩個人在不知不覺中相互協調非語言因素,比如手勢、眼神和姿勢時,他們會更容易喜歡對方並相互理解。這些發現提出了一個耐人尋味的問題:計算機能否比我們還先知道我們會愛上誰?

想象一下:你晚上下班回家,蜷縮在沙發上,繃緊神經,或許還給自己倒上一杯酒,然後打開手機上的約會軟件;接著,在大約30分鐘裡,你和其他滿足了一系列基本標準(如性別、年齡和居住地等)的用戶進行了一系列簡短的視頻約會。與此同時,利用語言和圖片識別結束,這款軟件追蹤了你和約會對象的用詞、手勢、表情甚至心跳。


當約會軟件能看到你的臉紅:算法能否拯救失敗約會?

最新一代約會網站已經拋棄了精心設計的算法和調查問卷,反而採用更簡單的方法:地點加上外貌。

之後,你對約會進行評估,而約會軟件的人工智能同樣也在評估。它能識別出你可能錯過的合適(或不合適)的跡象。在夜晚結束時,約會軟件會告訴你哪些方面值得再三思量。隨著時間推移,人工智能甚至可能學會(通過後續實驗)哪些跡象組合意味著最幸福或最持久的戀愛關係。

接下來,讓我們請伊萊·芬克爾(Eli Finkel)談一談他的願景。作為美國西北大學心理學和管理學教授,同時也是前面提到的語言風格匹配研究的共同作者,芬克爾是eHarmony和Chemistry等熱門約會網站的著名批評者。這些網站都宣稱擁有某種能將你和靈魂伴侶聯繫起來的“配方”。芬克爾對這些網站的不滿,並不是它們“用數學來幫助你約會”,而是完全用錯了方法。因此,芬克爾指出,這些網站的配對算法可能就是在碰運氣。

芬克爾解釋道,問題在於這些網站依賴於那些從未見面的個人的信息,即都是自己提交的人格特質和興趣偏好。幾十年來的戀愛關係研究顯示,約會成功更多是取決於兩個人的互動方式,而不是他們是誰,或者他們希望在伴侶身上得到什麼。科學家告訴我們,吸引力的產生和點燃,在於我們交換的目光,我們分享的笑容,以及其他種種我們大腦和身體彼此回應的方式。

按芬克爾所說,這也就是我們永遠不能僅僅通過瀏覽照片和精選的個人資料,或者回答問卷來預測愛情的原因。“所以問題來了:有沒有一種新方法能利用互聯網來提高配對成功率,這樣當你和另一個人面對面時,你與其適合在一起的可能性就會高於其他人?”

約會網站發展史

如今,芬克爾所說的互聯網方式,即約會網站已經發展到了第三代。他描述了第一代網站,從1995年推出的Match開始,作為“愛的超市”,這些網站邀請客戶來“登陸並瀏覽商品”,即男性和女性的簡介。不過芬克爾表示,這種方法依賴的是兩個錯誤的觀念。

首先,它假設“當人們相遇時已經深入瞭解到什麼會激發他們的浪漫吸引力”。事實上,人們經常說他們希望伴侶身上具有某些特質——比如富有,或者外向的性格——但之後他們的選擇卻並不符合模板。在實驗室中,芬克爾和同事發現受試者表達了對反映其陳述偏好的書面簡介的浪漫興趣。但是,當面對面接觸潛在伴侶時,他們所報告的有吸引力的人並不一定符合他們理想的情況。

其次,“愛的超市”模式假設網上簡介捕捉了戀愛關係中最重要的特徵。雖然文本和圖片很容易傳達“可搜索”的屬性,比如收入、宗教和外表等,但它們往往忽略了“體驗特徵”,比如忠誠、幽默感和相互理解。因此,網上的“完美匹配”毫無疑問會經常令人失望。正如芬克爾所說,“根據可搜索的特徵和興趣,在線約會者很難了解他或她能否成為潛在的伴侶,正如我們很難根據配方和營養成分來確定他或她是否喜歡一頓飯。”

第二代約會網站於21世紀初首次亮相,它們試圖通過自己來主導配對過程來克服第一代網站的不足。這些網站被芬克爾稱為“愛情的地產經紀人”,據稱能提供“特殊的專業服務”,能夠“提高你遇到與你真正合適的人的幾率”。eHarmony便是這樣一個網站,通過包含300個問題的調查問卷,以及獲得專利的配對系統,該網站承諾“每個合適的匹配都在29個維度上為您預先篩選”。同樣,Chemistry網站——來自Match的“優質產品”——採用了由海倫·費希爾(Helen Fisher)開發的配對方案。作為一位生物人類學家,費希爾已經確定了四種與特定大腦化學反應——她認為這些反應影響著我們喜歡誰和愛上誰——有關的人格類型。

芬克爾會告訴你這裡面有很多炒作的成分。在2012年發表於《心理科學》(Psychological Science)的一篇論文中,他和同事對Chemistry及類似網站進行了分析,結果未能提供令人信服的科學證據,證明它們的算法能夠獲得更好的匹配效果。此外,研究人員聲稱,任何基於個體特徵的算法都不大可能成功地預測浪漫關係。“我們自問:我們可以在原理上設想一個真正實際可行的算法嗎?”芬克爾說,“我們的回答是:‘不’。”

根據他們對已發表研究的綜述,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比較兩個人的個人特徵幾乎不能顯示他們在一起將會多幸福。大多數配對網站主要根據相似性對用戶進行匹配:他們是否有共同的價值觀、生活方式、經驗、激情和脾氣?這些基於一個假設,即人們的共同點越多,他們在一起的可能性就越大。但顯然也有例外。“如果你是一個焦慮、抑鬱或缺乏安全感的人,你和任何人都很難在一起,”美國石溪大學社會心理學家亞瑟·阿隆(Arthur Aron)說,“兩個像這樣的人情況會更糟。”

芬克爾稱,更重要的是,很少有證據表明相似性(特別是在人格特質方面)對兩個人是否合適有太大影響。在澳大利亞、德國和英國進行的全國性代表樣本分析——總人數超過23000人——顯示,伴侶個性之間的相似性只預測了他們對戀愛關係滿意程度的0.5%。芬克爾說:“當這些公司向你承諾會找到靈魂伴侶時,0.5%是微不足道的。”

如果相似性不是衡量是否合適的有用指標,那互補性呢?答案是更加糟糕。1958年,社會學家羅伯特·溫奇(Robert Winch)提出,對我們有吸引力的人,往往擁有一些我們所重視但自身又缺乏的品質。這個觀點很有吸引力。舉例來說,費希爾認為兩種截然不同的人格類型——“導演”型(“分析性強、直接、強硬、果斷、情緒剋制”)和“談判者”型(富有想象力、思想開闊、令人愉悅、富有同情心)——可以很好地匹配。但是,除了費希爾自己對Chemistry用戶的調查,很少有其他證據能證明溫奇的假說。大量研究表明,內向的人並不總是更樂於和外向的人在一起。滿意度也不取決於互補的態度、興趣、消費習慣或性別角色。

大多數戀愛關係研究者都同意,單單個性特徵並不能決定兩個人是否在一起或關係是否持久。“問卷調查能提供的,並不比給你介紹一群人認識的所得更多,”費希爾說,“沒人知道你的童年;沒人知道你在愛情地圖上尋找的一切。”亞瑟·阿隆表示,同樣重要的是“(兩個人)見面的環境,他們的家人和朋友的看法,以及他們在初次見面時的舉動”。而且,芬克爾補充道,別忘了他們互動的質量。他們如何交流,如何解決問題,如何處理諸如失去工作或生小孩等壓力。

或許正是認識到了這種複雜性,最新一代約會網站——如Tinder及其模仿者——已經拋棄了精心設計的算法和調查問卷,反而採用更簡單的方法:地點加上外貌。“你不需要瀏覽簡介來確定這是不是你的白馬王子,”芬克爾說,“而只是:這個人看起來可愛嗎?你想喝啤酒嗎?”

然而,儘管芬克爾對第三代網站的易用性和透明度表示讚賞,但在他的視野中,還有一些更好的東西。

新的可能性

芬克爾關於第四代約會網站的提議以社會學家所謂的“二元”互動——兩個人如何彼此聯繫——為中心。他指出,能實現這一願景的技術正在迅速成熟。

例如,從面部表情推斷出情緒的程序已經應用於體育賽事(以評估合作意願)、政治競選(以測試選民反應)和廣告(以衡量消費者反應)中。工程師們期待像蘋果Siri這樣的語音識別軟件能很快達到正常的會話速度。麻省理工學院計算機科學教授威廉·弗里曼(William Freeman)和同事開發了一個軟件,能利用視頻成像來觀察細微的生理變化。例如,通過放大一名男子的臉紅,他們就可以測量出他的心跳。芬克爾想知道,如果兩個人互相喜愛,那他們的心真的會“開始像一顆心一樣跳動嗎?”

芬克爾推測,在預測最初的吸引之外,一款能追蹤二元互動的應用程序或許還能幫助約會者判斷一段關係的長期潛力。“有些跡象超出了你自身的評估範圍,但可以預測一些有意義的東西,包括你與某人適合在一起的可能性,”他說道。舉例來說,在語言風格匹配(LSM)的研究中,芬克爾的團隊分析了86對伴侶——平均已經約會了15個月——的即時通訊對話。當他們在三個月後對這些伴侶進行追蹤時,發現低LSM得分的伴侶更可能已經分手。其他研究也顯示,言語更加戒備的夫妻在感情上容易退縮,或者使用“你”多過“我們”,他們的離婚率也更高。

另一方面,幸福的夫妻在直覺上會感到兩個人處於同一頻道。他們互相稱讚,互相傾聽,並分享習慣、手勢、姿勢和語言風格。而且,他們越是同步,他們的關係就越穩固。“當有人模仿我們時,我們就更會被他們吸引,”美國杜克大學心理學和神經科學教授塔妮婭·莎特朗(Tanya Chartrand)解釋道,“我們更喜歡他們,對他們更有同情心,在他們需要時更多地幫助他們,我們的態度和行為通常也會變得更加親社會化。”

如果一個約會軟件能在幾分鐘的視頻對話中識別出這種和諧關係,或許就能使我們免於陷入麻煩的戀愛關係,甚至連糟糕的初次約會都不會發生。也許它還可以幫助我們學會成為更好的伴侶。

芬克爾承認這種方法也存在侷限性。畢竟,W和M——速配研究中匹配良好的兩人——從來沒有在一起過。“我不認為會有一種能幫你找到靈魂伴侶的算法,”他說,“如果你想約會,就做好你將要親吻青蛙,或至少和青蛙出去約會的準備。”芬克爾指出,如果“我們能將第二次約會的比例提高5%,或者將滿意第一次約會的人數提高5%,或者將初次約會中最終結婚的比例提高1%——這些都是很現實的目標”,那他就很滿意了。

其他戀愛關係專家同樣對於尚不存在的技術做出宏大預測持謹慎態度,不過他們歡迎這種嘗試。“今天的人們對災難性的約會感到失望、沮喪和筋疲力盡,他們會很高興能找到一個更好的系統,”曾為PerfectMatch.com網站開發算法的美國華盛頓大學社會學家佩珀·施瓦茨(Pepper Schwartz)說,“如果芬克爾找到了一種方法幫助人們找到真正合適的對象,那麼,願他再加把勁。”(任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