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如何成爲國際大都市的?

烽火驛路


上海現在成一流的大都市,靠的是天時地利人和。正因為充分整合了各方面優勢,使得上海如今已經躋身於國際大都市行列,成為萬眾矚目的“魔都”。


上海成為國際大都市絕非偶然,首先是具有雄厚的都市底蘊,具有176年的城市建設發展的積澱;第二是位處長江三角洲,具有經濟富裕、交通便利的優勢;第三是擁有華東六省一市的超級人才儲備;第四是全球500強企業大量入駐上海,為申城注入了世界經濟文化的優質資源;第五是上海市民具有很強的契約意識,具有大都市市民的特徵。


上海乃亞歐大陸鏈接太平洋的橋頭堡。正因為背靠“天堂蘇杭”,有足夠的資源對接19世紀的工業文明,成為早年我國對外開放的“窗口”。長江入海口獨一無二的優勢,十分有利於國際航運;疊加長江三角洲提供的大量優質原料,以及較高的白領和藍領素質,使之迅速成為一個現代化的城市。

新中國成立之後,上海不負眾望,充分釋放工業化紅利,成為全國品牌最多的城市。當年全國各地出差上海的人士,都有采購上海產品以及名牌糕點食品的重任。 然而,深圳以及廣大成為改革開放的窗口之後,上海曾經一度落後。上海曾經有“粵軍南下”的擔憂,由此表明改革開放乃上海至生命線。

所幸1990年上海再一次迎來了新的發展契機,就是浦東大開發。為此國家投入了大量的人財物,並在政策上加以扶持。上海在21世紀之初,奪回了現代化城市老大的稱號。

新世紀,上海的高校林立教育優勢充沛、科研院所眾多。江蘇、浙江、安徽等地的高層次人才又紛紛進軍上海,使之人才優勢遠超深圳和廣東。而隨之全球500強公司入駐上海,除了鉅額外資引進之外;國際化人才加盟上海,使得上海的人才呈現不同的梯次,城市的發展錯落有致。

世界各國的主要銀行,在上海都已經設立了分支機構;國家四大銀行都有上海分行,中國人民銀行在上海設立總部、上海作為我國最大的金融城市,即將成為國際金融中心。上海自貿區以及迪士尼樂園等,這裡就不再展開論述。
上海的可圈可點之處實在太多,這裡就不一一例舉。歡迎網民批評指正,順祝週末快樂!


陸燕青


上海,中國最大的城市,經濟中心,亞洲第二大城市,世界排名前列。擁有2400多萬常住人口,年GDP突破4000億美元,擁有東亞第一高樓,多國領事館,是名副其實的國際化大都市。那麼,上海是如何成為一個國際化大都市的呢?

遠的就不說了,就說1840年以後的事吧。1840年,西方列強的炮彈轟開了中國的大門。

1843年,根據不平等條約,上海被迫開埠。首先進來的英國殖民者沿著黃浦江逆流而上,到達上海縣黃浦江與蘇州河交匯一帶的外灘,英國人一眼看中了這塊寶地。

1845年,英國人在洋涇浜以北一帶,租借土地,停留居住,形成了上海最早的租借。之後相繼有美國、法國等多個西方列強國家在此租借。這些殖民者利用上海通江達海的地理交通優勢,在此進行不對等的貿易,掠奪清王朝財富。上海作為一個港口,作為一箇中轉站,自然而然成了經濟貿易重地。

殖民者在進行不對等掠奪式貿易的同時,也在租借區域進行基礎建設,中國第一盞城市路燈,第一條馬路(南京路步行街以前是一條泥濘的小路,英國人經常在此遛馬,就叫馬路,這也是“馬路”的來源。)第一個城市大鐘表,第一條有軌電車線路,均誕生於此。

經過幾十年時間的發展與建設,到19世紀末,上海早已經成了遠東的第一大城市。如今的亞洲第一大城市東京,那時候還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地方,很多小日本都對上海這座被稱為“東方巴黎”的國際大都市傾羨不已,心馳神往。
而上個世紀上半葉,中國社會發生了前所未有的劇烈動盪。不管是民國的成立,還是“五四運動”
,還是中國共產黨的成立,還是北伐,還是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上海都是最主要的陣地。上海的十里洋場,無限繁華,從未因為歷史的原因而衰退半點。上海一直都是那座“東方巴黎”,中國最大的城市。



1949年5月,上海全境解放。新中國成立以後,上海延續直轄市地位。之後的時間裡,上海不斷從江浙獲取土地,不斷擴大上海市的面積。上海的國內第一大城市地位雷打不動。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這30年的時間裡,上海經濟一直都是大陸地區所有省級行政區的第一位。

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經濟走上正軌,上海經濟得以迅猛發展,重新回到世界大城市之林。特別是上個世紀90年代初,國家決定設立浦東新區,再建一個上海。到本世紀初,10年時間裡,浦東新區迅速發展起來,黃浦江兩岸得以同等繁華,更奠定了上海國際化大都市的基礎與地位!

到目前,上海仍然是我國的經濟中心,最大的城市。同樣也是名副其實的國際化大都市。一百多年以來的滄桑變化,但上海的地位一直沒有衰退。曾經的“東方巴黎”,如今已經不需要“巴黎”這個頭銜了,自己就已經是一座國際化大都市了。


那詩那遠方


我是上海人,我來說說,首先封建社會農業社會上海只是一個內地小縣城,和眾多的縣城一樣沒有什麼引起注意的地方,到大英敵國強行打開中國國門後,強行租借了中國5個開埠口岸,廣州,寧波,上海,天津,武漢,商業社會開始入侵中國,而在商業最重要的是物流,海港是非常重要的,這時上海的優勢就出來了,在5個開埠港中,上海正好在中國海岸線的正中間,同時在長江口,所以從上海到全國走水路,非常方便,而上海是以河港(黃浦江)形式存在的海港,非常安全,進入港口後臺風來了也很安全。而商人在進入租界後沒有了封建皇朝和儒家的壓迫,為上海成為遠東的巴黎打下了基礎,當時的東京遠遠不及。


打醬油的大象


上海之所以能在積貧積弱的舊中國迅速崛起為東方的巴黎、東亞的國際化大都市,自有其深刻的天時地利人和的因素。地利因素就不言自明瞭,上海地處東海之濱,長江之入海口,中國南北之中,是中外商品和文化進行交流的最佳碼頭;天時因素主要有兩個:一是全球化趨勢逼上門來,中國已無法再孤立自處,晚清政府被迫門戶開放,上海也是五大通商口之一,英法美在上海設立租界;另一是正值太平天國佔據江南及上海的小刀會造反鬧事,因此江南的富豪、上海的市民紛紛湧入上海的租界,上海租界頓時成了巨大的移民城市,並且隨著江南富豪們的湧入,上海的產業經濟也迅速崛起;人和因素是,上海成了東西中外、南北各地人群雜居的移民城市後,上海地方政府與洋人租界及社會各方勢力間互相制約,沒有一方能獨大說了算。這就形成了一種互相制約又互相平衡的社會局面,久之就形成了一種能包容不同文化、相互取長補短的與內地專制社會截然不同的一種較寬鬆的社會文化環境。相比當年廣州民眾的強烈排外情緒,洋人就更喜歡來上海了。所以自上海開埠後不久,就迅速取代了原廣州的中外通商的第一碼頭窗口的地位。從上海進來的不僅有西方的商品,更有西方的文化習俗和最新最時髦的發明產品。上海的城市建築、上海的文化習俗、以及上海話本身都充滿了西方文明的元素。所以近代以來上海能迅速崛起為遠東第一大國際化大都市,決非偶然!


俞小平5


首先是地理位置決定的,眾所周知它是位於中國漫長的東海岸中心點附近,通過海運到北方和到南方福建廣東地區都很便捷,同時背靠中國曆來頂尖的江浙富裕地區,而且區域內吳淞口就是長江入海口位置。長江又是中國內陸東西方緊密聯繫的紐帶,可直通重慶、武漢、南京。東北面遙望東亞日韓發達地區。

雖然過去幾幹年間默默無聞,可能科技還不發達的緣故,國內南北航運主要靠的是比較平穩的人工大運河,隨著時間推移缺點也顯而易見。但人們對海洋還是有著敬畏感,可是近代隨著西方工業革命的大爆發,科技大發展,近代各大國都在向海洋進軍,靠海的城市本身,有著得天獨厚的基礎,對上海而言,它的海運發展的空間有著渾然天成的良好條件。上海的地位必然突飛猛進,它迅速成為中國和世界聯繫的橋頭堡。另外冥冥之中彷彿是上蒼留給神州的一顆夜明珠,並且經過漫長的大自然的鬼斧神匠的作用,黃埔江的東面的浦東地區經過百年變遷,不斷東擴延伸,為二十世紀末期的浦東騰飛提供了寶貴的開闊地。

實際上海很早就是個人傑地靈的地方,大家知道古代紡織大師黃道婆和大科學家徐光啟就出生在這裡。近代更是舉不勝舉。無數名人政客都在這座城市的某個位置,留下過身影。或者留下曠世傑作。或者留下一段刻骨銘心的歷史。

另外上海人相對接觸東西方文化比較多,而且是外界先進的理念及商品的最早登陸地。長時間的潛易默化,以及受文明及契約和工匠精神的薰陶。生活上追求小資。所以上海人個性比較獨特內斂,聰明見多識廣,有氣質。和上海海納百川大氣兼和城市精神,比較匹配。實際上很多中國第一都是上海製造。過去小的輕工業產品,如鳳凰永久自行車,飛躍電視機,大的如萬噸水壓機,以及很多航運巨輪都是上海下水的。或者說是在上海這塊土地上的人創造的。另外伴隨神州幾代人成長的文化誕生地,如早期的上海電影、外國電影譯製片廠、美術電影廠、連環畫、樣板戲等等,在中國老一輩人心中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上海在各時期會不斷能人倍出,人材生生不息。上海這座城市的人對新事物接受很快,創新能力也強,人的因素也很重要,這個對上海能成為國際大都市也起著很重要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