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觀察類節目的陳歆宇團隊,原來有這樣一套有效方法論


深耕觀察類節目的陳歆宇團隊,原來有這樣一套有效方法論


傳媒內參導讀:如果覆盤湖南衛視陳歆宇這支王牌團隊節目製作的軌跡,不難發現,每一檔節目主題誕生的背後都與當時社會熱點和情緒緊密關聯,基本上都是以觀眾的情感需求為創作導向和邏輯支撐。


深耕觀察類節目的陳歆宇團隊,原來有這樣一套有效方法論


從《我家那小子》到《幸福三重奏》以及《妻子的浪漫旅行》,行業有聲音稱今年的觀察類綜藝成為了當下的品類新貴。

“其實在我看來《花兒與少年》和《親愛的·客棧》都是觀察類節目。” 這兩檔節目的導演陳歆宇曾如此表達。

外加還有兩期就要收官的《我家那小子》,很明顯的是,湖南衛視被授牌的七大工作室之一的陳歆宇團隊,好像頗諳此類節目的內在精髓和製作工藝,且在品相和整體口碑都表現不俗。《我家那小子》收視已經連續十期全國網和城市網雙網第一,並拿下了45個熱搜。

深耕觀察類節目的陳歆宇團隊,原來有這樣一套有效方法論


堅持把一類節目做好,

就已經很不簡單了

假如拋開“炫技”的層面,作為電視人,最想留下的東西是什麼?大抵是一種初心情懷,進一步說就是一種對內心情感的關照。

當然,情懷或許是較為宏大的概念,具體到承載的節目之中,就是創作團隊想要表達的態度,它可能會引發社會話題的熱議,也許是一種正能量價值的傳遞,亦或是對焦慮情緒的有效疏導等。

如果覆盤湖南衛視陳歆宇這支王牌團隊節目製作的軌跡,不難發現,每一檔節目主題誕生的背後都與當時社會熱點和情緒緊密關聯,基本上都是以觀眾的情感需求為創作導向和邏輯支撐。

其中,2015年明星姐弟自助遠行真人秀《花兒與少年》,關注的是當時轉型社會生態下人群新的交際關係。2017年,經營體驗類觀察真人秀《親愛的·客棧》的創作背景則是面對速度和效率給當下社會生活所帶來的強壓力,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傾向於體驗和感受慢節奏的生活,以及如何在生活與事業、家庭與個人等方面尋找到合適的平衡點。


深耕觀察類節目的陳歆宇團隊,原來有這樣一套有效方法論



2018年,湖南衛視上檔了都市情感生活觀察秀《我家那小子》。有關這檔節目創作的初衷,則是因為去年底陳歆宇和團隊製作完成了《親愛的·客棧》,之後一同去日本旅遊放鬆,在旅途中大家閒聊起當下年輕人生活狀態是怎樣,特別是那些獨居的年輕人,對此團隊成員都頗有實際經歷和話題共鳴,於是他決定將其綜藝化,用鏡頭真實地呈現出來,同時為當下年輕人傳遞“好好去生活”的價值理念。

《我家那小子》定檔的是競爭激烈的暑期檔,足見湖南衛視對這檔節目的信心頗足。節目組邀請了陳學冬、錢楓、武藝、徐海喬、朱雨辰(已退出)幾位單身獨居男星,併為每位嘉賓配有一支攝製組,每組三、四十人。一方面,每次集中錄製五天,且24小時分別對他們進行連續拍攝。


深耕觀察類節目的陳歆宇團隊,原來有這樣一套有效方法論



另一方面,嘉賓們的媽媽們會聚集在演播室,共同觀看自己孩子獨居的真實影像畫面,那種媽媽們的預判和嘉賓們的真實發生,形成了較強的矛盾衝突感,天然增強了節目的可看性。不僅如此,媽媽團們也日漸形成了各自真實的性格標籤,頗為討喜,如耿直大姨,“日常催婚”的錢楓媽媽,“堅強”的海喬媽媽,以及“惜命”的武藝媽媽等等,雖然節目採取的是兩個平行敘事空間,但都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記憶點。

值得一提的是,《我家那小子》在“閤家歡”電視綜藝形態的擴展上,也不失為一招妙棋,因為節目主體是一種母子的家庭關係,頗為貼合合家歡的觀看方式,當一家人坐在沙發上,津津有味地觀看著四組不同母子的性格和價值表達,其實也容易從中找到情緒的共鳴,從而產生關照自我內心的深度情感需求。

“閤家歡”電視綜藝更為直接的作用在於,家人式的陪伴觀看體驗其實是有助於緩解內心的孤獨和焦慮之感,所以這檔節目的價值點是在電視綜藝聚合家庭受眾上新的探索。


深耕觀察類節目的陳歆宇團隊,原來有這樣一套有效方法論



其實,創造團隊選擇什麼,關注什麼,顯得格外重要。關鍵是能夠深扎一類節目製作,並不斷調整,將其精益求精化,則顯得更為不易,這對於製作團隊而言,顯然是對自己所做的節目有著更高的要求。反觀陳歆宇團隊,通過三檔精耕細作的優質節目,逐漸建立起該團隊獨有的工藝風格和辨識度。

深耕觀察類節目的陳歆宇團隊,原來有這樣一套有效方法論


王牌製作團隊實踐出來的方法論

事實上,紀實性觀察類節目之所以在當下又一次“迴流”,主要是區別於前些年大體量、強模式節目給觀眾帶來的瞬時新鮮感,特別是此類節目凸顯的是更為真實的人物關係和故事本身,也為行業提供了一個頗為有趣的參考樣本。

從《花兒與少年》、《親愛的·客棧》、《我家那小子》的表現來看,陳歆宇團隊似乎已經解開了觀察類真人秀製作上的深層密碼,那麼他們具體是如何做到的?又有哪些方法論值得借鑑?

真實不僅是一種技術,也是一種創作思路。陳歆宇曾明確表示過,不採用人設做法,沒有劇本,不去打擾,一切都是自然發生。甚至他認為,某種程度上,被觀察的藝人嘉賓需要與導演組適度隔絕,這樣才能產生最自然的效果,以及激發出他們的潛能,比如說在《親愛的·客棧》裡,陳歆宇團隊就是這樣做的,所以你會發現幾位嘉賓事事都要親力親為,較大程度上還原了真實的性格和實際生活。

這次在《我家那小子》節目中,製作團隊更是將真實原則進行“一鏡到底”式貫穿,節目正式錄製之前,幾位藝人嘉賓需要填寫一張他們自己的時間表,具體到以小時為單位,主要是他們如何安排未來五天要做的事情。而導演組和攝像團隊主要是基於這張時間表,對嘉賓行程建立一個整體認知,之後要做的事情就是紀實性影像記錄。無論是錢楓的減肥計劃,陳學冬的探險之旅,武藝的自我挑戰,徐海喬“儘快脫單”的計劃等,都是嘉賓自身所想所願所做的事情。

拍攝手法上,攝像團隊採取的是自然主義風格,即對被觀察對象進行無干擾的跟拍記錄,是對原汁原味生活的自然呈現。正是因為沒有導演組的干預,幾位嘉賓才呈現出最為自然的狀態,才會讓觀眾產生不一樣的感官體驗,感嘆於原來他是這樣子,簡直被圈粉了。

在剪輯習慣上,基本上也是按照生活邏輯和時間順序為主,進行結構的搭建,所以整個敘事給人一種簡單清晰之感,外加貫穿節目始終的情感線,自然而然地讓觀眾主動跟隨,與情節和人物建立起感同身受的命運感,於是好故事就如此順其自然地出現了。


深耕觀察類節目的陳歆宇團隊,原來有這樣一套有效方法論



那麼問題來了,如何在保證真實性和節目效果上找到平衡點。陳歆宇團隊會在前期人物選擇上,做足準備工作,找尋合適的嘉賓,既要符合節目的整體氣場,又要有足夠的成長線去展開變化,如此一來也就天然地搭建了一個好故事的基本架構。

具體到《親愛的·客棧》中的紀凌塵和闞清子,《我家那小子》裡的武藝等,雖然他們之前鮮少參加綜藝節目,但在這兩檔節目中卻呈現出頗具辨識度的性格記憶,迅速讓他們被更多的觀眾所熟知,甚至迎來自身事業新的發展機遇。

而《我家那小子》的成長線鋪陳更為明顯,幾位嘉賓明顯的成長變化,也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記憶點。每期節目一個小主題,依次展開,從“成家吧!兒子”、“成長吧!小子”、“改變吧!小子”、“堅強點!小子”、“老友記”、“小子,你行的”到“相愛吧!小子”、“出發吧!小子”、“挑戰吧!小子”、“愛情的模樣”等,從日常生活到挑戰極限,四位嘉賓逐漸注重自我內心秩序的重建。


深耕觀察類節目的陳歆宇團隊,原來有這樣一套有效方法論



較強的執行力是王牌團隊必須具備的質素,也是製作團隊應該保持的最好工作狀態。以去年《親愛的·客棧》為例,陳歆宇團隊核心人員僅13人,從立項到開機僅用時39天,從進場改造到拍攝設備搭建完成僅花費15天,而從拍攝完成到首期節目播出僅7天。不得不說,13人堪稱創造了湖南衛視史上製作節奏最快的記錄之一,之所以能夠在短時間高品質地完成,主要基於這支團隊較強的抗壓力和執行力。

不僅如此,曾負責去年湖南衛視跨年演唱會的陳歆宇團隊,無論是在演播室流程、節奏控制上,還是在突發、臨時考驗等方面,都顯得頗為成熟老練。

而在《我家那小子》節目裡,“演播室+戶外”的雙製作標準,體現出陳歆宇團隊在節目製作上的成熟度,畢竟兩條敘事線都呈現出各自的所長,能夠兼顧得很好,自然是需要製作層面上的硬功夫。

總之,陳歆宇團隊創作伊始,顯然是想清楚之後再有條不紊地行動落地,比如說節目與社會發生哪些具體的關聯,與觀眾在情感投射上形成怎樣的共振等。雖然這三檔節目具體呈現出的製作手法略顯不同,但在社交、生活節奏、獨居生活等方面,都有效擊中了觀眾內心上的情緒,由此來看,節目創新的前提就是創作者對當下生活的精心觀察和獨立思考。

目前,陳歆宇團隊已投入到四季度週五檔的項目《親愛的·客棧2》的籌備開拍中,主題是創造美好生活,值得關注。

深耕觀察類節目的陳歆宇團隊,原來有這樣一套有效方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