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弘治輔首黃釉瓶,嬌黃、嬌黃,驕橫必黃

黃釉是漢族傳統的陶瓷裝飾藝術。最早出現於唐代,當時安徽淮南壽州窯、河南密縣窯等都燒黃釉。但正色黃釉,還是汝窯的高溫黃釉——茶葉末釉。明代的黃釉有新的發展,洪武時的老僧衣即茶葉末的衍化;始於宣德的澆黃,更是明代傑出的黃釉。

黃釉從唐代發展到弘治年間,黃釉瓷更是趨向完美。之所以弘治黃釉瓷被後人譽為明清之冠,除了釉色超凡絕倫的原因外,還在於此時突破了品種上的侷限,開始出現諸如犧耳尊、繩耳尊、飄帶耳尊等體量較大的琢器。由於名氣太大,儘管此前各朝已然採用澆釉法施釉,但每每提及“澆黃”之名,人們首先想到的總會是弘治黃釉。和成化器相比,弘治黃釉的釉色更顯嬌嫩,宛似雞油,故又稱作“嬌黃”、“雞油黃”。弘治黃釉瓷以素取勝,不事雕琢,唯多用金彩,施之於清澈如水、瑩潤若酥的釉面上,尤顯富麗堂皇。

皇天后土,率皆為黃,黃釉瓷器以其尊貴典雅氣質彰顯著特殊的藝術魅力和豐實的文化內涵,令人心生敬慕。《通典》注云:“黃者,中和美色,黃承天德,最盛淳美,故以尊色為溢也。”國人自佔就對黃色有如此明晰的認識。黃色對古人所包含的內容豐厚,首先是母親的土地炎黃子孫知道自己的祖先—軒轅氏以土德王天下,土色黃,故稱黃帝。人文初祖,百廢俱興其次是皇天后土,日升一月恆。

最近,深圳雍道文化有幸徵集到一對大明弘治年間輔首黃釉瓶。

年代: 明代

名稱: 弘治輔首黃釉瓶

展覽單位:深圳雍道文化

尺寸:口徑:8.5cm 底徑:11cm 高:36cm

大明弘治輔首黃釉瓶,嬌黃、嬌黃,驕橫必黃


此件輔首黃釉梅瓶圓口、口朝上向外開,短頸、瘦底、圈足,肩部較豐, 脛部肥碩,釉色肥潤,包漿自然,瓶身刻雲龍紋。

大明弘治輔首黃釉瓶,嬌黃、嬌黃,驕橫必黃


此輔首黃釉梅瓶的造型可以算是中國瓷器的第一造型,全身施以黃釉,顯得格外的靚麗,紋飾和器型特徵均符合明代風格,難得的精品,值得收藏!

大明弘治輔首黃釉瓶,嬌黃、嬌黃,驕橫必黃


底面施白釉,底足中央雙圈書寫“大明弘治年制”六字青花楷書款。

弘治黃釉顏色有雞油黃,顏色濃,也有“嬌黃”,嬌黃比較豔。明代弘治黃釉瓷器著名顏色,因用澆釉法施釉,故名。黃釉明宣德時創燒,盛於弘治、正德時期。黃釉燒成溫度在850—900℃之間,穩定性比其它低溫釉要高,透明度也好,使刻在胎上的圖案花紋能透過釉層顯現出來,這就是弘治黃釉的一大特點。

插播一段歷史舊話

據歷史記載,弘治一朝十八年不問窯事,但卻能燒造出超前朝而壓後代的黃釉官窯佳器,這是為什麼?

客觀分析,應該有如下原因:一,成化皇帝雖然去世了,但為其燒製官窯器的藝人尚在。二,弘治帝為崇儉和勤政,讓御窯廠停止燒造為皇家日常享用的官窯器,但祖宗沿襲的祭天地儀式不能廢除。

大明弘治輔首黃釉瓶,嬌黃、嬌黃,驕橫必黃


據《大明會典》載:“洪武九年定,私郊各陵瓷器,圜丘青色,方丘黃色,日壇赤色,月壇白色”。可見黃色專用於祭地神。據史料記載,孝宗已擬好廢除官窯的詔書,張皇后看後,提醒道“御用貢瓷可廢,但祭天地之禮儀萬不可廢也!廢則群臣不服,百姓怨怒!”

孝宗認為有理,遂命御窯只燒單色釉青、黃、紅、白之祭祀用瓷。這也讓所有御窯藝人放棄了成化時五花八門的品種,只專注於燒製單色釉瓷,集中了全副精力,使得單色釉瓷更加精益求精。

大明弘治輔首黃釉瓶,嬌黃、嬌黃,驕橫必黃


那麼黃釉最為成功的秘密是什麼呢?

青、白、紅、黃四種都是單色釉,為什麼獨獨黃色燒製最為成功呢?

這也有一段史話:張皇后非常知書達禮,悉心輔佐皇上,共同治理天下,可她的兄弟,也就是皇帝的舅佬,仗著妹妹的勢力,在外驕橫跋扈,大肆斂財,已經到了民怨天怒的地步了!孝宗已有所聞,但礙於愛妻的面子,想找個緩和的方式提醒一下。

一天,皇上宴請皇后家人,那妻舅自然如約而至,酒過三巡,督窯官送上四種顏色的祭器請皇上過目,皇上單單拿起那隻黃釉的豆,問道:“這顏色…確切名字是?”督窯官伏地奏道“啟稟皇上,此名澆黃釉”。“哦!”皇上若有所思地把目光轉向妻舅,然後又回到器物上,一字一頓地說:“嬌黃、嬌黃,驕橫必黃(亡)。”

隨後又拿起那隻祭地的豆,頗為讚賞地補充道,“這顏色好,要用心掌握火候啊。”孝宗可謂一箭雙鵰:既懲戒了妻舅,又顧全了愛妻的面子。那妻舅聽出了皇帝的話中之話,回去固然收斂了不少。

而督窯官以為皇帝特別偏愛此澆黃釉,回景德鎮後更加在黃釉上下功夫,故燒出了色壓群芳的弘治黃釉御窯佳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