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於忍耐才有出頭之日

善忍是成大事者做人必備的習性之一。俗話說“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能夠做到會忍,就是一個成熟的人了。“忍”其實就是一種自我控制,也是成功的基礎,更是經過千錘百煉而形成的一種習慣。只要在遇事時,多一點忍讓,少一點爭執,多一點自制,少一點衝動,那麼就能找到人生的真諦。

善於忍耐才有出頭之日

人生道路既有順境,也有逆境,而且逆境往往多於順境。這樣的時候,沒有誰能一生中都是一帆風順,毫無波折。俗話說:“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因此要想生存在這個變化無常的世界裡,必須學會而且要善於“忍”。

《涅槃經》雲:昔有一人,贊佛為大福德,相聞者,乃大怒,曰:“生才七日,母便命終,何者為大福德?”相贊者曰:“年志俱盛而不卒,暴打而不槃。罵亦不報,非大福德相乎?”怒者心服。佛者堅忍之性,使怒者心服,不也說明了忍的功用嗎?

忍有其功用,但也有其缺點,我們要學會善於忍耐。其實人生並不能一味忍,如果人生一味忍耐那就毫無生氣可言。忍氣吞聲是為了日後有出頭之日。俗話說: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之禍福。“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事物是不斷變化發展的,因此,絕不能被眼前的痛苦與困難嚇倒,而要能忍受住它們的考驗,以待機會的來臨。所以,要善於忍耐。

忍可以促使一個人的身心成熟,以便大展宏圖。許真君曾說:“忍難忍事,順自強。”昔日韓信受“胯下之辱”的時候顯示了巨大的忍耐力,爾後才官拜淮陰侯。司馬遷受宮刑,但他顯示出了超人的忍耐力,經受了生理上與心理上的雙重打擊,終於完成了曠世之作《史記》。

老子曰:“大直若屈,大智若拙,大辯若訥。”因此身處逆境之時,應通曉時事,沉著待機,這才是智者的做法。“伏久者飛必高,開先者謝獨早。”只有忍耐才能成就大事,才能一鳴驚人。如果不能控制住自己情感的衝動而魯莽行事,就可能會進一步陷入更加苦痛與困難中去,懂得了這個道理,也就通曉了忍的功效。杜牧在《題烏江為廟詩》中對此可說很有見解:“勝負兵家不所期,包羞忍辱是男兒。江東子弟多豪俊,捲土重來未可知。”此詩是婉轉地批評了項羽,這位大英雄如果當時知忍能忍,只要抱定這種信念,忍而後發,捲土重來未必不成。

善於忍耐才有出頭之日

歷史上,有許多名人志士的“忍”字習慣、“忍”之功夫為我們做出榜樣,我們不該再糊塗。

《說苑·叢談篇》說:“能夠忍恥的安全,能夠忍辱的可以生存。”其實忍辱不僅能平安,而且能成名,忍能成金。

中國有句俗語說:“大丈夫能屈能伸。”《朝天懺》也講到:“人之所以富貴,為世人所尊重,都是從忍辱中間得到的。”

婁氏兄弟的“唾面自乾”的故事,也是以忍成事的典範。正因婁師德的“忍”術高強,他才安安穩穩地做了三十年的宰相。

人必須具有寬容的胸襟,不要因小而失大。諺語說:“得忍且忍,得戒且戒,小事成大。”這樣才能成就大事,古語云:“木秀於林,風必摧之。”一味風頭出盡,定無好果子吃。而忍讓謙遜的人,定能走過大風大浪,最終成就大事。

做人應抱定成功的信念,用良好的習慣培養自己的性格與才智,能忍才能笑到最後。

忍也是一種感情,人有七情六慾。喜怒哀樂,人之常情也。然而情感這東西也需要調節,如果事事均由一時衝動而起,就有可能釀成大錯。《孫子兵法》雲:“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因此發揮理智的作用,避免感情用事,才能避免“衝冠一怒為紅顏”的魯莽舉動。

縱觀歷史,有容德乃大,有忍事乃濟。所以,大凡心志高遠,胸懷韜略的明達賢哲,都能夠保持一種平靜的心態,養成“忍”的習慣,養成“忍”字功夫,從容不迫地處理各種難題。

《呻吟語》中說“忍激二字,是禍福關”。可見忍和激這兩種情緒的選擇,就成為幸與不幸的分界點。古今一轍,一理相通,不外乎這個道理。

無論歷史上的風雲人物如何風光,他終究有一種勝人之處,那就是所成大事者,定是能忍之人,只有忍過你的對手的蠻橫,才能靜心看著風平浪靜的結局。

作為我們普通人,忍字也可謂作用大奐,忍是一道關,一張過濾網,將酒、色、欲、滿、危等等的東西都擋在門外,使人正氣常在,語氣常在。可見雞毛蒜皮可謂小,也要從這“小”開始,養成忍之習慣,對平常人來說,應該是必須的。

做人若能在生活中做到忍無端爭執,求彼此相安,並使之成為一種習慣,那麼在你的事業道路上也將省卻很多煩惱。

唐朝時,有個大臣叫子弘,他學識淵博並且氣度不凡,因此皇帝對他大為稱道,屢次重用。但子弘依然車服卑儉,對人忠厚謙讓。因此他不但官場上交際得心應手,而且家庭也十分和睦。他家庭中發生的一件事,更充分說明了他的為人。

他的弟弟子醜,為人兇悍,經常酗酒鬧事。一次子醜喝醉了酒,酒後將子弘的馬給射殺了。他的妻子很不高興,一等他回到家就說:“叔叔酒醉後耍酒瘋,將馬射死了。”

子弘聽了,什麼也沒說,只是讓家人將死馬弄去賣了。子弘的妻子卻不滿意,老是嘮叨不停。這時子弘說道:“我已清楚了。”此時他一點也沒顯出生氣的樣子,臉色溫和,手拿書卷,繼續讀書。

妻子見丈夫如此大度,感到很慚愧,從此以後不再提子醜殺馬之事。

從此,家中人再也不提起此事,弟弟也自感慚愧再也沒犯過類似的錯誤。

《易經》上說:“同一家之中,丈夫應該像個丈夫,妻子應當像個妻子,這樣才能治家。”子弘妻子能忍受丈夫的大量,而子弘又能忍受其弟的粗魯,都可謂具有忍的度量,就是這個“忍”字,才帶來了他的家中上下和睦,親密無間的局面,俗話說:“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的確在理。

能忍的人,必定是個胸懷寬廣的人,要成大事,必須有寬大的胸襟,只有養成了小忍的習慣,成為有海量的人,人心自會歸服於你,事業也定然會成功。

善於忍耐才有出頭之日

魏國公韓琦度量過人,生性渾厚淳樸,從來都不暗中傷他人,行事光明磊落。他的功勞為天下之最,在大臣中地位最高,但從未見過他為此感到高興;擔負巨大的責任,瀕臨難以預料的禍事也從未見他憂愁過。他做事為人,上朝以後站著與其他官員說話,回來以後休息時與家裡人的談話,都是出於真心。有一個跟隨韓琦幾十年的人,記下了韓琦的言行,反覆對照,發現說的與做的都十分吻合,沒有不相應的地方。這說明了他寬廣的心胸與不凡的氣量。

韓琦鎮守大名府時,有人獻上兩隻玉杯,說:“這是種田人在破墳中找到的,裡外都沒有瑕疵,真是好的寶玉啊。”韓琦用白金裝飾,更漂亮了。韓琦十分喜愛這對杯子,每逢開宴會招待客人,都用綢綿蓋上它,放在桌子上。

這天,韓琦宴請管理水運的官吏,於是又拿出那對玉杯裝酒招待客人。客人都到了,然而在這時候,一位侍衛不小心,撞到了玉杯,兩隻玉杯俱碎。客人都很吃驚,那位侍衛也伏在地上等候懲罰。韓琦臉色不變,笑著對客人們說:“天下的東西是壞還是不壞,都有其自己的命運。”過了一會兒對那個侍衛說:“你是失誤造成的,並不是故意的,有什麼過錯呢?”客人對他的寬容與氣量都讚歎不已。

能夠忍讓,事情自然能夠做好;至於別人是否正確,那是別人事。張齊賢說過:“謹慎而忠厚,不怕容忍壞事,又有什麼妨礙呢?”能夠寬容待人,忍一時風浪,迎來廣闊天空,這是古人的經驗也是今人慾成大事需養成的習慣之一。

善於忍耐才有出頭之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