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腳步丈量青藏高原的人

娛樂明星大家耳熟能詳,但這樣的人君曾識否?

用腳步丈量青藏高原的人

他先後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次,部一等獎2次,省、部級科技二等獎2次;獲中國地質學會十大找礦進展獎、十大科技成果獎2次,中國地質科學院十大科技進展獎3次。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入選國土資源部第一批國土資源科技領軍人才開發和培養計劃、第一批國土資源科技創新團隊培育計劃。2015成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候選人、中國地調局首批“李四光學者”(卓越地質人才)。

20多年來他一直在青藏高原從事礦產勘查與地質研究工作,提出了岡底斯成礦帶存在俯衝型銅金成礦作用,建立了完整的岡底斯成礦帶礦床成礦系列,發現了班公湖-怒江成礦帶斑岩-高硫化淺成低溫熱液型礦床類型,建立其成礦模式和勘查模型,開闢了班-怒帶找礦新方向。用這些創新性理論指導,取得一系列重大找礦成果。在雄村、甲瑪、鐵格隆南、尕爾窮等礦產勘探項目中取得銅多金屬找礦重大突破。

他主持勘查評價的銅多金屬礦新增資源總量相當於18個大型銅礦、18個大型金礦、6.9個大型鉬礦、11個大型銀礦、2個大型鉛鋅礦,為西藏少數民族地區的資源評價和我國銅多金屬資源儲備做出了重大貢獻。

他就是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區域成礦規律研究室主任唐菊興研究員。

用腳步丈量青藏高原的人

選擇了地質工作,意味著放棄了舒適安逸的生活。野外地質工作無疑是艱苦的,而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高寒山區、生命禁區,開展野外地質工作其艱辛更是可想而知的。然而,從1995年起唐菊興已經在青藏高原上攀爬了二十餘載,每年在高原上的時間長達100到200天,足跡遍及雪域高原。

通過大量地質研究,他突破前人海底噴流成礦理論,提出甲瑪銅多金屬礦床屬於斑岩-矽卡巖成礦,使資源量停滯在108萬噸的甲瑪銅多金屬礦,一躍成為世界級大礦。當量銅資源有望突破1500萬噸,鉬7萬噸、金174噸、銀1萬多噸,鉛鋅120多萬噸。並由此建立了推滑覆構造控巖控礦模型,為區域找礦指明瞭方向。

主持勘查評價雄村超大型銅金礦,提出岡底斯成礦帶存在島弧型斑岩銅金礦。認為雄村銅金礦床具有島弧型斑岩銅金礦床的地質特徵,表明岡底斯成礦帶存在典型的島弧型斑岩銅金礦床,提出了岡底斯成礦帶除了大陸成礦作用以外,尚存在大洋俯衝成礦作用,從而開闢了新的找礦方向。由此新發現了多處具有大型潛力的礦產地,取得重大找礦突破。截止到2013年12月,雄村銅金礦I號、II號礦體探明銅資源量238萬噸,伴生金資源量202.7噸,伴生銀資源量1041.9噸。

發現中國首個千萬噸級斑岩—淺成低溫熱液型礦床——鐵格隆南銅(金銀)礦床。截至2015年,鐵格隆南礦區共求獲銅資源量1098萬噸,預測銅遠景資源量超過1500萬噸。對此礦區的勘查評價,完善了青藏高原礦床成礦系列,創新了西藏斑岩—淺成低溫熱液型礦床勘查模型,建立了班怒成礦帶與早白堊世島弧型中酸性火山岩—淺成巖組合有關的銅、金、銀、鉛鋅礦床成礦亞系列,明確了斑岩—高硫化型淺成低溫熱液型礦床作為主攻礦床類型,提出了鐵格隆南礦床中淺部淺成低溫型礦體疊加在中深部斑岩型礦體之上的新認識。

用腳步丈量青藏高原的人

“青藏高原地質理論創新與找礦重大突破”項目,獲得2011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項目被國內外專家評價為“中國地質工作的重要里程碑”、“國際上10年來推動喜馬拉雅造山系研究做出的最重要貢獻”。中國地科院科技處負責人認為,這一重大的成果背後,凝結著成百上千名地質工作者數十年在野外的心血和汗水,唐菊興功不可沒。

近1年來,唐菊興又在岡底斯成礦帶發現了低硫化型淺成低溫熱液銀鉛鋅礦床,與南美安第斯成礦帶相比,具有相似的成礦背景,成礦潛力巨大。 

教育、工作經歷:

1984年7月畢業於成都地質學院礦產系,獲學士學位,並留校任教;

1990年7月畢業於成都地質學院,獲碩士學位;

2003年畢業於成都理工大學,獲博士學位;

2004年6月進入中國地質科學院博士後工作站開展研究工作,2006年8月出站。

2007年3月調入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區劃室。

歷任成都理工大學資源與經濟系總支副書記(主持工作),副主任(主持工作),系主任;2002年任成都理工大學地球科學學院常務副書記、副院長。現任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區域成礦規律研究室主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