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脚步丈量青藏高原的人

娱乐明星大家耳熟能详,但这样的人君曾识否?

用脚步丈量青藏高原的人

他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次,部一等奖2次,省、部级科技二等奖2次;获中国地质学会十大找矿进展奖、十大科技成果奖2次,中国地质科学院十大科技进展奖3次。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入选国土资源部第一批国土资源科技领军人才开发和培养计划、第一批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团队培育计划。2015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中国地调局首批“李四光学者”(卓越地质人才)。

20多年来他一直在青藏高原从事矿产勘查与地质研究工作,提出了冈底斯成矿带存在俯冲型铜金成矿作用,建立了完整的冈底斯成矿带矿床成矿系列,发现了班公湖-怒江成矿带斑岩-高硫化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类型,建立其成矿模式和勘查模型,开辟了班-怒带找矿新方向。用这些创新性理论指导,取得一系列重大找矿成果。在雄村、甲玛、铁格隆南、尕尔穷等矿产勘探项目中取得铜多金属找矿重大突破。

他主持勘查评价的铜多金属矿新增资源总量相当于18个大型铜矿、18个大型金矿、6.9个大型钼矿、11个大型银矿、2个大型铅锌矿,为西藏少数民族地区的资源评价和我国铜多金属资源储备做出了重大贡献。

他就是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区域成矿规律研究室主任唐菊兴研究员。

用脚步丈量青藏高原的人

选择了地质工作,意味着放弃了舒适安逸的生活。野外地质工作无疑是艰苦的,而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高寒山区、生命禁区,开展野外地质工作其艰辛更是可想而知的。然而,从1995年起唐菊兴已经在青藏高原上攀爬了二十余载,每年在高原上的时间长达100到200天,足迹遍及雪域高原。

通过大量地质研究,他突破前人海底喷流成矿理论,提出甲玛铜多金属矿床属于斑岩-矽卡岩成矿,使资源量停滞在108万吨的甲玛铜多金属矿,一跃成为世界级大矿。当量铜资源有望突破1500万吨,钼7万吨、金174吨、银1万多吨,铅锌120多万吨。并由此建立了推滑覆构造控岩控矿模型,为区域找矿指明了方向。

主持勘查评价雄村超大型铜金矿,提出冈底斯成矿带存在岛弧型斑岩铜金矿。认为雄村铜金矿床具有岛弧型斑岩铜金矿床的地质特征,表明冈底斯成矿带存在典型的岛弧型斑岩铜金矿床,提出了冈底斯成矿带除了大陆成矿作用以外,尚存在大洋俯冲成矿作用,从而开辟了新的找矿方向。由此新发现了多处具有大型潜力的矿产地,取得重大找矿突破。截止到2013年12月,雄村铜金矿I号、II号矿体探明铜资源量238万吨,伴生金资源量202.7吨,伴生银资源量1041.9吨。

发现中国首个千万吨级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铁格隆南铜(金银)矿床。截至2015年,铁格隆南矿区共求获铜资源量1098万吨,预测铜远景资源量超过1500万吨。对此矿区的勘查评价,完善了青藏高原矿床成矿系列,创新了西藏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勘查模型,建立了班怒成矿带与早白垩世岛弧型中酸性火山岩—浅成岩组合有关的铜、金、银、铅锌矿床成矿亚系列,明确了斑岩—高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作为主攻矿床类型,提出了铁格隆南矿床中浅部浅成低温型矿体叠加在中深部斑岩型矿体之上的新认识。

用脚步丈量青藏高原的人

“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项目,获得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项目被国内外专家评价为“中国地质工作的重要里程碑”、“国际上10年来推动喜马拉雅造山系研究做出的最重要贡献”。中国地科院科技处负责人认为,这一重大的成果背后,凝结着成百上千名地质工作者数十年在野外的心血和汗水,唐菊兴功不可没。

近1年来,唐菊兴又在冈底斯成矿带发现了低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银铅锌矿床,与南美安第斯成矿带相比,具有相似的成矿背景,成矿潜力巨大。 

教育、工作经历:

1984年7月毕业于成都地质学院矿产系,获学士学位,并留校任教;

1990年7月毕业于成都地质学院,获硕士学位;

2003年毕业于成都理工大学,获博士学位;

2004年6月进入中国地质科学院博士后工作站开展研究工作,2006年8月出站。

2007年3月调入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区划室。

历任成都理工大学资源与经济系总支副书记(主持工作),副主任(主持工作),系主任;2002年任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常务副书记、副院长。现任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区域成矿规律研究室主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