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晓阳:为区块链和去中心化应用提供数据存储解决方案

数据开发和共享,是未来数据产业发展甚至是世界发展的重要动力源。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数据管理不再仅仅是存储和管理数据,而转变成“根据用户所需”来定制多种数据管理的模式。但是,目前数据存储主要存储在单边的私有数据中心,不仅缺乏事务透明性,而且完全没有保证用户对数据所有权和控制权,这必然会带来很多严重的后果。

区块链颠覆式地改变了数字存储方式,而区块链存储项目Lambda期望通过可被公证和公信的数据加密存储基础设施,通过不同安全级别不同带宽的存储节点,分级存储可公开验证和可匿名验证的不同类型、不同等级的数据,从而推动公共数据的共享和共有,最终做到共同获益。

未来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据存储,将如何解决行业痛点和难题呢?针对这些问题,奔跑财经(FinaceRun)记者采访了Lambda创始人何晓阳。

何晓阳:为区块链和去中心化应用提供数据存储解决方案

(Lambda创始人何晓阳)

Lambda创始人何晓阳,中国著名基础软件专家,JVM社区成员,曾在BEA Systems和Oracle担任研发工程师。2008年创立蓝海讯通OneAPM,2014年推出基于SaaS模式的应用性能管理产品。OneAPM曾入选Forrester和Gartner报告,被评为“亚太地区有领导力的ITOM厂商”。OneAPM的SaaS产品服务于中国的几十万开发者用户和数千家企业,在金融、电信、政府、大型互联网领域有广泛的影响力。蓝海讯通于2016年登陆新三板创新层,股票代码838699,何晓阳被称为“中国APM行业第一人”。

“魔法”数据存储库 人类智慧库

Lambda是一个高速、安全、可扩展的区块链基础设施项目,通过对Lambda Chain和Lambda DB的逻辑解耦和分别实现,向去中心化应用提供可无限扩展的数据存储能力,并实现多链数据协同存储、跨链数据管理、数据隐私保护、数据持有性证明、分布式智能计算等服务。

何晓阳:为区块链和去中心化应用提供数据存储解决方案

互联网的本质是人和信息的连接,无论是中心化应用还是去中心化应用,均是如此。离开数据,互联网无法工作,整个互联网本身就是依靠数据进行相互操作的过程。但目前的去中心化应用缺乏数据落地的能力,现在所有公链的本质只是一个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账本,是一个简单的交易记录的线性表,能够存储的数据只有交易双方的地址以及交易金额,其他数据均无法存储。

“目前,公链或是联盟链几乎没有数据存储能力,但DApp去中心化的应用不仅需要交易去中心化,还需要数据的去中心化存储。Lambda项目致力于为区块链和去中心化应用提供一个数据存储基础设施。”

Lambda创始人何晓阳表示,数据归所有人所有,因此需要数据基础设施来实现医疗、教育、交通、能源、农业、天气、水文、基础设施、科学研究以及公共安全数据等共享数据的访问和交易。这些公共数据对所有人来说都是通用的,在Lambda平台上进行分发、验证、存储、分析、交易和使用。因此,Lambda作为区块链的基础设施之一,必定在区块链结合商业落地过程中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当记者问及“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个人隐私数据的所有权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如何解决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安全问题”时,何晓阳表示,通常数据收集者拥有无限制的解释和使用数据的权利。但是随着GDPR等法案的实施,个人、企业和政府之间的数据隐私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Lambda希望通过差异隐私、数据加密和签名、身份验证和访问控制以及加密传输的方式,来提供可靠、安全且受隐私保护的数据存储和访问功能。

据悉,Lambda除了对DApp数据存储、公共数据访问和事务、个人隐私数据的权利和保护提供切实的解决方案外,还致力于解决物联网数据以及人工智能数据存储的问题。

“数据,正在逐渐独立于物理的世界形成一个数字的世界。但目前数据的价值并没有被完全发挥,能够被存储的数据仅有7%,被分析的数据仅有1%。”

未来,Lambda将在物联网领域提供数据收集、数据传输、数据存储、数据计算和数据交易系统。可以设想一下,如果卫星遥感数据等传感器收集的数据都能永久的进行保存,而且数据安全性也能够得到充分的保障,这将具有非凡的意义。

同时,Lambda还将形成一个庞大的数据存储空间的集成网络,数据所有者可以通过Lambda交易平台上的智能合约销售他们的数据。特别是,因为时间序列数据的价值在于分析后的见解,所以数据所有者不需要出售原始数据,只需要出售数据的分析结果即可。那么,未来人工智能产业也将会得到更加充分的发展。

总的来说,Lambda希望能够将数据变成信息,再将信息变成知识,而知识则最终成为全人类的智慧。

数据完整性证明是存储的核心问题

作为高速、安全、可扩展的区块链基础设施项目,Lambda的独特之处在于,通过验证节点的共识完成数据的持有性证明(Provable Data Possession)和可恢复性证明 (Proofs of Retrievability),从而保证了存储在“非可信存储节点”上数据的完整性和可恢复性。

何晓阳说:“去中心化存储的核心问题是数据的完整性证明,没有完整性证明的去中心化存储没有任何落地的可能性。在提供完整性证明的存储项目中,早期的存储类项目如Sia、Storj,依赖于Client进行数据完整性的验证,模型上要求Cllent端存有完整的数据以生成挑战数据,因此无法像AWS S3一样作为数据的存储,价值相对较小。”

虽然FileCoin项目致力于提供一种分布式的文件存储,并进行了一些有意义的尝试和探索,但FileCoin将交易数据的有效性、一致性和数据的完整性进行了紧耦合设计,其共识算法POST依赖于存储节点进行存储时间和存储空间的自证明,不仅降低了项目的安全性,而且大大提高了项目的开发难度,所以导致整个项目进度严重拖延。

Lambda Chain的同构多链结构设计所实现的随机选择一组验证人节点对数据进行完整性验证是其独到之处,通过多个验证节点的单独验证并进行BFT共识,Lambda可以完成数据的可恢复性证明(POR)验证和数据的持有性证明(PDP),这是Lambda优于FileCoin的地方。

V神曾公开表达过区块链中的数据是否可用,以及账本数据的可恢复性问题。Lambda便致力于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开发,只不过Lambda正在解决数据的可恢复性与持有性问题。何晓阳也公开介绍道:“Lambda在非Blockchain情况下,在另外一种和POR不一样验证算法中,可以构造一个PDP算法,假设一个可信第三方,通过一定的概率,对于数据的持有性进行验证,并且把验证结果以显式不可篡改的方式来存储。那么这个可信的第三方的审计,也就是所谓的TPA,一定可以把验证结果通过上链来实现不可篡改,并且一个单点可信的验证过程,也一定可以通过一组半可信 Validator节点共识来完成。”

何晓阳还表示,做数据的完整性证明也是Lambda核心难点,所以Lambda项目在研发层面的投入从来都是“不遗余力”的。

目前,Lambda已经计划发布第二版MVP。整个项目研发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难题是在做存储证明时,如何降低存储空间和验证时的流量带宽。但此前Lambda已经针对此问题,与业内和学术界多位专家、教授做了大量的基础研究,基本攻克了这个难关,现在只是“实现”的问题。

数据即价值 开启未来的存储世界

存储资源提供者、带宽资源提供者、存储资源购买者、社区开发人员和数据购买者、验证者即链的维护者等多个群体组成了Lambda相互依存的生态系统。从商业模式来说,这5类角色都有可能是个人用户,也有可能是企业。不同于其他主链,Lambda拥有自身的业务逻辑,对用户的请求、返回进行处理和记账,并且管理存储资源池内的共识和结算。

为了保证链的实现,Lambda十分重视底层技术研发。另外,在公链全球化的进程中,公链之间的存储需求合作也是未来的重点内容。

因为中心化数据存储存在着很多普遍性的问题,必然会被挑战。何晓阳对此进行了深度的分析:中心化存储的环境下,谁存储了数据谁就拥有了数据,比如 BAT、Google、Facebook等互联网巨头。而数据的真正生产者或者拥有者只是这个生态里的商品,并不是客户,因为存储方实际在处置数据,事实上他们并没有很好的对待这些数据。而在去中心化存储中,谁存储了数据,数据就归谁拥有,并且拥有绝对的处置权。这也是去中心化存储带来的一次重大的变革,可以说,直接颠覆了很多人对数据存储的认知。

数据即价值,数据开放共享是推动数据产业发展的源动力,数据是未来世界的“石油”和源动力。数据作为21世纪无可争议的最重要的价值,如果说数据超越了土地、机器、甚至是能源,毫无疑问数据应该属于拥有者。而去中心化存储Lambda,就是帮助更多的人和企业实现这一愿景。

Lambda白皮书提出的“Lambda要在中国的基础软件领域打造一个10亿美元以上估值的独角兽企业”的宏大愿景。在采访过程中,何晓阳认为,中国的基础软件领域通过区块链突围,已经是一个确定可行的方案。Lambda商业落地不仅仅针对中国市场,而作为公链的Lambda,从一开始就确定走全球化的布局,直接参与全球竞争,而且现在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战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