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劃分爲2市6縣的5線城市,享有「世界硒都」之稱

湖北省劃分為2市6縣的5線城市,享有“世界硒都”之稱

湖北省劃分為2市6縣的5線城市,享有“世界硒都”之稱

湖北省劃分為2市6縣的5線城市,享有“世界硒都”之稱

湖北省劃分為2市6縣的5線城市,享有“世界硒都”之稱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簡稱恩施州)位於湖北省西南部,東連荊楚,南接瀟湘,西臨渝黔,北靠神農架,面積2.4萬平方公里,轄恩施、利川兩市和建始、巴東、宣恩、來鳳、咸豐、鶴峰六縣。

恩施州於1983年8月19日建州,是湖北省唯一的少數民族自治州,有土家族、苗族、侗族、漢族、回族、蒙古族、彝族、納西族、壯族等29個民族;截止2010年11月1日,全州戶籍人口為3975661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54%。

恩施州屬亞熱帶季風性山地溼潤氣候。冬少嚴寒,夏無酷暑,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海拔落差大,小氣候特徵明顯,垂直差異突出,"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境內年均氣溫16.2℃,年平均降水量1600毫米。地處武漢和重慶兩大"火爐"之間,是最適宜人類居住的地區之一。

湖北省劃分為2市6縣的5線城市,享有“世界硒都”之稱

湖北省劃分為2市6縣的5線城市,享有“世界硒都”之稱

湖北省劃分為2市6縣的5線城市,享有“世界硒都”之稱

湖北省劃分為2市6縣的5線城市,享有“世界硒都”之稱

歷史沿革

恩施州州域曾多次變動,固定形成於1936年。

春秋為巴子國地;戰國為楚地;秦屬黔中郡;漢屬南郡、武陵郡;三國先屬蜀,後屬吳建平郡、武陵郡;兩晉與南北朝宋、齊、梁、北周屬建平郡、天門郡、武陵郡、信陵郡、秭歸郡、業州軍屯郡、清江郡;

隋屬巴東郡巴東縣,清江郡清江縣、開夷縣、建始縣;唐屬歸州巴東縣,施州清江縣、建始縣;五代先後為前、後蜀所據;

宋屬歸州巴東縣,施州清江縣、建始縣及辰州、富州、高州、定州等許多小羈糜州;

元屬歸州巴東縣、施州建始縣,南部少數民族地區實行土司制度,先後置散毛、唐崖、金峒、龍潭、忠建、毛嶺、施南等土司;

元末明玉珍據蜀時本區為其所控制;

湖北省劃分為2市6縣的5線城市,享有“世界硒都”之稱

湖北省劃分為2市6縣的5線城市,享有“世界硒都”之稱

湖北省劃分為2市6縣的5線城市,享有“世界硒都”之稱

湖北省劃分為2市6縣的5線城市,享有“世界硒都”之稱

湖北省劃分為2市6縣的5線城市,享有“世界硒都”之稱

湖北省劃分為2市6縣的5線城市,享有“世界硒都”之稱

湖北省劃分為2市6縣的5線城市,享有“世界硒都”之稱

湖北省劃分為2市6縣的5線城市,享有“世界硒都”之稱

湖北省劃分為2市6縣的5線城市,享有“世界硒都”之稱

明屬夔州建始縣、歸州巴東縣、施州衛軍民指揮使司,南部地區仍實行土司制度,設有容美宣慰司,施南、散毛、忠建3個宣撫司,9個安撫司,13個長官司,5個蠻夷長官司;

清初沿用明制,雍正六年(1728年)裁施州衛,設恩施縣,轄區未變,雍正十三年改土歸流,置施南府,轄恩施縣、宣恩縣、來鳳縣、咸豐縣、利川縣,乾隆元年(1736年),夔州建始縣劃歸施州,巴東縣、鶴峰州屬宜昌府;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廢府設道存縣,民國四年設荊南道,治所恩施縣,轄恩施、建始、宣恩、來鳳、咸豐、利川6縣,民國十五年改荊南道為施鶴道,鶴峰州改縣劃入施鶴道,民國十七年改設鄂西行政區,民國二十一年改為第十行政督察區,巴東縣劃入,州域始為8縣之治。

民國二十五年改為第七行政督察區,轄區未變。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49年11月6日恩施縣城解放,建立湖北省恩施行政區,置專員公署,仍轄原8縣,1955年5月12日改稱湖北省恩施專員公署。

文化大革命中,1967年1月30日造反派奪權,專署陷於癱瘓,3月2日經湖北省軍區黨委批准,由恩施軍分區成立抓革命促生產辦公室,5月13日改為抓革命促生產指揮部,1968年成立湖北省恩施地區革命委員會,1978年廢除革命委員會成立恩施地區行政公署。

1983年8月19日,國務院批准撤銷恩施地區行政公署,成立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2月1日正式成立,全州轄恩施市、巴東、建始、利川、來鳳、咸豐、宣恩、鶴峰7縣1市。

1986年11月14日,利川撤縣建市。

1993年,經國務院批准,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更名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從2005年開始,州慶日定為8月19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