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心」教育喚醒教師「成長力」

400餘名學生中有90%是外來務工子女,家庭經濟條件極差。在這樣一所農村薄弱校,如何讓這片貧瘠之地的農村娃享受到與城區學校一樣優質的教育?作為校長,在近6年的探索與實踐中,我逐漸發現了一個不是秘密的秘密:一切答案都指向教師。教師是學校的第一資源,是立校之本。校長要做到尊重、理解、服務和依靠教師,激發教師的內在潛能。簡言之,如果學校的管理能給教師提供一種“暖心、走心、入心”的能量,才會有好教育的發生。其前提,即在於喚醒教師的“使命感、歸屬感、價值感”。

為每位教師提供“駕駛員”位置,建立“使命感”。在學校的教育管理中,教師往往是被管理者和執行者,看到的往往只是具體的工作任務,時間久了難免會安於現狀不求發展。一次偶然的機會,聽到北京十一學校校長李希貴在講座中提到“動車組”原理,我不禁腦洞大開:如果說學校是一列動車,那麼何不試著讓每位教師都坐到“駕駛員”的位置上感受如何操控這列車?目標明確了,方向也就有了,動力自然就產生了。基於此,為了讓每位教師都能走到“駕駛員”的位置,學校創造了各種契機。

一是協同管理平臺。即打破傳統部門管理模式,成立以協作組為框架的管理機構,包括德育委員會、事務委員會、安全委員會、課程委員會等。如課程委員會由課程主任、教研組長、骨幹教師組成,負責學校的課程開設、課程設置、課程研發等。

二是實施“全員管理”模式。立足學校規模小、教師少的優勢,根據每個教師的性格特點、能力結構等,將每位教師合理、有序地分配到各管理平臺中,實現管理的“全員化”,從而激發每位教師的責任感與使命感。

三是定期舉辦“馨雅講堂”。學校鼓勵每位教師申報主題,由課程委員會審核,教師可以結合自己的生活、工作、學習展開論述,以故事或情景再現模式出現,力求在碰撞中引發大家更深入的思考。

四是每週例會變“一言堂”為“群言堂”。例會的主題和板塊由教師根據自己的觀察與思考設定,固定板塊為“每週教育故事分享”,其他板塊由教師自主確定、輪流主持,杜絕流程化、模式化,旨在讓教師學會發現身邊的風景,同時通過感受同伴的關注而提升幸福感。

如此,當每位教師都有機會體驗“駕駛員”的角色參與到學校的決策與管理中時,一方面精神和人格得到了自由舒展,教師在“使命感”的驅動下由原來的“要我做”變為“我要做”,工作動力迅速提升;另一方面教師由內而外散發出來的熱情,讓學生成了最大的受益者。

營造“家”文化,給予教師“歸屬感”。為了營造“家”氛圍,學校打出了三張“暖心”牌:

為教師提供“溫馨短假”。正常節假日之外,學校教師會享受到四種溫馨小短假:只要不影響正常工作,可申請每月一天的“疲勞假”;有孩子的教師專享每週一次晚到校一小時的“親子假”;家在外地的教師,週五下午可申請“探親假”;奮鬥在教學一線的老教師可延長半小時的“午休假”。

為教師實施“親情”關懷。年輕教師結婚、生子,老教師添子添孫,學校工會都會給予祝賀;每逢過生日,教師都會收到一份小禮物——帶有自己姓名的“藏頭詩”和學校全家福合影的賀卡;學校設立專項經費接送離家遠的教師上下班。

為教師創設“七彩生活”。包括校園“每日健身”、“節日狂歡”等。表面上看,教師各種各樣的“假期”多了,工作時間好像少了,但他們的心情更舒暢了,幹勁更足了。

搭建多彩舞臺,幫助教師找到“價值感”。由於學校規模小,學校一直提倡“每個人都很重要,每個人都不可缺少”的辦學理念。“每個人都是學校最大的財富”“每個努力的人都值得被尊重”也逐漸成為教師們最真實的感受。

作為學校的領航者,校長的首要任務在於發現每位教師獨特的優勢,為他們提供展示的平臺,成就他們的個性發展。所以,校長要注意給予教師充分的自主權,鼓勵教師建立自己的教育主張,支持教師參與教改實驗,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使教師的職業意識、角色認同、教育理念、價值取向等實現不斷升級。

辦一所讓教師“走心”的學校,必然會給孩子帶來“走心”的學習,從而帶來“走心”的魅力教育,讓貧瘠之地同樣生長出美麗豐饒的教育之花。

(作者系山東省淄博市張店區黃家小學校長)

《中國教師報》2018年07月04日第13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