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有哪些黑歷史?

雍保國


諸葛亮是我國曆史上的著名人物,其一生“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真實寫照也感動了無數後世文人墨客。不過人無完人,諸葛亮雖然被《三國演義》塑造的近乎完美,但實際上,真實的諸葛亮不是神,他依然無法掙脫時代的侷限性,也有很多缺點和黑歷史,下面我們就來盤點下。

1、主張殺劉封

劉封是劉備的義子,是劉備在無子的前提下收養的兒子。劉封一生為劉備征戰無數,但僅僅因為嫡子劉禪出生後,劉封可能會威脅到劉禪的地位,就被諸葛亮諫言殺死了,斬殺的理由是沒有及時救援關羽。

但實際上,上庸的主將是孟達,劉封不過是副軍將軍,在孟達明確反對的前提下,劉封是無法調動軍隊的,何況當時上庸一帶剛剛佔領,劉封很難抽出有限的兵力去救援兵敗的關羽,這的確是事實。而在孟達反叛後,劉封依然堅守城池與孟達交戰,不接受勸降,直至兵敗後自行返回成都。這一切都表明,劉封對於蜀漢對於劉備始終是忠心耿耿的,他的罪名遠遠達不到被處死這麼嚴重的程度。同時,對於原本人才就不多的蜀漢來說,劉封作為逐漸成長起來的年輕將領,是蜀漢未來的希望。

只可惜,“諸葛亮慮封剛猛,易世之後終難制御,勸先主因此除之。”劉封死後,劉備突然醒悟,痛哭流涕,但為時已晚。

2、縱容法正

法正是從劉璋陣營投靠到劉備陣營中的,能力強,但缺點是心胸狹隘,極具報復心,據《三國志》記載,法正在做了蜀郡太守後,“凡平日一餐之德,睚毗之怨,無不報復,擅殺毀傷己者數人

”。按說這種挾私報復行為,對於一向主張法紀嚴明的諸葛亮來說,是決不能容忍的,但諸葛亮在得到法正亂紀的行為後,居然說了句“昔主公困守荊州,北畏曹操,東憚孫權,賴孝直為之輔翼,遂翻然翱翔,不可複製。今奈何禁止孝直,使不得少行其意耶?”這句話的意思是在說,法正對蜀漢有功,不應該禁止他發洩的行為。

3、刻薄百姓

諸葛亮一生都致力於北伐,恢復中原,直至病死在前線,這的確反映諸葛亮是一位賢臣、能臣、忠臣,但另一方面,戰爭的最大受害者卻是蜀漢的百姓。原本是天府之國的四川地區,在諸葛亮主政期間,蜀漢連年征戰,導致“

國內受其荒殘,西土苦其役調”。就連《三國志》都評價說:“亮刑法峻急,刻剝百姓,自君子小人鹹懷怨嘆”。

當然,這個算不上是諸葛亮的黑歷史,畢竟諸葛亮是三國時期人物,他的思想境界超脫不了那個時代,在效忠主上的理念下,忠於皇帝、為劉姓江山打拼才是正確觀念,至於百姓是否疾苦,並不是當時的評價標準。

4、南征的失敗

《三國演義》中的七擒孟獲,讓諸葛亮“攻心為上攻城為下”的策略發揮的淋漓盡致,但歷史上真實的諸葛亮南征,主要目的是為了獲得南中地區錢糧兵員。史載:“亮收其俊傑建寧爨習、牛提孟琰、及獲為官屬。習官至領軍,琰輔漢將軍,獲御史中丞。出其金、銀、丹、漆、耕牛、戰馬給軍國之用”。

南征的成功,不僅讓蜀漢獲得了更多的糧草軍械,也獲得了無當飛軍等能征善戰的少數民族兵員,但結果卻是讓南中地區更加凋敝,激起了更多的反抗。就在諸葛亮南征結束後,“南吏復叛,殺害守將”,“越嶲郡自丞相亮討高定之後,叟夷數反”。所以,當蜀漢滅亡之際,劉禪打算逃亡南中的時候,譙周一語道破“

丞相亮南征,兵勢逼之,窮乃幸從。是後供出官賦,取以給兵,以為愁怨,此患國之人也”,這雖然是譙周為投降造勢,但也從側面反映出,南中這個地方的確對蜀漢沒有多大好感。

最後,還是那句話,以上所謂的黑歷史都是用今天的評價標準來說的,但放在古代,諸葛亮的行為卻是一位忠臣賢臣所應該做的,不能用今天的標準來苛求一位古人,畢竟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使命和任務。


秦皇漢武


諸葛亮的“黑史”,主要是他的負面記載或評價。諸葛亮既有超人的能力和品質,也有普通人的情感和不足,有缺點是正常的,但有時候對於他的負面評價也不少。

這種情況不是現在才出現的,自諸葛亮死後的歷代以來都有,人所共知的如陳壽在《三國志》裡說他在軍事方面存在不足,還有《華陽國志》評論他雖然個人能力突出,但“非中興之器”,晉人孫盛曾評論諸葛亮刑法峻急,但對於法正等人卻有失縱容,得出諸葛亮失於政刑的結論。

到了南北朝,崔浩曾寫了一篇《論諸葛武侯》,對諸葛亮提出全面批評,不僅認為他軍事才幹平平,而且不合時宜,看不清當時的大局,同時又嚴威切法,個人品德也無善可陳,怎能與管仲、蕭何相提並論?崔浩可能是全面“黑”諸葛亮的第一人。

對諸葛亮進行批評影響較大的是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他們的批評主要集中在諸葛亮北伐決策失當以及治蜀政策不足等方面,這或許與他們父子出身於西蜀、飽讀詩書又無法大展雄才有。

到了近代,諸葛亮仍然是熱議的對象,隨著討論和研究的進一步深化和細化,以及新觀念和方法的引入,對諸葛亮又有了新的認識,除了繼承前人對諸葛亮一生政治、軍事、外交、文化方面的才能和貢獻給予充分肯定外,近來又掀起了一種“重新認識”諸葛亮的潮流,甚至有人提出要把諸葛亮拉下所謂的神壇。

歸納一下這一類“黑”諸葛亮的觀點,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人生目標有誤。

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但他們二人生活在春秋戰國時代,那時周天子只是形式,諸侯割據,國家並未統一,管仲、樂毅的才能體現在幫助諸侯爭雄爭霸上。

諸葛亮生活的時代是東漢,國家是統一的,即使後來出現割據稱雄的局面,但統一是歷史發展的趨勢,諸葛亮助劉備割據,抗拒統一的潮流,所以他的政治方向從根本上就錯了。

2、隆中對策有天然缺陷。

諸葛亮為劉備提出規劃,核心是跨有荊、益二州,之後兩路出擊曹魏,還需要等待曹魏內部發生變化,這些條件規定得太多,對於劉備來說很難達到。

作為一份戰略規劃書,隆中對策可操作性才是最重要的,蜀漢最終失敗,與諸葛亮的這種規劃上的缺陷有關。

3、北伐不自量力。

以當時魏國和蜀國的實力進行對比,蜀國戰勝魏國是不可能的,諸葛亮無視這一現實,連年北伐,給蜀國帶來了極大的負擔,老百姓苦不堪言,蜀國國力因此更加衰弱。

4、北伐策略失誤。

魏延提出子午谷計劃,主張奇兵突襲,這是弱國戰勝強國的有效手段,諸葛亮不予採納,而把攻擊的重點放在祁山和隴右,導致大功未成。

5、用人存在失誤。

諸葛亮不注意新人的培養,平時又不會授權,事必躬親,不利於人才的成長,所以他死之後蜀漢人才凋落。

具體的用人方面,劉備提醒他馬謖不能重用,他力排眾議給予重用,結果釀成大禍,魏延、李嚴等都是劉備生前欣賞的人,結果諸葛亮都不予以重視,有打擊對手、排斥他人的嫌疑。

6、夷陵戰敗負有責任。

夷陵之戰雖然是劉備發起和指揮的,但諸葛亮身為丞相,沒有竭力阻止,沒有盡到責任,結果造成慘敗。

7、借孫吳之手殺關羽。

諸葛亮考慮到後主接班後關羽不好控制,所以一心除掉關羽,關羽兵敗,諸葛亮坐視不救,導致關羽被殺。關羽死後,諸葛亮又勸劉備殺劉封,意圖相同。

近年來對諸葛亮持非議、否定立場的觀點大體如上,有相當多的觀點其實並無新意,只是對歷代以來在讚頌、褒揚諸葛亮的同時存在的一小部分批評觀點的重新提出。

必須說,諸葛亮不可能十全十美,加之歷史的侷限性,要求他的一生完全符合現代人的標準和要求是無法做到的。

在政治選擇上,很難要求他在當時就看出來誰是歷史發展的動力、誰又是阻力,他生活的時代,國家名義上統一,實質上割據,與春秋戰國並無兩樣。某種程度上,他追隨劉備致力於興復漢室,也是渴望國家走向統一的一種實際行動。

隆中對策總體上是科學的,前人已有很多評論,如果不是荊州意外丟失,其實現的可能性也相當高。不能從結果倒推,歷史除了必然性之外,還充滿了各種偶然性。

關於北伐的決策和戰略,歷代以來有許多不同看法,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可以繼續爭鳴。但是,作為蜀漢的託孤大臣,諸葛亮繼承先帝遺志,不貪圖安逸享受,勵精圖治,竭盡全力進行北伐,無論成績如何,其精神和毅力都是應該稱讚的。

蜀漢的人才不如曹魏,根本在於其人口規模不在一個等量級,選才的範圍首先小很多。諸葛亮的一生,還是很重視人才培養的,發現了一批人才,這些人的能力在實踐中也得到了印證。諸葛亮也罷黜了一批人,其原因各不相同,已如前述,至於其中的是非曲直,後人還可以繼續評說,但是說他不是忠臣是權臣,通過用人實施權謀,打擊異已,培養自己的勢力,這沒有說服力。

諸葛亮的弟弟諸葛均隨他入蜀,名不見經傳,事蹟湮沒無聞,沒有活躍於政壇。諸葛亮的養子諸葛喬和其他官員子弟一樣到前線服役,獨子諸葛瞻在諸葛亮死後雖然任要職,但能為國盡忠,受到讚揚。

如果諸葛亮另有企圖,成為司馬懿那樣的人,以他的地位和影響力是不難做到的,要是那樣,諸葛均、諸葛喬、諸葛攀早就被培養成司馬師、司馬昭、司馬炎那樣的接班人了。

諸葛亮治蜀其實開始於劉備死後,劉備生前,諸葛亮未開府,重要事情包括人事安排取決於劉備,諸葛亮是參謀和助手。

劉備死後,諸葛亮開府治事,但很快就去北伐了,一駐漢中就是八年,中間再未回成都,成都方面主持的日常事務的,前期是張裔,後期是蔣琬,雖然他們都能貫徹諸葛亮的治政精神,但對諸葛亮來說,當時畢竟北伐是首要任務,其他都為此讓路,在那種情況下,人才發掘培養難免受到一定影響。

夷陵之戰和所謂借刀殺關羽之事,今日頭條上議論頗多,主流觀點以批駁為主,這裡就不再展開論述了。

仔細分析對諸葛亮的所謂“黑史”,有一部分可能看起來稍微有點兒道理,因為諸葛亮不可能不存在缺點和不足,但是在批評的方法上,有的人有意無意地混淆了宏觀和微觀,往往通過一件事就徹底否定一個人,不夠科學。

還有不少批評者,對史籍瞭解不夠準確全面,一會兒引用史料,一會兒說的是演義和傳說,這種批評就有失嚴肅了。


南門太守


又想黑我大漢諸葛丞相!諸葛亮再怎麼有缺點,他都是為國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第一人!再怎麼黑,他也是一位為知遇之恩,勇於逆天改命的鬥士!丞相千古!詆譭他的人千千萬萬,不變的是你永遠佩享文廟武廟,永遠受後人供奉、敬仰和愛戴!


臨風聽海1


諸葛亮談不上黑歷史,只不過神話的諸葛亮跟歷史記載的諸葛亮有較大的出入。所以才使某些人認為諸葛亮言過。

比如諸葛亮出山的第一計隆中對,有人認為這個可能是後期偽造的,因為隆中對是密室之約,只有劉備和諸葛亮兩個人知道,劉備已經死了,那麼當時諸葛亮說了什麼誰也不清楚。


三國演義裡面講的火燒博望坡,那個事情是劉備乾的不是諸葛亮乾的,諸葛亮舌戰群儒,實際上是被孫權利用的,因為孫權讓魯肅去找劉備的時候,就已經下定決心跟曹操對抗。

至於草船借箭,也不是諸葛亮對魯肅一起做的,那個是孫權跟曹操對峙的時候,孫權借的。借東風是完全神話的故事。至於七擒孟獲的話孟獲這個人在三國志裡面是沒有出現,資治通鑑裡面出現過。也沒有明確說這個人就是蠻族的首領,只是說有一個郡人叫做孟獲,而且這個人在這個郡裡面威望比較高。


還有其他的諸如此類的應該還比較多,不一一詳細論述。這個談不上是諸葛亮的黑歷史,只能說是三國演義與三國志出入比較多。因為演義和歷史本來就不同。


知常容


據《後漢書》,漢末益州、南中,人口568萬。《蜀記》,蜀滅時,男女人口94萬,兵10萬2,吏4萬,各計108萬2。

蜀地人口少了459萬8!平均5人剩1人!

這就是“仁主”劉備、“賢相”諸葛亮,共同譜寫的西蜀歷史,是白是黑?還要怎樣白,還要怎樣黑?


柿正紅


黑誰不行,但黑諸葛亮,以諸葛亮之才,遠勝我等數倍,其做事之細緻縝密程度遠非我等想象,不會給後人留下什麼汙點,更無其脈絡可尋.只能從其行跡中推敲一二。

李嚴之死。劉備永安宮託孤,以諸葛亮為丞相,總理蜀之政務,以李嚴為副,升中都護,總理內外軍事。但此後,蜀中之事大小皆鹹決於亮,李嚴卻被無情的踢開,史書中記載李嚴為延誤軍糧導致諸葛退兵之事,陷害諸葛亮,而諸葛亮返回後把李嚴之來往信函都給劉禪看,結果證明李嚴說謊,最終被罷官於民,從此不得翻身。

《三國志李嚴傳》記載:“九年春,亮軍祁山,平催督運事。秋夏之際,值天霖雨,運糧不繼,平遣參軍狐忠、督軍成藩喻指,呼亮來還;亮承以退軍。平聞軍退,乃更陽驚,說"軍糧饒足,何以便歸"!欲以解己不辦之責,顯亮不進之愆也。又表後主,說"軍偽退,欲以誘賊與戰"。亮具出其前後手筆書疏本末,平違錯章灼。平辭窮情竭,首謝罪負。”

此事粗看並無破綻,但細想之,李嚴之行為也太過愚蠢了,既然想陷害諸葛亮為何要留有書信等證據,叫別人傳達也好,明知諸葛亮在劉禪心中的地位,根本難以撼動,為何冒此危險,他應該知道得罪諸葛亮的後果,但他還是這麼做了,這不讓人可疑嗎?

以劉備之識人之才,讓其總督軍事,李嚴絕不是平庸之輩,雖與諸葛亮有差距,但也並不弱智,其種種違反常態之行為,只能說明一點,李嚴被人綁架了,他沒有辦法,只能以這種方式退出蜀國政治舞臺。也只有這樣,別人才不會懷疑諸葛亮。諸葛亮死後,李嚴聽諸葛亮死訊後,馬上病故,世上居然有如此湊巧之事。什麼病死的如此之快,還非得聽到諸葛亮死才死。此中情由,只有問李嚴和諸葛亮了。

《三國志李嚴傳》記載:“十二年,平聞亮卒,發病死。平常冀亮當自補復,策後人不能,故以激憤也。”

魏延之死。諸葛亮臨終之時召楊儀、姜維等商議退兵之事,明知楊儀與魏延不和,卻讓楊儀暫領軍事,明知魏延疑心甚重,卻不讓其參加臨終之託。導致魏延以為楊儀假傳遺命,又怕楊儀公報私仇。魏延憤怒之下,火燒棧道,逃往漢中,被馬岱追上所殺,還被夷除三族。

此種結果以諸葛亮之睿智,會想不到嗎,他的此種安排另有深意,是故意逼魏延造反,明知楊儀與其不和,必會不容其有任何解釋加以格殺。進而把殺大將的罪過留給楊儀,諸葛亮早知楊儀心術不正,把罪留給他正合適,魏延之事,楊儀必被其它大臣所排擠,脫離蜀之政治中心,正所謂一石二鳥。

自諸葛亮北伐開始,魏延就以分兵奇謀未被採用而耿耿於懷,諸葛亮深知自己死後,不管論資歷還是論功績都是魏延接管軍中大事,否則魏延必為所亂。而魏延掌權後必會實行之奇謀之計,此計太過冒險,有可會使蜀國之精銳盡喪於魏地,使蜀國墜入危險之境地。

諸葛亮的行為雖是為蜀國安危考慮,但其做法讓人後怕,這還是人們眼中的諸葛亮嗎?能殺人於無形之中。其佈局之精細,謀劃之深遠,為後人所不及,蜀國的一切都在其算計之中,諸葛亮果不愧為下棋高手,其謀略心計的確高人一籌,非我等能比。


三千年讀史看人生起落


諸葛亮的黑歷史不是其為人處事,而是他那種愚忠,對於劉備的愚忠,古代是封建社會,皇權至上,但為了不切實際的信仰而導致百姓不能安居樂業,西川百姓自劉備入川后,本來無大戰的地方,反而變成了每天不是在打仗就是在準備打仗,導致這情況的人值得嘉許嗎? 值得傳頌嗎?

而且內戰無英雄,曹孫劉都是漢人,只要百姓生活穩定不用戰火連天,皇帝姓什麼有區別嗎?孔明心知北伐要成功需要天下有變,那天下無變的時候不停北伐有意義嗎? 別扯什麼人家強大,你在發展別人也在發展,這是以戰養戰,說這些話的人自己內心相信嗎? 本來勢弱的還千里迢迢去討打,到底誰的傷害大?

不服的人請回答我一個問題,北伐失敗的話就是西川百姓為了供應軍需而受苦,北方生活開始穩定的百姓不停被這偏安勢力來騷擾,國家分裂延長,除此以外還能有什麼?孔明一個迂腐的信仰就把百姓與戰爭捆綁在一起,活生生的歷史罪人。北伐成功了除了天下打個稀巴爛,漢人口更劇烈下降,皇帝從姓曹改姓劉外,還能有什麼?

別拿外族入侵做比喻,無可比性。別拿劉秀作比喻,整個大環經完全相反,比毛線? 內戰如下棋,沒機會翻盤就棄子,有必要用百姓的生命和幸福去作為幾乎沒勝算的賭博中的籌碼嗎?這樣的人要稱頌? 三觀去了那裡?


過路閒人路過


眾所周知失街亭,沒聽劉備的話,認定魏延長了反骨,劉備器重魏而孔明害之,火燒南人,激龐統致死,徵東不諫未盡全智,祭星補壽,然最大的不是便是拒統,謀已之利。如此說好像對諸葛亮不敬,非也!偉人說:"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是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