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映錄專欄:隨話碌碡

张映录专栏:随话碌碡

隨話碌碡

碌碡(青海方言讀luchu)又稱碌軸,是一種用畜力或其它動力以碾壓的生產農具。是石制的圓柱體,中間大,兩端略小,圍繞著一箇中心旋轉。在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的農村普遍使用。用以軋穀物、加工糧食、碾平場地等等。

碌碡是比較笨重的石質農具,近代也有用混凝土澆灌而成的。在碌碡製作是要選好花崗岩、石灰岩或片麻岩等石材。這些石料質地細膩、結構緊密、堅硬耐磨,經石匠放樣後人工鑿除多餘部分,形成圓形的粗坯,然後進行精細磨琢加工。加工後的碌碡質料堅實、重量適中、花稜適宜,兩端的中心安鑽上三四公分深的石窩,並用長約五六寸的木頭楔進。

用碌碡進行農活,廣有碌碡是不行的,還必須要有配套的木製的農具才能配套使用。在北方農村碌碡隨用隨棄,農民收工的時候,只是把木質農具帶回家中即可。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後很少用木製的木框了,基本全部改用鐵製的了,因為在帶動碌碡的動力逐漸由畜力過渡到拖拉機等機器,相配套的木製農具的很容易折斷。

拉碌碡分為人、畜和拖拉機等。以前在場上用牲畜拉的較多,人拉的較少,以後隨著機械的普及,基本改成拖拉機等機器拉。還有一種,就是把碌碡把拴上一條繩子,繩子的另一端拴住一條木棍,一人抱住木棍的末端,其他人推著木棍轉,碌碡便繞著一個很大的半徑飛速旋轉,功率得以提高,可花費的人力也多。這種集體拉碌碡的方式很熱鬧,喜歡這活的人都是年輕好動的小夥子,他們說說笑笑,打打鬧鬧,碌碡卻飛快地旋轉,他們身上的汗水也不停地揮灑。

用畜力拉碌碡,要給牲畜戴上“嘴籠”(竹篾子或者鐵絲編制的半球形器物),矇住眼睛,以防牲畜吃糧食。也防牲畜偷懶,因為被矇住眼睛,牲畜就不知身後是否有人拿著鞭子催促著,只是一味地低頭向前走。牲畜拉碌碡倒是很輕鬆,可是走得慢騰騰的,功率低下。實在是大材小用。人們擔心和討厭的是牲畜的屎尿弄髒了糧食,因此很少動用畜力拉碌碡。

在青海農村,碌碡按用處分為兩種:即打麥場上用的叫碾場碌碡和打房泥用的的叫滾房碌碡。碾場碌碡一般長約1.5米,直徑20釐米左右,也可視用戶所需而定。它的花稜,其稜要大而滾圓,稜數要多,以八稜為好,滾時用力均勻,碾軋細密,不傷糧食,也有六稜五稜的。滾房碌碡長約70釐米,直徑15釐米左右(也有的大小不一),渾圓而不鑿刻花紋,越光滑越好,重量較輕,便於在住房上滾動,碾軋房泥,也便於搬動。有的地方,專門請石匠到家裡,就地取材,就地加工,現場提出主人的要求,按需鑿刻,主客滿意。

青海農村,碾場碌碡是家家必不可少的打碾用具。農人對碌碡情有獨鍾,有句“花兒”中唱道:“八稜子碌碡滿場轉,尕馬兒拉出個汗來,”說的就是打場的情形。

碾場是農民辛苦了一年後的最後一項農活。打碾場需要多人操作,有的人家人手不夠就請外人幫忙。碾場要經過攤場、碾場、翻場、起場、揚場五道工序。在攤場前,農婦們要清掃一遍場,把場上的灰塵和雜物掃乾淨,後把捆子抖亂,攤在場上,要攤的圓圓的。隨後拉來騾子(或馬),一匹牲口拉一個碌碡,叫一對,一般人家碾場,要駕兩對到三對牲口。在碾場領頭是關鍵,碾場轉的時候,領頭的每次要碾上一、二尺,漸漸地勻勻的碾過去。在碾場轉圈時必須按逆時針方向轉動,這是十分講究的,絕對不能順時針轉。一般轉著碾上兩邊,就開始翻第一遍場。翻場時,翻的人要把麥稈抖亂,翻透。場翻完了以後,婦女們還要掃一遍場邊,把場邊上的亂麥稈掃集中,叫攢場。然後再碾兩遍,就第二次翻場,再碾兩遍,基本上碾好了,開始用叉揚挑草。把草挑完,婦女們又掃場邊,男人們用五叉把碎草叉起來,堆放在場中,再把剩下的推在一起。這就是起場了。最後開始揚場,男的用木鍁揚,女的用掃帚掃除糧食堆上的其它雜物。揚場得揚兩遍,第一次取出帶有雜物糧食,第二次揚就乾淨多了。隨後就把糧食拉回家,曬乾歸倉。如今,農村碾場的已經很少了,都用脫粒機和收割機等機械所代替,碾場碌碡已很少見了。

另外,青海農村,碾場碌碡還有一個用途,就是在冬季碾地。在七八月地裡的農作物收完了,開始翻茬地。等到快要大地封凍,就忙著蘑地,以保墒氣。等到冬至交九以後,等到春節過後,開始打碾蘑好的地,以便在春播時減少土坷垃。

“碌碡響,房不淌”,說的就是青海人使用滾房碌碡的作用。青海農村過去的房子都是土木結構平房為主,房頂都是用土泥上覆蓋,然後將房上的房泥用碌碡來回壓實,在下雨時好流水,房子不漏。如今大多在房頂上鋪上塑料,用土一壓就好了,也不必要防漏水了。還有的用混凝土澆灌的密封屋頂。所以滾房碌碡也已退出歷史舞臺了。

在我們小時候,家鄉流傳著“臥碌碡”的習俗。“臥碌碡”就是“祭碌碡”。每年秋收打碾完畢,將村上的碌碡集中到一個向陽而寬闊的打麥場上,各家拿來香和表(用來祭祀的黃紙),抱來麥草,端來少許油攪團,由長者為首,跪於碌碡面前,將油攪團抹在碌碡上,邊點火燃燒麥草,邊祭祀燒香表,感謝老天爺和土地爺對百姓的惠顧,使之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感謝碌碡對人們秋收打碾的勞作和辛苦,禱告碌碡好生休息,養精蓄銳,以便來年再立新功,再乞求來年人壽年豐,六畜平安。

老人們還說,凡是石匠敲打過的石器都是白虎,當然也包括碌碡了。白虎是“神”,平時不許牲口和小孩在碌碡上拉糞撒尿,不許用碌碡壘石牆,尤其不許用碌碡攔牲口圈的門,認為這些是大不敬。有時人們不慎或不知到把白虎放在家裡的某個地方,天長日久,就會白虎做犯,給家裡帶來不平安。因此人們一般不會把石匠敲打過的石器帶回家,更忌諱把這種石器埋在家裡。

近年來,隨著現代機械的普及與住房建設材料的變化,使得碌碡這一沿用了上千年的農具逐漸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张映录专栏:随话碌碡
张映录专栏:随话碌碡

張映錄,男,漢,1966年1月生,民和縣李二堡鎮中心學校教師。青海省作家協會會員,海東市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民和縣作家協會秘書長,民和縣民族民間文藝家協會副秘書長。曾出版民俗專輯《民和漢族軼俗》、長篇小說《嬗變》(與冶廷林合著),作品散見於《青海日報》等報刊。

===============================

青海在線文化傳媒出品。原創作品,請勿轉載。《青海讀書》公眾號面向廣大網友徵稿,歡迎廣大作者投稿,散文、小小說、詩歌、書評、新書推薦均可。文責自負,自己校對。投稿時請發作者簡介和需要配圖的照片。郵箱:[email protected],讀書QQ群:371156841

文化顧問/王文瀘

執行主編/劉志強

法律顧問/王延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