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也活一口氣

文章也活一口氣

劉補明

其實,人就活一口氣,出上氣來是活人,出不上氣來就是死人了。我的本家二大爺臨終時,不吃不喝好幾天,執意要等到遠嫁四川的姑娘回來才肯瞑目。你別說還真等到了,他和女兒握了手,點了頭,對視了好久,才放心地離世。憑什麼有如此堅挺的迴光返照啊?說穿了,就是一口氣,沒有足夠的信心與期待維持不了這口氣。

鄰居家的張伯,好端端的身子骨,不料被醫院的一封診斷書擊垮了。不上三月,人就走了,灰心、洩氣,讓他堅持不住。

哮喘病之所以難治,問題就出現在這“氣”上。我不太知道這“氣”是不是元氣,這得問老中醫。但我知道,林黛玉所以離不開藥罐子,就是因為“氣血”不足。

《老人與海》中的聖提亞哥出海八十四天還一無所得,但他依然不肯罷休,也是為了爭這一口氣。這口氣的意義遠遠超過了捕撈到的那條馬林魚的實際價值。

《難經·八難》說:“氣者,人之根本也,根絕則莖葉枯矣”。

看來這“氣”既是物質層面的具體存在,還是精神領域的獨特佔有。

說到做人,“氣”也很要緊,正氣、骨氣、豪氣都是必不可少的。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是正氣;朱自清餓死不吃美國救濟糧,是骨氣;李白“斗酒十千恣歡謔”,是豪氣。

曹丕的《典論·論文》第一次將“氣”的概念引入文論:“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他所說的“氣”就是文氣,是文章所體現的作家精神氣質,其具體內容指作家天賦個性和才能,所以是獨特的,不可強求,也不能傳授。他以這樣的“文氣”為文章的特徵,用為寫作和批評的準則。

其實,文章也活一口氣。

文章不是僅靠華美的語言,考究的辭章,鋪排的材料,就能悅服讀者的。寫文章也就自然需要“養氣”。

首先得弘揚正氣。時髦點說,就是傳達正能量。不管你寫什麼類型的文章,只要流傳於世的文字,都不應認為只是個人行為的隨意發揮,還得考慮為他人需要發聲,為社會發展呼喊,為時代前行助威。至少不給社會添亂,不給他人添堵。“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古人用生命去堅守正氣,為我們樹立了榜樣。守住了正氣,也就守住了做人的根本。

人間有是非,天地有正氣。有了正氣,才能有旺盛的陽氣,擯棄邪氣。文章亦然,有了正氣,才能涵養住信念、志氣、情趣等。傳承傳統文化,奏響時代旋律,就是為了實現這一追求。

有一篇小學生作文,流傳於網絡,不知是真有其文,還是杜撰出來的。抄錄文章的開頭部分如下:

這段時間,每當回到我們村,回到家中,我聽大人們總在議論一個話題,某某又被評上貧困戶了,看到大人們羨慕的眼神,我想當貧困戶肯定是非常好、很光榮的一件事,所以,長大了,我的理想就是當一位貧困戶!

這段文字,單從遣詞造句、技巧使用等來看,並無什麼大問題。致命的是,文章傳達出來的價值取向是負面的,頹廢的,不能給讀者陽光健康的感染,自然不能認為是好文章。說穿了,文章的小作者,不只是寫作方面存在問題,更是認識甚或做人等方面出了偏差。

最重要的,文章得有靈氣,文章全活這口氣。

先看這篇高中生習作的開頭:

我有一個雙胞胎親弟弟,他十分貪玩,在學校學習,考試經常不及格。而我是大家公認的好學生。父母也因我為榮,以弟弟為恥。在上個月的數學考試中,我考了100分,媽媽給我買了我念念已久的玩具。而他只考了55分,得到媽媽的一頓臭罵,我甚是驕傲。

這個開頭,作者企圖通過抑損弟弟來抬高自我形象,結果卻事與願違,讀者或許會得出相反的結論。

除了是非美醜界限模糊,問題在於文章寫得笨拙沒有靈氣。

那麼,靈氣從何而來?

靈氣既來源於聰慧靈敏的天性,也來源於對事物的觀察、感受和理解的能力。靈氣就是智慧。靈氣作用於人的突出特點是:情智活躍,應對機敏,充滿活力,善於創新。

陸游所說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中的“妙手”就來源於一種靈氣。

語文本身就是一門充滿了靈性與智慧的學科。

作文的靈氣不僅表現為作者自身的敏感、激情、風趣、獨特、靈動,也表現為能夠觸發讀者的靈感,導引讀者快速作出反應,深入進行體驗,深刻進行解讀與鑑賞。

由此看來,作文者必須呈現出生機勃勃的精神狀態,激發出前所未有的潛能,找到適合自己使用的生動獨特的表達方式。才能寫好文章。簡單重複的演練,機械乏味的操作,清規戒律的束縛,都與培育靈氣無緣。

想到了一個關於繪畫的例子。

古代有三個弟子就學於先生的門下學習繪畫。先生給他們一個“駝隊”的命題,讓他們作畫。其中一個弟子費勁半天畫了三隻駱駝昂首前行讓先生看,先生的評價是三隻太少,夠不上“隊”,充其量只是一個小組;另一個弟子較前一位同學又多畫了兩隻,先生看了依舊搖頭,感覺不夠滿意。兩同學很是沮喪,先生啊,你站著說話不腰疼,你以為畫一隻駱駝容易嗎?且不說那昂起的頭顱不好窮形,單說那高高的駝峰,也實在難以盡相了。好在第三個弟子也來交卷了,先生對他的傑作大家讚賞,喝彩連連。

仔細看來,卻是這樣的畫面:背景是一座古老而厚重的大山,大山的東頭,鑽出一隻駱駝的頭,大山的西頭留下了一隻駱駝的尾。首尾相加,總共不過一隻完整的駱駝,卻很好地詮釋了“駝隊”的含義,讓人遐想聯翩。這種獨到的“留白”手法給畫面增添了許多魅力,靠的也是靈氣。

作文亦然。好的文章總會或設置懸念,或跌宕情節,或埋伏意圖,或留足空白,給人驚喜,催人醒悟,引人思考。把簡單的故事敘得搖曳多姿,把深刻的道理講得通曉暢快。

反之,缺乏靈性的寫作,或立意不高遠,或材料不鮮活,或思路不清晰,或手法不新穎,或語言不順暢,自然不能吸引讀者的注意力。

朱熹有一首《泛舟》詩:

昨夜江邊春水生,

艨艟鉅艦一毛輕;

向來枉費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我想,這“春水”大約就是靈感。譬如寫作,一旦靈感觸發,就會產生巨大的推移力, 文思才華,就會滔滔汩汩,噴湧而出,展示出勢不可擋的銳氣與魅力!

召喚靈氣,就是在召喚智慧與創造。

文章靠靈氣,養文先養氣。

遺憾的是,為了考試,我們眼下的作文教學,處處被打上技術化的烙印,訓練的是套路,關注的是程式,忽視了對學生寫作天性的尊重,也忽視了對學生寫作靈性的激發。大家不約而同地都在文章的皮相上下功夫,玩弄的就是一套“文字的遊戲”或“文字的化妝”。久而久之,學生寫作的悟性被流放,靈性被棄置,個性被抹煞。

不敢想象,丟了這些內核,寫作還會剩些什麼,文章還能寫出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