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曲的意象分析

詞曲的意象分析

宋詞以其奼紫嫣紅、千姿百態成為古代文學皇冠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其或者婉約空靈,或者豪放蒼涼。我們讀一首詞,往往會被其所描繪的意境所感染,這其中就有意象的重要作用。意象,是客觀物象經過創作主體獨特的情感活動而創造出來的一種藝術形象。這些意象組合起來,就構成了意境,如馬致遠《秋思》中“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連用六個意象,把它們組合在一起,就構成了悽清蒼涼的意境。唐宋詞中的意象研究一直是詞學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反過來而言,這些意象的適當運用,一來可以增加詞作的藝術感染力,二來可以有效地幫助敷衍全篇。不少意象都有豐富多樣的寓意,這種豐富多彩性為我們在詞中適當的位置表達恰當的感情起到十分必要的作用。

宋詞的意象相當豐富,如落紅、梧桐、簾幕、影、月、酒、水、楊、柳、桃、蝶、燕、春、秋、杏、絮、樓、風、花、江、溪、燭、雨、舟、夢等。這麼多的意象不可謂不豐富,而將這些意象適當地組合後,將產生更進一層的藝術感染力。如賀鑄《青玉案》結句“試問閒愁都幾許?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對“閒愁幾許”這個問題,作者連用三個意象來回答:“一川菸草”來表現愁的綿長和悽迷;“滿城風絮”來表現愁的多和亂;“梅子黃時雨”則用時間之久和雨的綿密來表現愁的長、多及纏綿不絕。作者連用三個悽美的意象表現愁緒,反覆推進,多角度描述。由此可知,若將這些意象模塊化,將對我們快速的創作一首好詞起到十分有效的幫助作用。意象多數都是中性的,也即可以用來表達喜也以用來表達憂,這也方便了我們的適用。後面我們以我常用的幾個意象為例略作描述。

以酒為意象的例子來說:

酒,宋詞中出現頻率最高的意象之一。詞者鍾愛之,或許是因為酒與人們的生活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吧。酒既可以用來表達灑脫豪邁的胸襟,也可以用來表達黯然銷魂的愁情別緒,兼有積極和消極兩個方面:久別重逢、金榜題名、花前月下,此等快意之時,焉能無酒?故人遠去、無顏江東、孤身他鄉,念此時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濁酒,簡單而言並非質量很好的酒,甚至可能是質量較差的酒。這種濁酒,便成了物質生活簡單的象徵,所用寓意也頗為廣泛。一則可以反映惡境之下的悲壯情懷,二則可以描繪雖為濁酒卻絲毫不減情致意趣的心境,三則還可以體現慨嘆美好不再的憂愁,等等。

悲壯者,如范仲淹《漁家傲》“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表現的是內心的沉鬱;張孝祥的“一尊濁酒戍樓東,酒闌揮淚向悲風” 則更多的是邊關將士的悲壯!

灑脫者,李叔同《送別》的“一壺濁酒盡餘環”則有異曲同工之妙;如楊慎《臨江仙》"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一字一字讀來,感受到的無不是樂觀灑脫的情懷;王之道《江城子》中“濁酒一杯從徑醉,家縱遠,夢中歸”也滿是身處異地他鄉的豁達態度。

清歡者,如姜夔《摸魚兒·向秋來》“但濁酒相呼,疏簾自卷,微月照清飲”,白石詞多寫閒雲野鶴的生活,用語清淡,意境悠遠,從此句即可略窺一斑;張輯《好溪山》有“呼濁酒,共清歡,五絃隨意彈”,以濁酒來表現生活的閒適、清淡、隨意與無拘無束;再如“濁酒三杯棋一局,對花前、時抱添丁坐”。

愁情者,如黃庭堅《點絳唇》“濁酒黃花,畫簷十日無秋燕”,表達感嘆年華流去的黯然之情;劉克莊《虞美人·九日》“若對黃花孤負酒,怕黃花也笑人岑寂”,將黃花和濁酒意象並用,擬人手法委婉道出心中底愁;李清照《聲聲慢》“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是千古名句;吳潛之《沁園春》“愁無奈,且三杯濁酒,一枕酣眠”,一語直接點破,愁的無可奈何,索性濁酒暢飲,飲完酣眠去也。

濁酒是仄聲,用在平聲處,我們多可以用芳尊或者芳樽來代指。芳尊也是詩詞中經常用到的重要意象之一,有時芳尊也指酒杯本身。如侯寘《水龍吟·老人壽詞》中有句“莫惜芳尊屢倒。擁群仙、醉遊蓬島”;李處全“藉草倒芳尊,襯香茵、落紅千片”;廖行之“競把芳尊為壽,細祝遐齡難老,福祿未渠央”;趙善括“無言獨坐南齋,好喚取芳尊相對開。待醒時重醉,疏簾透月,醉時還醒,畫角吹梅”。

當然,芳尊更多是用來代指酒。愁者,范成大有“誰伴芳尊,先問梅花借小春”,蔣捷有“醉中幾番重九,今度芳尊孤負”。還有“斷腸也、無聊情味,惟有殢芳尊”之愁,“對景且醉芳尊”(晏幾道)之相思情重,“幽吟無伴芳尊獨”、“漸照芳樽,酒中孤影”之孤單寂寞。瀟灑者,歐翁有“老去風情應不到,憑君剩把芳尊倒”之痛快詩句。秦觀詞多婉轉幽靜,也有“且對芳尊舒一嘯,不須更鼓高山調”之句。

鴻雁,自古都是入詩入詞的一個重要意象。鴻雁是候鳥的一種,每年秋季南遷,這些意境已經被運用到詞人的無數作品中。由於鴻雁的遷徙性,常常用來抒發思鄉懷人之情和羈旅之感。詩人騷客們通過歸雁來描述自己心底的種種情思,或婉轉低徊,或暮年悲氣,或念井思鄉,每一種情感都在觀雁的時候得到了一個情感的傾訴口。雁者,一者用以代指書信,或盼信來,或懼信來,思鄉懷人便在這一封簡單的書信中展露出來;二者雁過聲悲,羈旅他鄉,思歸不能,睹雁傷情,箇中滋味便一洩而下;三者則借之表秋。

抒發羈旅之感。如“歸雁下平橋,目斷魂銷”(陳亮《浪淘沙》),“滿懷幽恨,數點寒燈,幾聲歸雁”(張掄《燭影搖紅》),“翁知麼,有西樓過雁,暗為徘徊”(朱元夫《沁園春》);“目斷平蕪無際愁,數盡徵鴻點”(趙師俠《卜算子》),“懶向碧雲深處,問徵鴻消息”(陳亮《好事近》),“暗蛩啾唧,徵鴻嘹唳,憔悴都如許”(吳潛《青玉案》)。更多的時候,都不需多言,只需一個雁之意象,和其他意象一搭配,沉沉心事便呼之欲出。“更何處相逢,殘更聽雁,落日呼鷗”(李珏《木蘭花慢》),“芳草有情,夕陽無語,雁橫南浦,人倚西樓”(張耒《風流子》),“黯消凝。人老天涯,雁影沉沉”(李萊老《高陽臺》),“峭寒鬥減,看旅雁、爭起蒹葭”(杜龍沙《雨霖鈴》),“萬里江南吹簫恨,恨參差、白雁橫天杪”(蔣捷《賀新郎》)。

思鄉懷人。思鄉懷人的時候心事萬千,偏偏如許心緒無處可訴,本欲託於鴻雁欲寄,卻無奈 “誰知雁杳與鴻冥,自難寄丁寧”(程垓《木蘭花慢》),“貯離愁、難憑夢寄,縱遣書、何日有徵鴻”(袁去華《八聲甘州》),“過盡徵鴻知幾許,不寄蕭娘書一紙”(趙聞禮《魚遊春水》)。於是禁不住感嘆“塞雁來時空悵望,梅花開後無消息”(華嶽《滿江紅》),“紅箋不寄相思句,人在瀟湘雁回處”(向滈《青玉案》),又有“徵鴻排盡相思字,音信落誰家”(盧祖皋《烏夜啼》)的輕問。鴻雁傳書的典故也廣為人知。如此一來,鴻雁作為傳送書信的使者也在詞中頻頻出現。而實際在思鄉懷人之詞中,這種情愫也往往是通過鴻雁做傳書的信使來表示的。且看“霜前白雁初傳信,籬下黃花獨有情”(姚述堯《鷓鴣天》),“交情好在,雁書頻寄雲杪”(管鑑《念奴嬌》),“惟有平安信,隨雁到南州”(范成大《水調歌頭》),“試問寒沙新到雁,應有來書”(張舜民《賣花聲》)。

表達時令。雁通常秋季南遷,加之雁南歸也是秋天的特景之一,所以詞人也往往用見到雁南飛來表示秋季的到來。如“送過雕樑舊燕,聽到妝樓新雁”(張仲宇《如夢令·秋懷》),“新雁聲中,夕陽影裡,千崖秋氣”(袁去華《水龍吟》),“菊淨橙香霜晚,何處數聲來雁”(張鎡《謁金門·秋興》),“雁排空,漁唱晚,楚天幽”(魏庭月《水調歌頭》),“過盡徵鴻來盡燕,故園消息茫然”(趙長卿《臨江仙》),“新雁過、縹緲孤雲天北”(趙以夫《龍山會》),其中都是用雁來描寫秋的。

愁腸,可謂是古詩詞中詠愁最常見的詞彙之一了,入詞者比比皆是。作為刻畫愁思的重要意象,愁腸既富有詩意又富有形象性。在人體的所有器官中,唯有腸具有細長、曲折、盤旋等恰能描述憂傷之瑣碎、綿長、無法言明的特點,而且愁到深處還“一寸離腸千萬結”(韋莊),種種特點,都不難理解詞人如此中意愁腸這個意象的原因。

腸是千絲萬縷的,是千迴百轉的,是交錯難解的。“又怎生、說得愁腸,千絲萬縷”(袁去華《瑞鶴仙》),“涼夜愁腸千百轉,一雁西風,錦字何時遣”(辛棄疾《蝶戀花》),“縹渺佳人何處,鎮日愁腸萬縷”(葛長庚《謁金門》),“斂秋思、愁腸日結,擁翠袖、應費剪裁工”(樑棟《一萼紅》)。“愁腸恰似沉香篆,千回萬轉縈還斷”(歐陽修《一斛珠》),篆香之千轉百轉,恰如其分。愁腸還是零星幾許的,箇中滋味,卻也別有一番,愁腸有幾許,實則愁情有幾許,“西風路、幾許愁腸悽斷”(周端臣《六橋行》),“欲斷離腸餘幾許”(黃大臨《青玉案》),“一寸柔腸情幾許”(惠洪《青玉案》)。試問愁腸有多少,一寸兩寸,寸寸都關心底無限情,“一寸愁腸千萬縷,更聽切切寒蛩語”(吳潛《蝶戀花》),“風清魚笛晚。寸寸愁腸斷”(嚴仁《菩薩蠻》),“奈愁腸數疊,幽恨萬端,好夢還驚破”(周邦彥《浣溪沙慢》)。

情到深處,淚眼迷濛,愁腸是難免帶淚的,如“淚斷愁腸難斷,往事總成幽怨。幽怨幾時休?淚還流!”(朱敦儒《昭君怨》),“爭知道,愁腸淚眼,獨自個重陽”(沈蔚《滿庭芳》),“怨淚頻彈,愁腸屢斷,伊還知麼”(晁元禮《醉蓬萊》),“淚眼愁腸,朝朝暮暮,去便不知音耗”(杜安世《剔銀燈》),“醉邊人去自淒涼,淚眼愁腸”(韓玉《風入松》)。

賭物而愁生,愁生而腸斷。“別來春半,觸目愁腸斷”(李煜《清平樂》)寫睹春而愁生, “念遠愁腸,傷春病思,自怪平生殊未曾”(陸游《沁園春》);“千里斷鴻供遠目,十年芳草掛愁腸”(葉夢得《浣溪沙》),芳草惹愁腸;“折得垂楊寄與,絲絲都是愁腸”(李萊老《清平樂》),折柳以懷人,愁滿柳枝上;“殷勤滿酌離觴,陽關唱起愁腸”(趙師俠《清平樂》),陽關自古多離別,叫人如何不傷心?更有“不堪樓上,昭華吹斷,聲與愁腸盡”(曹勳《御街行》),“孤館靜,愁腸碎”(孔平仲《千秋歲》);懷舊最易愁生,“再三追往事,離魂亂、愁腸鎖”(柳永《鶴沖天》)。

酒怕是詩詞中最多被用以解愁的選擇。曹操曾曰“何以解憂,唯有杜康”,從此,酒和愁腸便結下了不解之緣。如“滿目飛花萬點,回首故人千里,把酒沃愁腸”(葛長庚《水調歌頭》),“衾鳳冷,枕鴛孤,愁腸待酒舒”(晏幾道《阮郎歸》)。借酒澆愁並非最高境界,如范仲淹的“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更深一層,把本來是想借酒來解愁卻反倒更增加相思之苦的那種矛盾感受傳神的刻畫了出來,傳為千古名句;而他的另外一句“愁腸已斷無由醉,酒未到,先成淚”寫出愁情已經使人悽切無比,雖然酒還未飲,卻已是垂淚無數,較之其“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愁情更深一層,堪成愁到最深處。

闌干,其義不唯一,一個意思即橫斜貌,特別是常指星斗闌干,如詩句中“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闌干南鬥斜”(劉方平);闌干還指縱橫交錯貌,如岑參著名的詩句“瀚海闌干百丈冰,愁雲慘澹萬里凝。”我們這裡主要指其與欄杆通用的意義。

闌干,與欄杆通用時,可以表達的主題很多,或許因為闌干可以描寫其華麗,也可以描寫其破舊;可以作為寫景的一個視角,也可以作為感情的寄託;可以表現靜美,也可以表現愁思。約略可以有幾個常用以表現的主題,如閨怨、憶舊、思鄉、傷別、懷古、抒憤等等,都可以看出闌干也還是主要用來表達一些比較沉潛的感情。

如閨怨者,“美人浴罷黃昏暮,愁無緒。闌干倚遍憑誰訴”(姚述堯《歸國謠》), “愁損翠黛雙蛾,日日畫闌獨憑”(史達祖《雙雙燕》),這些哀怨,層層點點,倚欄而生,無語無終,黯人心魂;如憶舊者,“誰憑闌干處,笛聲長。追往事,遍淒涼”(朱雍《亭前柳》),“十年心事,幾曲闌干,想蕭娘聲價”(張炎《渡江雲》),倚欄時候,最易讓人回憶種種、思緒萬千;如相思者,“腸斷桂冷蟾孤,佳期如夢,又把闌干拍”(范成大《念奴嬌》),“腸已斷,淚難收。相思重上小紅樓。情知已被山遮斷,頻倚闌干不自由”(辛棄疾《鷓鴣天》),相思時分睹闌干,更是一番情愁;如思鄉思歸者,“闌干成獨倚,海闊天無際。雲淡隔壺山,鴻飛杳靄間”(李洪《菩薩蠻》),“獨倚闌干,笑拈花片,細寫思歸字”(葛長庚《酹江月》)字字句句,都是若些惆悵;如抒憤者,“物換星移知幾度,夢想珠歌翠舞。為徙倚、闌干凝佇”(辛棄疾《賀新郎》),“耿耿有懷天可訊,悠悠此恨誰能說。倚闌干、老淚落關山,平蕪隔”(吳潛《滿江紅》);如懷古者,“水涵空、闌干高處,送亂鴉、斜日落漁汀”(吳文英《八聲甘州》);如傷別者,“去意徊徨,別語愁難聽。樓上闌干橫斗柄,露寒人遠難相應”(周邦彥《蝶戀花》)。

要提及的是“十二闌干”這個意象,即指曲曲折折的闌干或欄杆,十二是言其曲折之多,並非確切的數字。清陳廷焯《蝶戀花》:“鎮日雙蛾愁不展,隔斷中庭,羞與郎相見。十二闌干閒倚遍,鳳釵壓鬢寒猶顫”。那種想見而不能見,走走停停的感覺就在倚遍十二闌干上體現出來。再如“層樓十二闌干,繡簾半卷,相思處處”(陳允平《瑞龍吟》),“翠袖兩行珠淚,畫樓十二闌干”(朱埴《畫堂春》),“十二闌干堪倚處,聊一顧,亂山衰草還家路”(歐陽修《漁家傲》),“但無言,倚遍闌干十二,對芳天晚”(張紹文《水龍吟》),“衣寬帶寬,千山萬山,斷腸十二闌干,更斜陽暮寒”(孫惟信《醉思凡》),“十二闌干空見月,誰教涼影伴人孤”(仇遠《夢江南》),“翠樓十二闌干曲,雨痕新染蒲桃綠”(盧祖皋《菩薩蠻》),“春已半,觸目此情無限。十二闌干閒倚遍。愁來天不管”(朱淑真《謁金門》)。那種思念哀愁的九曲迴腸,恰似這曲曲折折的闌干,讓人無盡感傷。又十二闌干是靜物,仿若一幅充滿淺淺愁緒的畫面,再有一兩清音響起,且如“十二闌干佇立,鳳簫怨徹清商”(周密《木蘭花慢》),“捲簾紅袖莫相招,十二闌干今夜月,誰伴吹簫”(賀鑄《浪淘沙》),這份哀怨便更深一層。

再如花草也可喜可悲,表達喜情時可以用花繁草密、花濃草深,表達悲情時可以花疏草稀、殘花敗草;再如棹或舟既可以表達閒適的心情,也可以表達對歸隱的嚮往;再如煙雨既可以表達閒適之情也可以表達憂愁之情。再如渡口、煙浦、鞦韆、寒雲、笛箏、籬笆、詩書、燈燭等等都是經常入詞的意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