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何勤儉節約,銳意改革!還是逃不過喪失國都的命運?

中國歷史上有很多皇帝,被人攻入國都落荒而逃。大部分是本人的原因,或者荒淫無道不理朝政,或者愚蠢之極德不配位。但這一位皇帝在任時卻勤儉節約,改革國內政體,最終卻喪失了國故,鬱鬱而終。他就是清朝第七位皇帝,咸豐帝。

為何勤儉節約,銳意改革!還是逃不過喪失國都的命運?

剛剛繼位,他就銳意改革,他十分痛恨貪汙官員,認為清政府如今兵戈四起的局面就是這些在其位卻不謀其政的官員導致的,他上位之初罷免了道光朝的首輔大臣,重新安排改革派肅順作為首輔,整肅朝綱,打擊官場腐敗,狠狠處理的科場腐敗案,將涉案的一品大員處死,可以說當時的清廷,一改往日的頹腐之氣。

為何勤儉節約,銳意改革!還是逃不過喪失國都的命運?

可是生活彷彿給他開了一個玩笑,剛剛登基的咸豐帝,就收到廣西報急的奏摺,原來廣西有一個姓洪的泥腿子,竟然搞了個邪教揭竿而起,將長江上游的數省都攪合的翻天覆地。

為何勤儉節約,銳意改革!還是逃不過喪失國都的命運?

遇到這樣的倒黴事還能怎麼辦呢?只能是派兵圍剿,而當時清廷最主要的野戰部隊就是綠營兵。在康熙乾隆年間,他們都是對外作戰,開疆擴土的主力軍。然而百年時間過去了,當年的戰力卓著的綠營兵,也跟這個王朝一起老去了,他們每日吃空餉抽大煙,早已經穿不上甲扛不起槍。裝備方面,綠營兵的弓箭,鳥槍對上太平軍從海外採購的先進火器根本不是對手。

為何勤儉節約,銳意改革!還是逃不過喪失國都的命運?

雖然咸豐帝使盡渾身解數,甚至下命令,所有戰區丁憂在家的大臣,都一起辦團練保家鄉,可半壁江山還是丟了,南京也還是丟了。

為何勤儉節約,銳意改革!還是逃不過喪失國都的命運?

再來看看外交方面,打開中國國門的英國嚐到了甜頭,他們將大量的鴉片販賣進中國,又將中國生產的瓷器,絲綢運回他國販賣,這引起了其他國家的紅眼,於是英國,美國,法國,俄國都看上了中國這塊大肥肉。他們帶著戰艦在大沽口登錄,輕而易舉的佔領了那裡,軍隊無力抵抗的前提下,咸豐只能下令停戰議和。

為何勤儉節約,銳意改革!還是逃不過喪失國都的命運?

為了前線打仗軍餉不夠,咸豐的生活很是節儉,就連上書房的門壞掉了,也選擇修一修繼續用,他身上的衣服破了個洞,小太監想扔都被他阻止,要求小太監補補再穿。

終於在英法第二次在天津登陸時,被清政府的軍隊擊退了,咸豐皇帝欣喜若狂,他彷彿看到了希望,看到了能夠像他爺爺一樣挺直腰桿的希望。

為何勤儉節約,銳意改革!還是逃不過喪失國都的命運?

於是他下令廢除之前簽署的不平等條約狠狠地出了一口惡氣。但國力的差距並不會因為他是皇帝而改變,英法聯軍集中精銳,捲土重來一下子擊潰了天津的防守,部隊馬上向北京開進,剛剛還欣喜若狂的皇帝彷彿跌入冰窖。他倉惶逃走,從此一蹶不振,沒出一年就龍馭歸天了,享年只有31歲。因此咸豐的一生也是為了改革而不斷努力著。可惜因為慈禧而功虧一簣,也是一種悲哀吧。

為何勤儉節約,銳意改革!還是逃不過喪失國都的命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