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鐵報導(二):15號線,槓桿玩家的新局

15號線,北起顧村南至紫竹,被譽為西部走廊。

相較14號線最大的不同,15號是一條縱向線路。2020年通車的另外一條18號線,也是如此。

這意味著,上海的發展格局,已由橫向模式切換至縱向模式。環線時代,橫向發展延展短、成本小,短期內可開發出成片的商務區。

然而,地鐵是一種資源要素的配置。當環線用地緊張,攤大餅幾無可能時,資源重配就提上日程,縱向開發成為必然。

同理,19號、21號、23號等列入2025年的地鐵線路,都是縱向模式。兩條市域鐵路,嘉閔線也走南北向。

地鐵報道(二):15號線,槓桿玩家的新局

縱向模式,對環線外而言,首先是大餅攤到遠端。15號線終點,紫竹便是。

紫竹地處吳涇,作為最早一批衛星城,吳涇在閔行撤縣建區後,就湮沒在大眾視野中。儘管交大、華師大入駐,但礙眼的煙囪、電廠、化工廠,令這片工業帶扣上了“閔大荒”的帽子。

工業轉型高新,這是時代的必然。15號線末端,已經被納入2040主城區。老工廠預期2020年完成搬遷,取而代之的,是紫竹、張江閔行園、劍川路商務區。

我們反覆講過,房價=產業+地鐵+親水平臺。

紫竹產業聚集,15號與23號(規劃中)交匯於此,還有浦江第一彎的自然風景。這裡的樓市,熱銷幾乎板上釘釘。

另一端,寶山南大板塊。根據目前規劃,以後這裡將走大寧睡城的路線。住南大的人,上班通過地鐵換乘到市中心。沒有產業支撐,居住社區的定位特別明顯。

15號線還有個迷人之處,它的所到之處,等於給該區域來了一場精裝修。

上海早過了大開大合的時代,土地資源緊張,環線內基本開發成熟。如此背景下,政府開始走精裝修路線。

今年起,市中心不斷修建空中連廊。類比地鐵,15號線就是串聯各條線的“天橋”。11個換乘站,搭建起市民出行的十字街口。

仔細看換乘的區域,從西部往西南部開始,通向各個產業園、商務區。

西站換真如副中心,天山路換古北,桂林路換七寶商務,南站就地徐匯中城,景洪路換機場線。如果南外環出站,往西走兩步是莘莊副中心,往東是徐匯濱江。

有沒有發現,15號線的換乘集中在西南。這很好理解,80年代上海再造,西南是第一區塊,徐家彙、南站、漕河涇、南方商城、莘莊,2010年前就已成型。

多少年後,西南有了疲態。15號線來得剛剛好,因為再不精裝修,這裡或是下一條沒落的商業街。

至於樓市,每一個換乘站,都是槓桿窪地。房齡長的地方,配套也成熟,住在裡面的人貸款也快還清了。如果有新盤上市,這還用猜嗎?

上期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