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棲科技評論NO.6|「未來思維」是企業持續發展的基本條件

追蹤前沿科技 聚焦熱門話題

《雲棲科技評論》每週五不見不散!

云栖科技评论NO.6|“未来思维”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

文 | 阿里雲研究中心 崔昊

先有產品還是先有新聞稿?

在絕大多數人看來,這是一個有著再明顯不過的標準答案的問題:當然是先有產品!作為產品的官方詮釋、宣傳材料,在通常情況下新聞稿必然是在產品開發完成、交付上市之後才能開始撰寫,但在“逆向工作法(Working Backwards)”的支持者們看來,先有產品再有新聞稿的順序,“可以改一改”。

亞馬遜CTO Werner Vogels就是“逆向工作法”的支持者之一,他與很多支持“先有新聞稿再有產品”的人認為新的工作順序應當是:首先有新聞稿,以簡單扼要的方式描述將要開發的產品的功能、特點、優勢和作用,以及“為什麼它會存在和應當被開發”,找到產品明確的重點和“開發終點”,以此確定將為什麼樣的未來,交付什麼樣的產品。

換句話說:它該是什麼樣子,世界需要它是什麼樣子,未來會是什麼樣子,才應該做什麼樣子。

“逆向工作法”的實質就是一種“終局思維”,或者說是“未來思維”:在這種思維方式下,產品的設計者跳脫當前現實需求和短期思維的桎梏,從產品的“終局”——它未來應有的功能和形態——出發,設計出更加滿足用戶需求的產品。

事實上,不止是產品,在整個產業發展上,“未來思維”都是一個至關重要,甚至決定成敗的能力:從整個產業的未來趨勢、發展方向,乃至(階段性的)“產業終局”入手,推倒出當下現實中應當開展的工作、應付的努力,依靠“未來思維”突破各種所謂的“客觀因素的限制”,做出具有想象力的、正確的,而不是“當下合適”或是“看著還不錯”的決定,最終設計出符合未來和終局的業務策略和商業決策。

本期的《雲棲科技評論》就是一場“未來思維”的盛宴: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開始了一項價值15億美元的芯片研究計劃,六項子計劃皆為具有前瞻性的“未來芯片”;戴姆勒公司分拆整合三大獨立公司,其中一家公司針對的是遠期市場巨大的移動出行市場,而多家汽車業巨頭都開始在這一領域展開佈局;MIT將半導體和膠質物材料結合,創造出微小的自動力機器人,“半導體與新材料”的結合同樣是“未來思維”下的產物;

谷歌則開源了面向量子計算的Cirq軟件工具包,在量子計算看起來還是10年維度的遠期目標的情況下,完美詮釋了“雲服務+開源(項目)社區”的“未來(產業格局)思維”——這一“終局”,在谷歌2015年開源TensorFlow後已見端倪。

做滿足現實需求的產品,在完成的一刻,即已落後於需求;以“未來思維”鎖定“產業終局”,才不會因為當前的客觀限制——比如技術的侷限性或是人力的匱乏——喪失判斷力和想象力,改變最初的設想,損害長遠的企業和客戶價值,反而能夠因此推動企業持續取得成功,直至奪取市場領袖地位——以過去推導未來,得到的只能是過去;以未來推導現在,洞見的才是產業的終局。

就中國千萬家身處傳統產業的企業來說,企業業務的未來、產業形態的終局尚待摸索,但“數字化增長的未來終局已定”:企業應當以雲計算為基礎、大數據為介質、人工智能為手段、物聯網為連接方式,成為“數字化企業”——這是數字化時代企業發展的未來和終局。

云栖科技评论NO.6|“未来思维”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

DT時代 共創新知

長按下方二維碼關注阿里研究院

在這裡讀懂未來

阿里研究院微信公眾號:aliresearch

歡迎投稿:[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