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丨日本,美國「貿易戰」下一個目標?

繼美國與歐洲、歐洲和日本簽訂新的關稅協定後,美國和日本也開始了新的貿易談判。不過,因分歧過大,雙方在8月舉行的新一輪磋商中並未達成實質性成果。《華爾街日報》9月6日報道稱,美國可能在貿易問題上對日本採取強硬態度,美日貿易戰苗頭初現。

日本會否成為特朗普政府“貿易戰”的下一個目標、哪些領域是雙方談判博弈的焦點、外媒怎麼看?本版就上述問題進行了分析和梳理。

观察丨日本,美国“贸易战”下一个目标?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 張娜

“一旦我告訴他們需要支付多少錢,好關係就會結束。”《華爾街時報》專欄作家詹姆斯·弗里曼9月6日電話採訪美國總統特朗普,在談到美日貿易時,特朗普暗示,目前的美日良好關係將在“貿易戰”目標轉向日本後結束。日本或成為美國“貿易戰”下一個目標。

分歧難以彌合首輪談判尷尬收場

“如何解決貿易不平衡及貿易不公平問題”是特朗普就任美國總統以來一直遵循的對外經濟政策。在“美國優先”政策主導下,特朗普高舉貿易保護大棒,到處揮舞,不惜向日本挑起貿易爭端。

先是宣佈退出由美日共同推動且已簽署的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隨後,以國家安全為由對包括日本在內的多個國家對美出口的鋼鋁產品加徵關稅,並以相同理由正考慮對包括日本在內的汽車產品加徵25%的關稅。

對日本而言,其產品出口對美國市場依存度高,約佔日本出口總額的19%,維持和穩定對美經貿關係是日本對外政策的優先項。

早在今年4月18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與特朗普就已達成了為“自由、公平和對等”的貿易協定而開展談判的共識。尤其是在歐日之間達成自由貿易協定之後,美日的自由貿易談判進程明顯加快。今年8月9日-10日,美日兩國針對矛盾加劇的貿易議題舉行了新一輪部長級貿易磋商,但未達成實質性成果,尷尬收場。

造成這一結果的主要原因有兩點:一是在貿易規則方面,美國態度強硬,要求籤訂雙邊貿易協定,制定單獨的關稅標準和貨物進口範圍,以期以此打開日本市場,削減貿易逆差;但日本更重視TPP等多邊貿易框架,希望美國可以重返TPP。二是在市場開放方面,美國一直要求日本擴大汽車進口和開放牛肉市場,並以將提高汽車關稅為砝碼,逼迫日本讓步;日本認為美國單獨提高汽車關稅違反WTO準則,而開放牛肉市場也會威脅日本本土產業,不可能讓步。與此同時,日本希望美國豁免汽車關稅也未能得到滿意答覆。

新一輪貿易磋商因雙方分歧較大,無果而終。雙方僅達成制定共同策略促進貿易發展的共識,並同意於9月再次舉行會談。

特朗普再施強壓貿易戰矛頭或將指向日本

為了削減對日貿易逆差,特朗普近日再施強壓。“一旦我告訴他們需要支付多少錢,好關係就會結束。”特朗普近日在接受《華爾街日報》專欄作家詹姆斯·弗里曼的電話採訪中這樣描述美日關係,並表現出要求修正目前貿易不均衡現狀的態度。

美國商務部9月5日公佈的數據現實,美國7月與日本的貿易逆差比前一個月擴大了2.9%,達到54.6億美元。而日本也是僅次於中國和墨西哥的美國第三大貿易逆差國,2017年美國對日本的貿易逆差達到了689億美元。

目前,美國對日出口僅佔美國出口總額的4.3%(2017年)。日本作為發達國家市場,對美國的高附加值產品進口潛力更為明顯,其中,汽車及防衛產品、農產品、能源產品等已成為美國擴大對日出口的標的對象。

美國企業研究所亞洲經濟學家德瑞克·希賽斯表示,“如果把墨西哥、加拿大和歐盟排除在外,日本就成為美國汽車調查的明顯目標。”他認為,特朗普最可能對日本的汽車下手。

在特朗普暗示可能與日本展開貿易對抗後,外匯市場隨即出現日元對美元升值。9月7日,亞市盤中,美元/日元承壓於110.50水平附近。本週一(9月10日),亞市盤中,美元/日元即期匯率最高為111.09。

目前,日本一方面擔憂貿易摩擦加劇給企業造成直接損失、影響競爭力;另一方面,還擔心因貿易摩擦導致日元大幅升值進而帶來產業大量外移、產業空心化再次出現。為削減逆差,日本正在考慮增加購入美國的防衛裝備品及液化天然氣。

日本副首相兼財務大臣麻生太郎9月7日表示,為糾正日美間的貿易收支不平衡,需要兩國“相互努力”。

據悉,特朗普和安倍晉三可能會在9月底的聯合國大會期間會面。在此之前,美國和日本官員將繼續舉行會談。報道稱,安倍晉三正在協調日程,如果在9月自民黨總裁選舉中當選,將借在紐約出席聯合國大會之機,力爭最快於9月25日與特朗普舉行首腦會談。

日本《讀賣新聞》日前發表社論呼籲,美日貿易協商應規避對立,同為經濟大國的美國和日本若陷入嚴重的對立,勢必對全球景氣和市場造成不良的影響,因此,雙方應通過建設性的真摯對話,以規避貿易摩擦升級。

汽車、農產品:美日貿易談判博弈的焦點

观察丨日本,美国“贸易战”下一个目标?

日本是美國的長期貿易順差國,2017年佔美對外貿易赤字的8.5%,曾經被美國總統特朗普在公開場合批評“不互惠”。據美國商務部7月6日公佈的數據,2018年1月至5月,美國與日本的貨品貿易逆差(未經季節性因素調整)達293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3.3%。因此,特朗普自上臺以來,一直有意與日本進行雙邊自由貿易協定。其中,汽車關稅、農產品市場開放是美日貿易談判博弈的焦點。

對美國而言,日本若放開農產品市場,將會緩解美國目前農業出口的窘境。對日本來說,避免美國加徵25%的汽車關稅才是重中之重。

以高關稅逼迫日本開放農產品市場

日本擔憂美國以高關稅逼迫其進一步開放農產品市場。

由於近段時間,美國與多國處於貿易摩擦之中,美國農產品成為了被制裁的靶心。此前,美國農業部公佈價值120億美元的短期援助計劃,以幫助受到貿易關稅影響的農民。但該計劃遭到許多國會議員、農業協會代表和農場主們的反對,他們紛紛表示“要市場不要補貼”,敦促特朗普政府儘快結束與其他經濟體的貿易爭端。在此種情況下,美國亟須尋找替代出口地,農產品進口大國日本成了主要目標。

數據顯示,日本目前針對進口牛肉的關稅是38.5%—50%,這對於美國的牛肉出口顯然是不利的。不過日方表示,美國若有意重返TPP(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將同意大幅度削減牛肉關稅,將瘦牛肉的進口關稅從38.5%削減至9%。此外,日本還同意廢除特定內臟產品的進口關稅。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美國農產品出口的阻礙。從此前日本和歐盟達成的自由貿易協定看,日本已經免除了82%的農產品和水產品的進口關稅。但美國更希望看到日本全面開放農產品市場。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對開放農產品市場是有顧慮的。由於日本農民仍是自民黨的重要支持群體,如果安倍政府在農產品市場開放問題上讓步過多,會威脅到自民黨長期執政,安倍對此十分謹慎。

有分析認為,大米、乳製品、牛肉、豬肉等過度開放將損害國內的政治支持基礎。特別是明年夏季日本有參議院選舉,處於政治敏感時期的日本在農產品市場開放方面恐難如美國所願。與此同時,在日本與歐盟達成的自由貿易協定中,決定對82%的農產品免除關稅,已經作出極大的讓步,如果美國提出更高的要價,安倍政府是很難讓步的。

然而,美國牛肉出口商強烈要求美國政府與日本就減少牛肉進口關稅進行談判。特朗普政府希望這方面獲得進展的願望也十分迫切。從TPP談判結果來看,日本保留關稅的產品過多,打開日本農產品市場效果有限,特朗普對此並不滿意。

規避美國加徵汽車關稅難上加難

汽車關稅問題也是美日貿易談判的核心問題。

汽車產業已成為支持日本經濟增長的最大貢獻者,也是日本最大的單一貿易產品。數據顯示,2017年日本對美出口汽車達到170萬輛,汽車和相關零部件出口額為560億美元,佔日本對美出口總額的40%。目前,美國是日本汽車的主要市場,日方每年在美國生產近380萬輛汽車。

日本智庫大和研究所(DAIWA)的一份研究顯示,如果對從日本進口的汽車和汽車零部件徵收20%的關稅,這將意味著日本的生產商要付出額外的9500億日元(85億美元)的成本。若美國徵收25%的汽車關稅,成本就更高了。

因此,如何規避來自美國對進口汽車加徵25%關稅的威脅成為日本對美貿易談判的關鍵。

然而,對美國而言,汽車貿易不平衡問題是美國貿易赤字的一大元兇。數據顯示,2017年美國從國外進口汽車數量(含NAFTA成員國加拿大和墨西哥)達827萬輛,接近國內銷售的一半。實際上,2017年日本對美國出口汽車173萬輛(還有大量日系汽車從第三國出口美國)。而美國對日出口汽車不到2萬輛,同年對總體市場小於日本的德國出口達17萬輛。因此,特朗普政府對美日貿易不平衡中汽車貿易的作用表示憂心。

分析人士認為,特朗普政府威脅對自日本進口的汽車加徵25%關稅的目的,與其說是要求日本開放汽車市場,不如說旨在逼迫日本車企擴大在美生產。

美日之間有關汽車的貿易摩擦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70年代後期。在上個世紀80年代前期達到高潮。儘管日本通過自主出口限制及汽車廠家在美國大量建廠實現本地生產,美日摩擦有所減弱,但是汽車貿易仍是美日貿易不平衡的主因。

然而,相對於美國對進口汽車徵收關稅(轎車2.5%、皮卡/SUV/輕型卡車等25%),日本從1978年開始已廢除汽車關稅。因此,美國方面一直在以日本存在標準/車檢等非關稅壁壘為由要求日本開放汽車市場。

據分析,從日本的角度看,確實存在對汽車環保標準高、消費者也喜歡節能環保車以及空間優先適用於小型車等對外國車企具有挑戰性的汽車市場環境。但是,在同樣環境下,對日出口的EU汽車(特別是德國汽車)對日出口不斷擴大,2017年達到27萬輛(同年美國出口日本為1.8萬輛)。與其說是日本非關稅壁壘阻礙了美國汽車出口日本市場,不如說是美國汽車產品不能滿足日本消費者的需求。

美國政府及汽車產業界似乎已經注意到上述市場因素。目前,對日本非關稅壁壘的抱怨有所減少,對日本車企加大在本地生產力度以減少出口的呼聲有所增加。

專家談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日本研究所執行所長樊小菊:

日本在面對美國壓力的時候實際上是沒有多少辦法的。其原因在於日本並不掌握對美談判可使用的“槓桿”,更重要的是日本的安全保障還掌控在美國手中,這使得日本很難拒絕美國的要求,更不用說對美“自主”或是合縱連橫反過來制約美國。

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員徐梅:

回顧歷史,美日貿易摩擦對美國最為長期的影響是,被保護的產業更加缺乏競爭力。如美國經濟學家加里·貝克爾所指出的,“依賴保護的產業在碰到經濟不景氣的時候,相對沒有辦法很快調整適應”,容易陷入惡性循環。在美日貿易摩擦的演進過程中,美國非但未能阻止日本經濟的進一步強大,反而讓本國的產業競爭力趨於下降,經濟地位下滑。

上海對外經貿大學日本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陳子雷:

儘管日美兩國的經貿往來一直很密切,但是雙邊貿易摩擦也從不間斷。對於日本而言,其“製造立國”和“貿易立國”的政策導向是造成日美之間貿易不平衡的一個原因。但對於美國來說,所謂“貿易逆差”不過是產生貿易摩擦的表象,其本質還是美國難以解決經濟與產業結構失衡、實體與虛擬經濟失調、經濟社會資源錯配等問題。

(本報記者張娜據公開報道整理)

美日貿易戰歷史回顧

美日貿易戰始於1960年代,激化於1970年代,高潮於1980年代,從上個世紀60年代一直打到上個世紀90年代初。30多年間,美日之間爆發了無數次貿易糾紛,其中行業層面的大型貿易戰共有6次。

1.紡織品戰(1957年-1972年):日本紡織品是最早進入美國貿易保護者視野的日本商品。1957年開始,美國密集通過限制日本紡織品的法案,最終以日本“自願限制出口”的妥協而告終。

2.鋼鐵戰(1968年-1978年):日本鋼鐵行業接棒紡織行業,在1970年代成為對美出口主力,並遭到美國鋼鐵行業工會的強烈阻擊,1977年美國發起反傾銷起訴,最終以日本“自願限制出口”的妥協而告終,日本鋼鐵業在10年內被迫3次自主限制對美出口。

3.彩電戰(1970年-1980年):1970年開始,日本家電行業開始崛起,在上個世紀70年後期接棒鋼鐵行業,巔峰時對美出口佔彩電出口的90%,囊括三成美國市場份額。1977年美日簽訂貿易協議,日本“自願限制出口”。

4.汽車戰(1979年-1987年):日美貿易戰中最激烈的一場。1980年代,日本汽車接棒家電行業,成為日本賺錢高額貿易順差的核心產業,對美出口飆升,對美國就業造成大規模影響,進而導致全美範圍內的抗議潮。最終以日本汽車廠家赴美投資、自願限制出口、取消國內關稅等妥協手段告終。

5.半導體戰(1987年-1991年):在半導體行業的早期,日本憑藉低價芯片對美國產業造成重大沖擊,美國以反傾銷、反投資、反併購等手段進行貿易保護,最高時對相關產品加收100%的關稅。最終以日本對美出口產品進行價格管制等手段結束。

6.電信戰(1980年-1995年):1980年代開始,美國用貿易保護條款來敲開日本電信行業大門,1985年在里根VS中曾根峰會上,美日共同啟動了電信行業開放,最終移除了日本在電信行業的貿易壁壘,系統性地開放了全市場。

(本報記者張娜據公開報道整理)

主 編丨毛晶慧 編 輯丨蔣帥

【中國經濟時報--中國經濟新聞網 http://www.cet.com.cn

观察丨日本,美国“贸易战”下一个目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