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參修《四庫全書》,家徒四壁,卻建了古代第一個公共圖書館

他曾參修《四庫全書》,家徒四壁,卻建了古代第一個公共圖書館

說起《四庫全書》,大家腦海裡想到的肯定是《鐵齒銅牙紀曉嵐》裡的紀大煙袋。不錯,《四庫全書》的總編纂者是紀曉嵐,但是作為中國古代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叢書,其參與者有數千人之多,其中就包括了周永年。

他曾參修《四庫全書》,家徒四壁,卻建了古代第一個公共圖書館

《鐵齒銅牙紀曉嵐》劇照

一、參修《四庫全書》

周永年,字書昌,自號林汲山人,歷城人,是清朝著名的學者、藏書家,是我國古代第一個公共圖書館的創議人。

乾隆三十六年,也就是1771年,周永年考中進士,並開始參與編修《四庫全書》。在編修過程中,周永年對兵、農、天算、術數等諸類都非常精通。《清史稿》曾這樣評價周永年:“四部兵農天算術數諸家,鉤稽精義,褒譏悉當,為同館所推重。”桂馥在《周先生傳》中亦云:“先生於經史百氏之言,覽括略盡,視其大義,不讎章句。”大體意思就是周永年精通數類,且能抓住要理,字字珠璣。要知道,到了清朝,中國古代文明已經延續了4000年,留下了數不盡的文化典藏,能精通其一就已經堪稱大家了,像周永年這一類的當真是鳳毛麟角,屈指可數,也難怪他被同館的人像對待怪才一樣的看他。

他曾參修《四庫全書》,家徒四壁,卻建了古代第一個公共圖書館

明朝時有一部大型的類書是《永樂大典》,看過年代劇的肯定知道這是明朝皇帝朱棣在永樂年間編纂的,可惜的是最終亡於戰火,散落四處。在修《四庫全書》時,周永年任校勘永樂大典纂修兼分校官,負責《永樂大典》的輯校工作。在輯校過程中,很多館臣不願多下功夫,多選擇易為功者,然後就說再無可輯之書了,看來古代有很多學者也有懶癌這種病呀。

周永年堅持認為其中還有許多可輯之事,最終輯有“目盡九千巨冊,計卷一萬八千有餘”。更令人稱讚的是,周永年輯出了宋劉敞的《公是集》、劉攽的《公非集》、蘇過的《斜川集》等十餘種罕見的重要文獻,都是前人所未見者。我們今天翻閱《四庫全書》時,能夠看到這些罕見文獻,真的要跪謝那些像周永年一樣潛心鑽修的學者。

他曾參修《四庫全書》,家徒四壁,卻建了古代第一個公共圖書館

二、藏書“以與天下萬世共讀之”

周永年還是一位著名的藏書家,他“百無嗜好,獨嗜書”,話說筆者也好想成為這樣的人,怎麼就沒有這個心思呢。周永年出身寒微,中了進士之後,也沒有那些個官場心思,潛心編書,薪水自是微薄,過得很是辛苦。大家看《鐵齒銅牙紀曉嵐》時,裡面的紀曉嵐雖然做過兵部、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加太子太保管國子監事以及《四庫全書》的總編纂官,過得還是很清貧,他的住處閱微草堂也沒有過多的裝潢。當然了,電視劇常常為了烘托人物形象而帶有藝術色彩,但是作為一個地地道道的學者,薪水確實不高。即使沒錢,周永年還是一有錢就買書,而且是瘋狂的買買買,為此而負債累累,天天有人上門催債。

他曾參修《四庫全書》,家徒四壁,卻建了古代第一個公共圖書館

紀曉嵐故居閱微草堂

古代有很多的藏書家,有一些是學者私藏,還有一些是富商藏書,拿來炫耀,而周永年有更高的志向,他期冀把古代的典籍保存下來並且普及開來。他曾說道:“藏之一地,不能藏之於天下;藏之一時,不能藏於萬世也。”因而他提出了公共儒藏思想。他的那句“今不揣譾劣,願與天下同人共肩斯任,俾古人著述之可傳者,自今永無散失,以與天下萬世共讀之”,每次讀來都心潮澎湃!周永年以匹夫之力做天下之事,這就是那個時期的人們所具有的家國情懷。

周永年藏書有10萬卷,給自己的居所起名為“借書園”,“藉書園者,書昌之志也,書昌故溫飽槖餒,於書積卷殆近十萬,不欲自私,故以籍書名園。藉者,借也”。

他曾聯絡了桂馥等人在濟南的五龍潭畔建立了“潭西精舍”,供所有的學子閱覽傳抄。遺憾的是,後來因為各種變故,他的藏書大多散佚,不見流傳。潭西精舍也由於年久失修後傾圮。1965年,在潭西精舍舊址修建了潭西閣,1994年改稱名士閣。

他曾參修《四庫全書》,家徒四壁,卻建了古代第一個公共圖書館

《潭西精舍記》石刻

周永年個人對待著書的態度十分嚴謹,不寫空文,不圖名利,因此,他沒有留下任何個人署名的著作。對待書籍,他從來都是認真的。

本文所用圖片均來自互聯網,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賬號!您的

點贊、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