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藝在孩子眼裡到底是什麼樣子?

兒童陶藝學習大多數父母都擔心2個問題

陶藝在孩子眼裡到底是什麼樣子?

問題一:陶藝和其他的智力開發遊戲有什麼不同嗎?

專家解答:著名心理學家認為手、眼、腦三者的協調能力直接關係到孩子的心智發展,但是手的觸覺發展是最容易被父母忽略的。因為安全、衛生的理由,部分父母還限制孩子用手去觸摸泥巴。當孩子看到未知由好奇的事物時,都會想用自己的手去摸一下,這是一種觸覺飢渴的一種表現。

例如:一個粗糙的玩具娃娃被孩子看到了摸到了,孩子就會將這種感覺記到腦海裡。當代孩子的的玩具大都是比較精緻的,而泥巴是一種比較接近自然的一種物質,它的可塑性更強,因此陶藝製作對於孩子來說是極其有利的,是發展孩子手眼配合認識事物的最佳方式。

問題二:孩子製作出來的作品沒有觀賞性

專家解答:父母都會普遍的認為像才是最好的,但是父母並不知道孩子的創造發展也是有其年齡特徵的,而孩子思維形成所依賴的是經歷。

例如:在孩子3歲的時候孩子能夠用單手去製作出泥粒和泥條,但在製作過程中孩子也會慢慢的瞭解泥的特性,怎樣去使用泥。父母要知道的是,學習陶藝就是一個促進思維發展,形成健康人格及審美情緒的一個方式,孩子的成果並非由一個作品所能表達衡量的。

陶藝在孩子眼裡到底是什麼樣子?

其實

在每個兒童的世界裡,萬物只分好玩的與不好玩的,自由地玩陶土,隨意地糊泥、用力敲打泥巴、捏塑泥塊,一堆土經過兒童的勞動,變幻出一個個精美的造型,對於他們來說,是一個新奇的事物。

對兒童來說,陶藝課不是做題目,必須有一個標準的答案,相反的,它沒有標準答案,也不一定要按照老師的原型做得很像,兒童豐富的創造力,才是陶藝的生命力。

兒童在搓、捏、團陶泥的過程中,既能滿足觸覺飢渴、感知物體的屬性(冷與熱,軟與硬),又能鍛鍊動手創作能力,所獲得的立體三維空間感和邏輯思維的發展,填補了美術的欠缺。更重要的是,陶藝活動所要求的立體觀察,不但有助於兒童進行平面繪圖,還可以培養他立體思維習慣,這對兒童日後的學習大有裨益。

那麼,什麼是立體思維呢?

答:立體思維也稱“多元思維”、“全方位思維”、“整體思維”、“空間思維”或“多維型思維”,是指跳出點、線、面的限制,能從上下左右,四面八方去思考問題的思維方式,也就是要“立起來思考”。也就是說立體思維能讓兒童從多個角度,角色,心態,時間,文化,環境因素組合基礎上思考問題的一個過程,將所學知識縱向延伸,發展創造性思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