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日常被使用的成語,卻少有人知道,其實它們都來自三國

成語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大特色,它結構結構緊密、意思精闢,在中國人的日常表達與文章寫作中起到了重大作用,成語或有故事來源,精簡為短語,或出自文章詩賦,為後人普遍使用,或為民間習語,然而很少有人意識到,除了典型帶有三國故事的成語,我們平常所使用的成語,其實還有很大一部分出自三國。

那些日常被使用的成語,卻少有人知道,其實它們都來自三國

一、 堅壁清野。

堅壁:堅固壁壘;清野:清除郊野。 堅壁清野是指對付強敵入侵的一種方法。使敵人既攻不下據點,又搶不到物資。該成語出自《三國志·荀彧傳》,陶潛死後,劉備接管徐州,曹操想要攻取徐州,荀彧前來勸阻曹操,並分析敵我形勢,關於劉備軍方面,荀彧提到“今東方皆已收麥,必堅壁清野以待敵軍,將軍攻之不拔,路之無獲,不出十日,則十萬之眾未戰而自固耳。”說明此時攻打徐州不利,反而對自己有害,曹操於是放棄攻取徐州的想法。

那些日常被使用的成語,卻少有人知道,其實它們都來自三國

二、 英雄所見略同

英雄所見略同,英雄人物的見解基本相同,用以對意見相同的兩個人表示讚美,出自《三國志·龐統傳》,龐統曾為周瑜功曹,周瑜死後,龐統投入劉備麾下,劉備問及當年自己入京見孫權,周瑜是否有謀劃著將劉備禁錮在吳地之事,龐統答道“有之”,劉備這才明白,自己差點落在周瑜手裡,當初會見孫權之前,諸葛亮也曾勸劉備不要前往,因此感嘆道:“天下智謀之士,所見略同耳”,以此形容周瑜與諸葛亮想法接近。

那些日常被使用的成語,卻少有人知道,其實它們都來自三國

三、 非池中物

非池中物,釋義為不是長期蟄居池塘中的小動物,比喻有遠大抱負的人終究要做大事。該成語出自《三國志·周瑜傳》,周瑜形容劉備之語。南郡之戰後,周瑜為南郡太守,劉備為荊州牧,治所在公安,劉備因周瑜所給地少,不足置軍,於是入京見孫權,索要更多的地盤,周瑜因此向孫權上書提議“徙備置吳”,將劉備留在吳地,和關張二人分開,假使割地給劉備,使得劉關張三人聚在一處,“恐蛟龍得雲雨,終非池中物”。

那些日常被使用的成語,卻少有人知道,其實它們都來自三國

除此之外,還有不少成語也是出自三國,“談笑自若”,《三國志》用以形容據守夷陵的甘寧;“總角之交”,孫策用以表現與周瑜交情深厚;開誠佈公,《三國志》用以形容諸葛亮。你還知道哪些出自三國的成語嗎?歡迎提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