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石打造歷史文化名城該如何發力

市委十三屆六次全會指出,黃石要打造歷史文化名城,促使工業遺產保護和利用取得新成效,推進以工業旅遊為核心的全域旅遊加速發展,進一步叫響“中國科普勝地、世界地礦名城”。到2020年,力爭礦冶工業遺產成功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產,黃石成功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成功獲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面實現文化小康各項指標。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獨特印記,更是一座城市的根和靈魂。對於擁有3000多年礦冶文明的黃石而言,工業之魂已注入這座城市的血脈之中,賦予黃石不同尋常的獨特魅力,如今黃石牢固樹立“大文化”理念,全面提升文化競爭力,正一步步讓文化成為黃石高質量發展的亮麗名片。

黃石打造歷史文化名城該如何發力

文化僅僅是說說唱唱嗎?

“文化之力”助推高質量發展

每每提及發展,人們最先想到的往往是經濟指標、GDP增速、創新驅動等,文化則更容易讓人聯想到人文景觀、休閒娛樂。難道文化就只是說說唱唱?

“肯定不是,這只是文化的一種表達形式,以偏概全過於單薄。”下陸區委常委、宣傳部長柯荷林說,文化是城市發展的更深層次力量,是高質量發展不可或缺的要素。柯荷林認為,要談高質量發展,首先要從文化層面上來深層次理解高質量發展的內涵,統一思想認識,鼓足精氣神,在同一指導思想下凝神聚力共同推動高質量發展。

“離開了文化的支撐,缺乏文化的發展,都是蒼白無力,沒有生命力的。”柯荷林表示,只有通過樹立文化自信,凝聚發展氣場,才能達到高質量發展的目的,促使黃石轉型穩而有力。

市文新廣局黨組書記、局長宛小林則認為,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是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黃石推進文化產業大發展正當其時。

在宛小林看來,文化產業是一個新興產業、朝陽產業,是現代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知識性密集和附加值高、低成本、無汙染、可重複開發等特點,對於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升經濟發展質量、實現可持續發展等都有著重要作用。

“當前全國文化產業正處於加速發展的重要節點和關鍵窗口,從環境、政策、需求等各個方面來看,黃石推進文化產業大發展正當其時。”宛小林表示,還需進一步把握戰略機遇,堅定不移地走好“文化+”的創新融合發展之路,真正讓文化產業成為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點。

文化,一定不是附屬品。那種認為文化不過是說說唱唱、敲敲打打、寫寫畫畫,卻看不見文化對人的感化陶冶、激勵鼓舞、團結凝聚之重要意義,是膚淺的;那種認為文化不過是形而上、虛而玄、泛而空,卻認不清文化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導航、引領、推動之重要作用,是片面的。黃石已深深認識到,文化不僅具備震撼心靈、滿足需求之精神力量,而且具備引領社會健康發展、激發民族創造活力之物質力量;復興黃石建設現代化強市離不開文化,“文化之力”推動黃石高質量發展。

黃石打造歷史文化名城該如何發力

工業旅遊豈止是名片?

借力引爆黃石文化產業

在今年5月,深圳文博會湖北文化產業招商會暨項目簽約儀式上,黃石旅遊火車時代秀項目一推出便備受關注,讓“黃石元素”在世界文化舞臺上狠狠刷了一波存在感。

“文化是區別各個地區的獨特標籤,比如說提到恩施她的特色在於生態氣候,黃岡特色是紅色旅遊,這個特色便是她的引爆點,黃石文化產業要謀求發展,關鍵就在於找準這個點。”市文旅投董事長黃海燕表示,毫無疑問工業旅遊便是黃石的引爆點。

黃石的工業文明史源遠流長。時至今日,駐足銅綠山古銅礦遺址、大冶鐵礦露天採場、漢冶萍煤鐵廠、華新水泥廠舊址等地,那吹過千年的風沙,彷彿在耳邊細語,訴說著古代礦冶文化和近代工業文明的動人故事。

近年來,黃石連續舉辦影響力遠播海外的地礦科普大會,積極籌辦第二屆全國工業旅遊創新大會,高高扛起地礦科普大旗,黃石“中國科普勝地,世界地礦名城”的名聲不脛而走,“中國最美工業城市”成為了黃石一張嶄新的對外名片。

作為黃石工業旅遊對外的一個窗口,礦博園人流量的逐步攀升似乎成為了黃石工業旅遊迅速發展的一個側影。黃石文旅地博園經營管理公司副總經理李從仁見證了它的發展,更通過它看到了黃石工業旅遊的希望。“遊客無論年齡、性別、國籍如何,站在奇妙的大自然面前,面對人類工業文明的足跡,每個人的臉上都只剩下驚歎與崇拜。”

黃石打造歷史文化名城該如何發力

沒有場館就不能搞文化建設?

深耕細作建成歷史文化名城

文化惠民,文化強市,依託在於廣闊而深厚的文化陣地。

有的人認為,沒有文化場館等基礎設施,談何文化建設?事實上,文化的繁榮,表面依託的是一個又一個的文化場館,其背後,更是不斷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不斷深入的文化惠民工程,只有將有形的場館與無形的體制機制有機地結合,才能帶動廣大人民群眾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享受美好的新生活。

文化家園、文化禮堂、文化廣場、文化講壇、文化俱樂部,就是為普通群眾和基層文藝工作者搭建便於參與、樂於參與的廣闊舞臺,真正讓群眾樂在其中。通過多種平臺的打造,解決群眾在文化上最急、最憂、最盼的現實問題,讓更多人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務,對這座城市產生文化認同,有更多獲得感和幸福感。

在建成歷史文化名城的追求上,我們文化陣地的內涵和外延需要進一步夯實、擴大和豐富。

“黃石要打造歷史文化名城,還是要兩條腿走路,一手抓遺產保護,一手抓文化產業發展,兩者缺一不可。”市人大代表王芬表示。今年6月份,由市委宣傳部牽頭,組建包括市文新廣局等部門共同參與的調研小組,提出了要堅持以發展文化旅遊產業為引領,以創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為抓手,樹立“大文化”理念,突出工業底色、礦晶特色、山水景色,大力發展工業文化旅遊、礦晶經濟、運動休閒、文化創意等產業,使文化產業成為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點。

市建委鎖定“123456”目標,即編制1個規劃,打造2個歷史文化城區、3個歷史文化街區,建設4個特色場館,出版5本書籍,編制6本圖冊,實施八大創建工程。

市文新廣局以加快申遺進程為重點,推進工業遺產保護與利用;以推動標準化、均等化為重點,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以開展專項整治工作為重點,推進文化市場健康繁榮;以推進融合發展為重點,推進文化產業提檔升級。

市文旅投著手編制《黃石市工業旅遊發展規劃》,形成“一核一軸多點”的工業旅遊發展思路,其主旨就是利用旅遊火車將沿線工業旅遊資源串聯成線。與此同時,今年9月舉行第二屆中國(黃石)地礦科普大會籌備工作正如火如荼,散發獨特工業文化魅力的黃石再度向世界敞開胸懷。

黃石打造歷史文化名城該如何發力

大家談

黃石雅玲文化藝術學校校長湯雅玲:

黃石作為重工業城市,被人們所熟知的往往是燦爛的古礦冶文化,但事實上黃石的文化可挖掘方向眾多,諸如陽新採茶戲、大冶刺繡等。黃石打造歷史文化名城,既要突出重點,深挖礦冶文化內涵,擴大礦業文化影響力,也要注意保留本土特色文化底蘊,形成百花齊放之勢。

在培育龍頭優勢文化項目上,可以借鑑宜昌長江藝術節,以更強的力度投入到我們地礦科普大會的籌辦中,讓黃石“中國科普勝地,世界地礦名城”美譽遠播內外。

湖北鴻運工藝品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洪漢銳:

陽新布貼的發展,何嘗不是傳統文化產業的復興?陽新布貼是陽新地方傳統文化的一個載體,成功入選我國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

但僅僅靠地方保護,絕非長久之計。魚兒要到水裡才活,文化同樣需要市場,在政府的培植與鼓勵下,布貼成功生產、加工、銷售,實現從民間零散製作到公司化運作,去年底湖北鴻運工藝品股份有限公司在武漢股權交易所成功上市。

從文化元素到豐富業態,還是要加快文化體制改革的步伐,以更加開發的思維,放活經營權,鼓勵和引導發展民間資本參與,打通服務文化產業化“最後一公路”。

網友“吹泡泡的魚”:

文化是一個地方的根,如果沒有自己的特色文化,出去和別人介紹自己家鄉都不知道怎麼張口,我們這一代小時候就沒有受過這種教育,以至於我讀大學時,向班裡同學介紹黃石,憋了半天也只說得出一句“工業城市”,很高興我的女兒趕上好時候,黃石現在大力挖掘工業文化內涵,女兒的學校還組織他們去研學旅行,孩子回來興奮地和我說黃石的種種歷史,雖然她記得還不是那麼多,但是這樣的意識種在了她的心裡,讓她明白她的家鄉也是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是個了不起的地方。

網友“海闊天空”:

現在都提“大文化”,要打造歷史文化名城,其實我覺得還得從身邊做起,從細微的地方著手,讓我們真正感受到身邊濃厚的文化氛圍,政府應該研究怎麼樣豐富我們老百姓的文化生活,多搞一些有意義的活動,比如說把圖書室開到各個小區,戶外健身器材再多樣化一些,讓市民真正感受到文化氛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