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長治四代人傳承百年砂鍋製作工藝:從守護到創新

山西長治四代人傳承百年砂鍋製作工藝:從守護到創新

圖為砂鍋出爐。 宋貴文 攝

“院牆上壘著好多砂鍋的,就是他家。”在山西省長治市長治縣南和村村民的口中,王文兵的住處並不難打聽。18日,51歲的王文兵正在自家院子裡燒製南和黑砂鍋,他家已有四代人傳承這種在當地流傳數百年的黑砂鍋製作工藝。

傳統的砂鍋是陶器的一種。南和黑砂鍋以南和村南嶺山上的泥土為主要原料製作,作為一種流傳數百年的傳統民間手工藝器皿,南和黑砂鍋保留著長治市唯一一家以傳統方法用手工拍打捏製泥土,從而製成砂鍋的工藝。

山西長治四代人傳承百年砂鍋製作工藝:從守護到創新

圖為王文兵。 宋貴文 攝

“黑砂鍋傳熱快、散熱慢,透氣性好,可用於燉、煮、煲湯等,用它烹製的食物味道醇厚、鮮美,被人們概括為‘煎藥不變性,煮粥不失營養,燉肉香又嫩’。”王文兵說。

十幾歲時,王文兵開始跟著爺爺和父親製作黑砂鍋,至今已有近40年。“一間小房子、一個火爐,全靠一雙手和腳。”王文兵告訴記者,那時的條件異常艱苦,溫度在冰點以下,光腳踩泥,腳能凍出瘡,“穿著鞋踩的泥不夠光滑,不能做砂鍋,只能光著腳踩,到了冬天,泥水的冰冷能穿透全身”。

“一件砂鍋要經過和泥、踩泥、製坯、上釉、燒坯等十多道工序,花費一個多星期時間才能做出來。如果一批同時做,要用一個多月。”王文兵說,南和黑砂鍋製作選料考究,燒製出來沒有裂紋、雜質,他至今使用祖上傳下來的選料配方,以鋁礬土、煤粉等材料混合,製作砂鍋的土都由他從南嶺山中拉回,一有時間,他便跑到山裡選土。

“以前在南和村,做砂鍋的有百十號人。”王文兵告訴記者,20世紀80年代後,市場出現很多機器生產的鍋、碗等飲具,由於黑砂鍋製作工藝繁瑣,利潤微薄,很多傳統手工藝人或外出打工,或回家務農,另擇謀生手段。

王文兵和他的家人一直堅持著黑砂鍋的製作,某種意義上,他們一家充當著南和黑砂鍋的“守護者”。如今,由於南和黑砂鍋採用古老的傳統手工製法製作,產品內外光潔、皮薄質細,天然綠色健康,因而被市場所喜愛,銷往中國各地。

王文兵的兒子王志在大學期間選擇陶瓷專業進修,畢業後又到景德鎮學習陶瓷製作,回家後繼承父親的“衣缽”,掌握了傳統手工砂器製作的所有工序和要領。如今,王文兵以兒子的名字命名的“王志砂鍋合作社”已全面建成投產,他還在村裡招募了有製作黑砂鍋經驗的工人,每年可生產2萬餘件各種砂器。

山西長治四代人傳承百年砂鍋製作工藝:從守護到創新

“一件砂鍋要經過和泥、踩泥、製坯、上釉、燒坯等十多道工序,花費一個多星期時間才能做出來。如果一批同時做,要用一個多月。”王文兵說,南和黑砂鍋製作選料考究,燒製出來沒有裂紋、雜質。 宋貴文 攝

目前,王文兵和兒子在“守護”南和黑砂鍋的同時,也加入了“創新”。合作社生產黑砂鍋、燉罐、藥鍋、茶具等十幾種產品,王志正在開發茶具、花瓶、工藝品等新產品,並將中華傳統文化元素以及繪畫等技藝融入其中,“要為砂器加入色彩,讓砂器不再樣式單一、顏色灰暗,而是色彩絢麗,各類產品百花齊放”。

“我和我的父輩們都是靠黑砂鍋養活大,對這砂鍋有了感情,我希望年輕人能夠一直把這項工藝傳承下去,把南和黑砂鍋工藝發揚光大。”王文兵說。


來 源:中新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