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老人說「以前人擔三四百斤,一天走上百里」,是真的嗎?

老艾葉


這還真不是虛誇。五十歲以上在農村生活過的人,都應該還有這種記憶,在過去大集體的時候,每年夏收和秋收要去國家糧庫上公糧的事吧。那時候因為沒有傳送帶,全靠人力裝卸。其中有一種能裝200斤糧食重的大麻袋,剛入庫時平地還可以輕鬆的背進去,等倉庫越堆越滿的時候甚至有時都快達到房頂的時候,放幾塊木板上面打上橫檔往上背,快到房頂時就得爬著往前走,我也背過這種裝糧食的麻袋上過公糧。



關健的是這是太普通的一種現象,還有更厲害的是,過去的那種大石頭碾子,現在的年輕人大多都沒有見過,最起碼在四、五百斤不止,有些力氣大的人會經常拿它進行比賽,就是不停的抱起放下,看誰的次數多誰就獲勝,輸的一方通常要付出幾顆煙或者是被贏方抱起來再摔倒在地上的代價,通常都是圍上一大群人,非常好玩。

【原創作品,感謝朋友們的閱讀和留言支持】


冬青裡的駱駝草


家裡每次推豆花父親都會講相同的故事,隔房么爺一口氣吃了太多豆花,一夜沒睡在田坎上走路消食,據說么爺年富力強當挑工時可以一個人挑一百五六十斤一口氣走10公里不歇氣的。

我相信那個靠體力挑扛的年代還是有這種能人的,況且挑東西一定要小跑讓擔子上下顫起來,省力。能挑者必能吃,據說么爺食量也大得驚人,一個人可以吃4-5升的鍋一鍋米飯,一大碗肥肉吃了沒感覺。



讀中學時每年暑假要打穀子,重慶丘陵地帶都是在水田裡打穀子然後挑回去,曾經挑過120斤左右爬坡上坎,約莫400米的坡路中途歇了兩三次,確實累。


不對體力勞動者來說,挑一兩百斤比較輕鬆,兩三百斤也大有人在;三四百斤應該還是有人可以,挑這麼重走路應該會比較惱火,走上百里肯定不可能,武俠小說裡可以有。


飲言食語


這個是真的,但也不是所有人都力氣大。以前沒有現代化工具,都是手提肩扛,經常鍛鍊所以體質比現在人要好很多。

說兩個我們那裡真實事情。

1.手提甕取暖

這是三十年前的事,我們那裡有個陶瓷廠,有年冬天廠裡燒製好的中甕晚上少了兩個,廠里人四處找,結果在幾里地外找到了。

大家都感覺很奇怪,以為是小偷被發現,才放在哪裡了。這甕最少要四個人才能拿的動,那時物資缺乏丟了東西那可是大事。

那時候電視少,那個村有電影,十里八鄉的人都走路去看,有天晚上幾個朋友碰到後就說起這個事,沒想到有個人聽完直笑,原來是他那天晚上趕夜路感覺冷,想要取暖剛好看見陶瓷廠的甕,就隨手拿了兩個在手裡。大家開始都不信,他只好第二天親自去了趟陶瓷廠,演示了一遍,大家都誇他是大力士。

2.一個人背蓋板修房子

這個故事發生在二十年前,我們那裡蓋平房都要用預製廠的蓋板,但是那時人們生活都不富裕,蓋板是一筆很大的開支。

有天預製廠老闆發現廠裡的蓋板少了一塊,但是周圍也沒有車轍印子,想不通是怎麼丟的。

為了弄清這個離奇事件,他就讓工人輪流首夜,終於在夜裡發現有個人偷偷摸摸的進了當蓋板的廠子。工人一擁而上抓住了這個人。

這人也是附近村子裡的,原來是蓋房子沒錢買蓋板,所以就想出了這個辦法。老闆就問他怎麼偷走蓋板的,那個人說是自己一個人揹走的,老闆和工人都不信。

老闆看著這人說,讓他當場演示下怎麼偷蓋板的,如果和他說的一樣,不僅不報警,還免費提供蓋房的蓋板,如果和他說的不一樣,就需要他雙倍付錢。

這人笑著看了老闆一眼,二話不說一個人背起蓋板就走了,真是驚嚇了一群人的鈦合金狗眼。


螞蟻說教


作為一些80,90,00後的這些都只是聽說以前的老一輩人是如何的辛苦,力氣是如何的大,對於現在的很多人是不相信的,但是對於老一輩的人確實是這樣的。

就拿我自己經歷的事來說吧,我是一個90後,但是我們是山區,小時候插秧,收玉米,挑擔子什麼都幹過。張家界應該大家都知道,全都是山區。我們家的田地離我們家最遠的要走差不多兩個小時,而且都是翻山的,小時候收完稻子了要挑回來,一天就只能走兩個來回,多的實在是不行,上山下山的,我爸爸那時候就是挑的一兩百斤,要翻兩座山,上上下下的。

小時候我爸爸在家也是燒瓦的,那時候的青瓦在農村的應該都知道,那也是非常辛苦的活。那時候農村人是真的很苦,那時候生活條件差,乾的也多,吃的也多,一個人吃幾大晚飯還吃不飽,沒什麼油水。不多吃點根本幹不動活。

我們家裡縣城不是很遠,大概四五公里路,但是我外婆家就比較遠了,裡縣城大概五十多公里,有時候去縣城辦事,那時候就是走路的,一天一個來回都難,晚上回來黑了也是經常的,那時候背個一兩百斤的東西去縣城也是很正常的。

那時候的日子在農村多聽一些老人說說,真的覺得很苦。那還是的農村沒有什麼機械,全都是人工,通訊基本靠吼 治安基本靠狗 取暖基本靠抖 交通基本靠走,那時候的農村就是這個樣子的。

其實現在多去一些旅遊景點也能看到一些抬轎子的,抬東西的那些人也是很辛苦的,比如泰山,衡山等等。

現在的日子越過越好了,很多人也是不理解以前的苦日子了,覺得以前的人過得苦日子都是不可信的,以為一直都是現在這麼美好的日子。真的希望有一些人也讓自己的孩子多吃點苦,不要一直慣著他們。


張家界小伍


真的不真的我不知道,我說一下我自己吧。我73年的人,河南淮陽縣人。14歲就和我二哥用架子車拉18根桐木檁條去安徽界首賣。去的時候早上四五點鐘,布包裡包幾個昨天準備好的饅頭,路上就吃饅頭喝一分錢一碗的白開水。二哥扶車把,我拉長繩,路上要走兩天才能到界首。想想那時候是怎麼過來的😓真的有點後怕,路上我走著稍微停一會就可以睡著。那時候的人真的很有耐力


且行且珍惜38686262


農村老人說,以前人擔三四百斤,一天走上百里,是真的嗎?

這個千真萬確,小時候插秧要挑秧苗或者在公共曬穀場挑谷的時候,挑一會就會抱怨累,這時候就會被爺爺說了,說起他以前自己一個人早上4、5點起床,喝幾口粥就挑著一大擔的蓮藕到別的鄉鎮去賣,都沒喊累。

農村買賣東西都是趁著圩日去趕集,圩日隔兩天才有一次,自己所在鄉鎮的過了圩日買賣的人就少了,為了掙些錢補貼家用,老人不得不早早起來挑著自己種的糧食到別的鄉鎮去,鄉鎮與鄉鎮之間的距離,加上當時走的都是山間小路,少說都有100裡。

農村80、90年代做飯都還在燒柴,爺爺這一輩的算是40、50年代的人了,經常要到深山裡去找柴,當時生活沒那麼好,家裡也沒有牛,人拉車又進不了山,都是公雞一鳴啼就要起床,隨便吃點東西,有時候連東西都不吃,就要出發了,因為找柴的人多,附近的山早就沒有柴可以撿了,不早點出發,連深山裡的柴都會被被人撿光。

好不容進一次山肯定是要多撿些木柴回來的,用稻穀秸稈編成的草繩,挑起摞得比人還高的木柴就這樣從山路走回來,中間還不能停歇,晚了就看不到路了。

以前人辛苦,吃飯的時候,每一粒米飯都會珍惜,碗裡不會剩下一粒米飯,吃得很乾淨。現在人因為沒有受過爺爺那一輩人的苦,很少注意碗裡的是否還有米飯。


農人春香


哈哈哈:


這個確實誇張了。

生產隊時給牲畜割草,是安重量計分的。社員們把割的草用挑筐扁擔挑來,過稱。身強力壯的人,最多也就二百八十左右斤(市斤)。

這樣的一擔草,挑的距離也不過五六百米。

至於能走百里是不可能的。

由於當時的運輸條件差,馬車都是奢侈品,個人禁用。趕集上個店,人們都是肩挑,背背。




肩挑百八十斤,走個十里二十里沒問題。

誰要是有臺自行車,那絕對是土豪!

比現在有臺轎車還風光得多呢。

物是人非,滄海桑田。今非昔比了!
現在最次就它了:


社會發展得太快了!


大美農村綠水


不知道們小夥伴們有沒有這樣的經歷,覺得做事情辛苦的時候,總被爺爺奶奶數落,說在以前,農村人能挑三四百斤的擔子,並且在一天之內走上百里,我們這點辛苦算不上什麼 ,這是到底真的還是假的呢?

以前的農村人確實能扛重,但一天擔400斤走上百里就是誇張的說法了。

四百斤就是兩百公斤,一百里是50公里,人每小時能走4-5公里,如果要擔著400斤的貨物,速度大概是每小時4公里,那麼50公里就要不停地走12.5個小時,加上喝水吃飯休息,至少也得15個小時吧,這對人類的體能來說,絕對是一個非常大的考驗。

國內曾經舉辦過一次大力士比賽,規則是挑著將近300公斤的貨物,走20米距離,結果沒有一個人能夠完成,只有一個山東的選手,挑了不到半米的距離。

以此推斷,即使能挑起400斤的貨物,也走不了多遠。所以說以前人能挑著三四百斤的擔子,一天之內跑一百里是不太可能的。

但以前的農村人確實比現在的人更加吃苦耐勞,當時經濟條件不好,生活沒什麼油水,肚子經常捱餓,多勞作才能收穫更多的糧食。

所以很多農村人都拼命地幹活,日子久了,就鍛煉出了一身鋼筋鐵骨,挑一兩百斤的擔子,一天走二三十公里路程都不在話下。

另外,他們挑東西用的扁擔都是向上彎的,載重時才變平,挑東西的時候,扁擔會像彈簧一樣擺動,挑擔子的人按照扁擔擺動的節奏走,重量能夠減輕不少,累了可以左右換肩膀挑 一天下來,也能走很多里路了。

雖然現在生活越來越好了,但老一輩吃苦耐勞的精神還是值得我們學習的,當然,400斤的貨物你可能挑不動,要是換成400斤的鈔票可能就難說了。

我是找靚機二手機,每日更新有趣的科普視頻,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Peace~


找靚機二手機


聽老人講,我的曾祖父在哪個年代,有個稱號叫作,河東第一大力士。給地主家打長工,出門割草喂牲口,去離家幾十裡地的湖裡割草,帶著窩頭乾糧出去幾天,一根扁擔挑回來,過秤時草上還有水滴,足足六百斤。不容易的老人,為了養活一家人,攢了一年的錢,買了一把斧子,去了黃河北給一家大地主家砍柴。生病了沒有捨得看,越來越來越嚴重,在他鄉去世了。那年我老爺爺36,我爺爺18歲,一個人從山東汶上老家,走到黃河北把曾祖父的屍體背了回來。今年我都快34歲了,能做的太少,需要學的還很多,想爺爺了,他老人家去世20年了,也是有病不捨的看,為了他的弟弟妹妹一大家人操勞一輩子!爺爺!



我來講個道理,人都是被逼出來的,人的潛力絕對大過想象。

我老家在長江邊上,我媽是江北農村裡的人,50幾年,我媽才十幾歲,因為家裡孩子多,她又是老大,家裡實在養不活,就把她送來城裡“享福”。

怎麼享福呢?

我媽是小學文化,在那個年代裡小學文化也算比較高的文化,可以進培訓班,合格後安排進廠裡當工人,最起碼可以吃口飽飯。

我媽就那麼從農村來到了市裡,懷揣著當工人的夢想。

那一年長江發大水,市裡組織人修長江大堤,她們這批正在上培訓班的“壯勞力”,也派上了用處,一聲號令之下,誰敢不從?

我媽說,她們那個年代裡的很多人,提到一個詞,都會不寒而慄。

“抬大土”。

那個時代沒有多少機械,搬運東西幾乎全憑人力,修江堤需要運送大量的沙土,黃沙,石塊等等,就是靠人力,一步步運上高高的堤壩。

我媽是十幾歲的年輕女孩子,但在那種時候,你再是女孩子也得咬牙上!

抬大土,抬的是裝滿沙土的大竹筐子,兩個人用扁擔抬,按照我媽的說法,那根抬竹筐子的扁擔往肩膀上一壓,人的腰就被壓彎了,覺得喘不過氣,每走一步路,嗓子眼裡不由自主往外哼哼,喊著“嘿喲”“嘿喲”。

那一筐土有多重?

我媽說她也講不清,但那個裝土的大竹筐子,像她的身材,蜷縮身體躺進去絕對沒問題。

大堤上,滿眼都是人,男男女女都在抬大土,號子喊成一片,人沿著大堤的下面,一步步往大堤上爬,中間還不能停下來喘氣,因為,那是個斜坡,你不能停越停你就越累。

那個年代有個詞叫作“鐵姑娘鋼小夥”。

人真是鋼鐵做的嗎?那當然不能夠。

一天活幹下來,像我媽那樣的女孩子,能躺在地上,手指都不能動。

我媽說,她們有好多小姐妹,就抱在一起哭,但哭完了,該吃飯還是吃飯,吃完飯接著再幹,沒人因為你是小姑娘,就給你搞特殊。

我媽是農村人,能吃苦,但她說從來沒想過,自己能擔起那麼重的擔子,連續幹上幾天。

就在那幾天裡,她把這一輩子的擔子都挑完了。

找不到當年抬大土的圖片,就用這幅“長江邊扛水泥的女人”代替了。

我這樣認為,既然一個十幾歲的小姑娘,能兩個人抬著一筐估計不低於百斤的沙土,連續幹上幾天,而且還是爬江堤,那麼成年男人肯定更厲害。

所以我覺得,以前的農村裡,有人能“擔三四百斤,一天走上百里”,也就不奇怪。

人嘛,都是被逼出來的,假如生活必須讓你那樣做,你為了活下去,再怎麼艱難,也能咬牙堅持住,或者這就叫“人定勝天”的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