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如何「爲人處世」?諸葛亮去世前的遺書堪稱教育子女的寶典

說起諸葛亮,那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一部《三國演義》幾乎把諸葛亮神化了。當然了,歷史上真實的諸葛亮也確實厲害,號稱“臥龍”先生。在劉備“三顧茅廬”之後出山輔佐劉備,以“隆中對”一文充分展示其治國才華,“三分天下”決策由此確立。

該如何“為人處世”?諸葛亮去世前的遺書堪稱教育子女的寶典

諸葛亮出山之後,一直輔佐劉備南征北戰,一生為蜀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蜀國大業日益操勞,最後病死於五丈原,年僅五十又四。杜甫在《蜀相》中的感慨“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可謂恰如其分。

正因諸葛亮把身心都交付給了蜀國,以至於顧不上教育自己的兒子。於是,在生命的最後時光裡,諸葛亮寫下《誡子書》,以告誡兒子諸葛瞻該如何為人處世。《誡子書》雖不到百字,卻成為重要的家訓之一,流芳後世,也成為歷代學者修身立志的名篇。

該如何“為人處世”?諸葛亮去世前的遺書堪稱教育子女的寶典

先來讀一讀《誡子書》: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慆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短短86個字,內涵卻極為豐富。即是寫給兒子治學修身的家書,也是他對自己人生的總結,同時充滿了對兒子的殷殷教誨與期待。

文章短小精悍,字字珠璣,富有條理,層層推進。一個方面,諸葛亮告誡兒子為人,圍繞一個“靜”字展開,要學會淡泊寧靜。只有把名利看淡,不急功近利、好高騖遠,方能摒棄雜念私心,從而保持內心世界的平和恬淡。當然,要做到這點很不容易。但這種心境卻不可或缺,沒有這樣的心態,又怎麼能靜心去學習呢?不學習,又怎麼能進步呢?怎麼能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質呢?

另一個方面,自然是和“靜”相對立的對立面“躁”了,自然應該戒之,就是做人要有自制力,即戒“淫慢”和“險躁” 這兩大毛病。這什麼意思呢?就是在行為上不要放縱自己,讓自己散漫起來。否則就會因為享樂而喪失進取心,喪失鬥志,從而浪費寶貴的光陰。有“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功夫老始成”“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同類的感慨。

該如何“為人處世”?諸葛亮去世前的遺書堪稱教育子女的寶典

當然了,諸葛亮也正是用自己的一生來踐行自己的人生哲學:淡泊、勤儉,從而讓他的修養、事業和文章展現出如此卓爾不凡的高尚境界。從這一點上看,諸葛亮是儒家倡導的靜修養德的最佳代表人物。他寫的這篇《誡子書》不再僅僅是他愛子之情的真情流露,更是為後世留下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