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 「網貸」又出新套路,這種騙局你要知道!

近日,人民日報的一篇《天津女子遭遇“美容貸”噩夢:痘痘沒治好,催債電話追上門》

,揭露了美容行業的貸款黑幕,讓大眾心驚膽戰。

注意 “網貸”又出新套路,這種騙局你要知道!


注意 “網貸”又出新套路,這種騙局你要知道!


此外,新華社也在連續報道此事

“從此案例貸款的套路分析,是從前校園貸的衍生產品,有人稱其為美容貸。”天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部金融系副教授張小濤說。

曾被監管退出舞臺的“校園貸”,換了新馬甲又重現江湖了。

近30天內,有關校園貸的相關信息高達30541條,影響人次更是超過57852.36萬人次,足以看出其火爆程度和各“網貸”的宣傳勢頭。

注意 “網貸”又出新套路,這種騙局你要知道!


“無需任何擔保,無需任何資質,只需動動手指,填填表格,就能貸款幾千甚至幾萬元,從而不必賣腎也能享受智能手機帶來的虛榮和快感。”“最快3分鐘審核,隔天放款”、“只需提供學生證即可辦理”這些曾經屢見不鮮的宣傳語,這些曾經的“甜言蜜語”,禍害了多少鮮活的生命。


注意 “網貸”又出新套路,這種騙局你要知道!


2016年3月,河南某高校的一名在校大學生,用自己身份以及冒用同學的身份,從不同的校園金融平臺獲得無抵押信用貸款高達數十萬元,當無力償還時跳樓自殺。

2017年4月11日,廈門某高校一名大二女生因陷“校園貸”,在泉州一賓館自殺。據報道,該女生借款的校園貸平臺至少有5個,僅在“今借到”平臺就累計借入57萬多,累計筆數257筆,當前欠款5萬餘元。其家人曾多次幫她還錢,期間曾收到過“催款裸照”。

2017年9月7日,華商報報道,21歲的陝西大二學生朱毓迪貸款20多萬,用於同學聚餐以及償還貸款等,當無力償還時跳江自殺。

什麼是校園貸?它與貸款又有什麼區別?

注意 “網貸”又出新套路,這種騙局你要知道!


校園貸的再次崛起,離不開當下年輕人的超前消費觀。據瞭解,90後、00後年輕人的消費觀早已與父輩不同。

此前,天津大學曾發佈過一份《大學生網絡信貸消費調查報告》。報告顯示,29.03%的大學生申請過貸款,其中超過六成大學生通過網絡平臺進行貸款,可見互聯網借貸平臺已成為大學生群體信用貸款的主要渠道。

信用消費、超前消費的消費模式,特別獲得新生代90後、00後大學生的認可。


注意 “網貸”又出新套路,這種騙局你要知道!


中國學生資助管理中心副主任馬建斌表示,“這兩年報道的‘校園貸’引發的惡性事件,根據我們調查,沒有一例是因為學生在校交不起學費、沒有生活費的原因去貸款的,而更多的原因是盲目的超前消費,還有一些是其他個人的因素。

很多大學生超前消費的真實目的,或許只是想換一個最新款的手機,一雙限量版的球鞋,一個明星同款的包包…這些不是活不下去的“生活必需品”。

如今,一些不良借貸平臺披上華麗外衣,換個名目亮相,“瞄上的還是缺乏社會經驗、金融消費知識不足卻有超前消費慾望的年輕人群體”。


注意 “網貸”又出新套路,這種騙局你要知道!


針對當下部分大學生盲目的超前消費觀:

1. 政府:加強監管,嚴厲打擊

政府需進一步完善網絡金融管理政策,加強對網絡平臺的監管,嚴把貸款公司的准入門檻,加強對校園貸平臺的清理,對那些不合規、不合法的校園貸平臺,要堅決予以關停取締;

將沒有誠信、沒有信譽的公司納入黑名單,並在高校公示,讓大學生知曉,避免繼續上當受騙;

對違法的校園貸行為,特別是那些借校園貸之名行金融詐騙之實的犯罪行為,要從嚴打擊,依法追究。

2. 教育部:拒絕校園貸、高消費,將納入“大學第一課”

教育部日前曾下發過通知,要求各地各高校引導學生樹立金融理財和金融安全觀念,及時糾正學生超前消費、過度消費和從眾消費等錯誤觀念,引導學生培養勤儉節約意識。

“趁這幾天開學,做好校園不良網貸風險警示教育,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拒絕校園貸、高消費,不妨也納入‘大學第一課’。”某大學老師提出。

3. 學生自身:理性消費,合理消費

作為學生,應從主觀上認清非法校園貸的危害,拒絕遠離非法校園貸,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理性消費,合理消費,不要把“貸款”當作救命稻草。

如果在身邊發現了有宣傳或者正在進行非法校園貸的組織或者個人,一定要及時向學校老師舉報,若已經陷入其中,請務必及時報警處理,不要獨自一人承擔。


注意 “網貸”又出新套路,這種騙局你要知道!


另外,謹防新馬甲的回租貸、培訓貸、裸條貸、刷單貸等等這些滿滿的套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