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半日|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浮生半日|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中國古典園林產生於秦漢,奠基於魏晉南北朝,發展於唐朝,成熟於宋朝,至明清而達到巔峰。將自然界的景觀引入人類的居住庭院或城市環境之中,人為仿造自然山水環境而進行設計,從而誕生了“園林”。

浮生半日|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園林,並非簡單意義上的種植花木和堆疊奇石。其一如阿房宮賦中的“長橋臥波,未云何龍?複道行空,不霽何虹?”一如北宋易學大師邵雍在《堯夫吟》中寫到的“也有花,也有雪,也有風,也有月。又溫柔,又峻烈,又風流,又激切”。

浮生半日|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案例:綠城·杭州雲棲玫瑰園)

有代表性的蘇州留園為中國大型古典私家園林,典型清代風格,園以建築藝術精湛著稱,廳堂宏敞華麗,庭院富有變化,太湖石以冠雲峰為最,有“不出城郭而獲山林之趣”。

古人講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在園林的營造過程之中,其立意不在於復刻自然,而是呈現出一個個“高於自然”的意象,彷彿是一句展開的詩詞,由著句中的意境,得以尋見詩人的文心。

浮生半日|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案例:綠城·臨安桃李春風)

北宋邵雍在洛陽城裡有“安樂窩”十二家,喜歡閒居生活,欣賞園林景色,以醇酒香茗自娛平生,從中感受到無窮的樂趣。其《四樂吟》曰:“樂天四時好,樂地百物備。樂人有美行,樂己能樂事”。

近代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寫道:“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

由此可見,園林從一定程度上正體現著文人對於人格理想與審美志趣的不斷追求。

浮生半日|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案例:綠城·廈門桃李春風)

園林中園景的呈現始終力圖達到“雖有人作,宛自天開”的藝術境界,所謂“風中雨中有聲,日中月中有影,詩中畫中有情,閒時悶時有伴”的意境。人在其中,不僅僅是一個觀望者,而是與諸要素產生聯繫、碰撞而成為了其中一景,與自然融為一體,一如王維詩中所寫:“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浮生半日|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案例:澱山湖柳岸春風)

景中有詩,詩中有景。園林有時更代表著一種享受山水畫般的詩意生活的理想。國人把園林作為一種抒情言志的藝術進行創作、欣賞,大抵也是想通過山水花木、閒雲野鶴來表達自己對於內心寧靜的嚮往了吧。

浮生半日|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案例:綠城·臨安桃李春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