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汶川地震隔天的母親節:媽媽!答應你,我會好好活下去……

“親愛的孩子,假如你可以活著,要記住,媽媽很愛你。”--十年前,一位留給寶寶的手機中信息中,媽媽打的留言;她的懷抱裡,寶寶被一直庇護著,絲毫未有損傷。

那一年汶川地震隔天的母親節:媽媽!答應你,我會好好活下去……

選擇今天發這篇文,心情十分複雜;畢竟,十年過去了,逝者如斯夫,感慨萬千的,是人間的無情,是災害帶來的傷痛。多少平凡的人扮演著偉大的母親,言語,似乎無法表達內心的心酸...

汶川地震已十年,想起一段話“我們所珍愛的一切都是露珠,上帝隨時會收走。”

十年前,瞞著家人,偷偷跑去成都都江堰救災,扛了幾天幾夜的救災物資,在華西醫院陪護受傷和家屬失聯的倖存者:孑然一身面對一瞬間所有親人的死亡、少女面臨截肢的恐懼卻擔心父母難受的半夜啜泣。心理疏導不知何用,不是當事者怎能感同身受生與死。十年,時間會沖刷很多東西,除了他們深埋心底的結疤。

那一年汶川地震隔天的母親節:媽媽!答應你,我會好好活下去……

今天,還是不打算寫養身知識,因為,講一些重要的地震防護措施,我覺得也非常有必要:

那一年汶川地震隔天的母親節:媽媽!答應你,我會好好活下去……

逃生原則1“蹲下、掩護、抓牢”

無數次地震救援案例表明,國際通行的地震逃生原則“蹲下、掩護、抓牢”,至少時至今日仍然是有效的。

逃生原則2最佳路線“停—跑—停”

地震是有規律的,一次震動襲來,先是縱波上下動,後是橫波左右晃,短的一二十秒,長的持續一兩分鐘,之後便會有短暫的平靜期。間隔時間越長,說明震源離你越遠。

逃生原則3次生災害要避開

造成的地震危害不僅僅是建築物的坍塌,電線的折斷、燃氣的洩露、水管的爆裂都可導致火災、水災等次生災害。以火災為例,每個人在地震中關火、滅火的這種努力,是能否將地震災害控制在最小程度的重要因素。

假如你在臥室裡

千萬別鑽床底下:地震後房屋倒塌有時會在室內形成三角空間,這些地方是人們得以倖存的相對安全地點,可稱其為避震空間。同時,躲開頭上懸掛物:要選擇上面沒有懸掛物,衣櫃絕不允許進去。

假如你在客廳裡

地震中,應把客廳當成安全的轉移地帶。

逃生用具要放在客廳明顯的地方,要是用的時候卻發揮不了效果,逃生用具應放在客廳明顯處。

假如你在衛生間

此處最安全:地震發生的候,空間越小越安全,衛生間的牆多是承重牆,房頂墜落物少;守著水源非常關鍵:這也是衛生間的一大優勢,很多地震的實例也說明,很多人靠水生存了一段時間。

假如你在高樓裡

遠離高層樓的窗戶,而且千萬不能坐電梯。

假如你在平房裡

室內墜物最危險,千萬不要躲在房梁下。

生命重於泰山,要時刻有防護措施的意識。

十年過去了,後來,聽說很多人信了佛,我自己心裡也稍有寬慰。經過那一次真實面對了生死,我對人生就有了新的看法。十年,父母安康,情人成為愛人,看著此刻孩子睡得安穩,一時情難自禁,幸運如我...今天是母親節,祝願天下母親節日快樂!媽媽,我愛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