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載·工大榮光|歲月「精雕」出的奇蹟:蔚飛

建校八十載,西工大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傑出人才,在各行各業成就了祖國的星河璀璨。在過去的歲月中,一代代西工大人努力拼搏、無私奉獻,始終堅定矢志不渝的報國精神,志存高遠的拼搏精神,科學嚴謹的求學精神和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將學校的發展和國家進步、民族振興的偉業緊密聯繫。

為慶祝80週年校慶,我們精選了一批生動的西工大故事,願新一批青年學子,能從他們的故事中汲取奮發向上的強大動力。

蔚飛,1962年生,山西朔縣人;1986年西北工業大學機械製造專業畢業,獲工學碩士學位。現任北京精雕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北京市第十二、十三屆、十四屆人大代表,門頭溝區第十四屆、十五屆人大代表,人大常委會委員,北京市工商聯執行委員,北京市門頭溝區工商業聯合會副主席,門頭溝區慈善協會副會長。榮獲北京市勞動模範、“雙愛雙評”活動優秀職工之友、優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捐款先進個人等稱號。

80載·工大榮光|歲月“精雕”出的奇蹟:蔚飛

80載·工大榮光|歲月“精雕”出的奇蹟:蔚飛

2015年7月,校友會和黨委宣傳部共同策劃了“找尋綠葉對根的情誼”主題校友尋訪活動大學生新聞中心的學生記者赴京採訪了蔚飛,聽其再憶少年時,漫談創業路。

80載·工大榮光|歲月“精雕”出的奇蹟:蔚飛

初識蔚飛,記者感受到的是一份深刻、沉穩。中等個頭,灰白相間的頭髮和刻著皺紋的額頭下,是一雙篤定而睿智的眼睛。他不苟言笑,彷彿總在思考著什麼;常常穿著淡藍色工裝和懷舊牛仔褲,踩著一雙布鞋,他健步如飛,彷彿總在追尋著什麼。

他告訴記者:20年來,他一直不斷思考著精雕機床的技術革新,而他一直不懈追尋的是“精雕”與“精雕客戶”共同的成長。

創業之初:一位“車間主任”的創新夢工廠

1994年12月,在海淀區某地的一間地下室裡,北京精雕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這是國內首家“數控雕刻”設備製造企業,蔚飛擔任公司的執行董事兼總經理。公司創立之初,企業只有3個人,而那一間狹小的地下室既是辦公室又是生產車間。

20年後的今天,蔚飛帶領下的北京精雕已變成一個佔地22萬平方米的中型高新技術企業,它擁有年產精雕機12000臺(套)的科研生產基地,並在國內以及香港、越南等地區開辦了56家分支機構和16家全資子公司,成為行業的排頭兵。

老員工說,精雕20年的變化,滄海桑田;新員工說,在精雕這個企業,似乎每一天都有新的變化在發生。然而,不論在老員工還是新員工的眼裡,精雕永遠有一個地方不會變——蔚飛的那塊車間裡的“自留地”。

在這塊“自留地”中,蔚飛力排眾議,投入大量財力、精力和物力進行了不間斷的機床切削試驗、抗震性能試驗、伺服參數調試試驗等數不勝數的試驗,突破一個個阻礙數控雕刻技術發展的瓶頸,攻克一個個技術難關,創下了許多國內第一和國際先進:第一臺精雕數控雕刻機床,第一臺伺服驅動的數控雕刻機,第一臺完美呈現高光加工技術的數控雕刻機,第一個面向數控雕刻的五軸聯動數控系統及其大範圍的市場推廣應用等。

“他是老闆,更是一名一線技術工作者,我們和他不會有什麼距離感,因為他愛帶著我們一起攻堅克難,所以我們都偷偷的管他叫‘車間主任’。” 一位技術員這樣說。

蔚飛告訴記者,他深愛著這身工裝,每當置身於這塊“自留地”,暫時拋開一位經營者、一位管理者的角色之後,又可以成為一位純粹的工程師。他醉心於技術創新,享受著沉浸在一線車間裡突破各種技術難題的別樣幸福。

“那麼,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所嚐到的滋味,是香還是澀?”記者追問蔚飛創業之初的記憶。他說:“起初更多的滋味是酸澀。”

蔚飛坦然回憶起28歲時的自己。曾經是一名研究所技術員,因為勤奮和聰慧,總是在技術工作業績中遙遙領先。許多人不能理解他為什麼會選擇放棄穩定的工作去“下海”。可在蔚飛的心中,有一個大大的夢:他希望親手將機床相關技術轉化成真正的生產力,發明製造中國第一臺自主知識產權的雕刻機!去創業 !滿腔的激情和熱血,讓他走上了創業之路。

然而,90年代的中國,數控雕刻機應用的範圍很窄,設備都是從國外進口,許多人甚至還不知道國內有生產數控雕刻機的企業。精雕公司成立之初,由於人員少,產品的研發和市場的宣傳都不到位,一直在困境中艱難前行。

那幾年,我沒什麼歸屬感,特別是夫人孩子都跟我一起漂在北京,心裡不是個滋味兒。但我總有一個信念,就是不放棄,要堅持。

1995年的夏天,精雕公司迎來了轉機。一位做胸牌雕刻的客戶耿總,其公司裡一臺價值25萬元的日本雕刻機在使用過程中出現了故障,可是還有許多緊急任務需要完成。當找到這臺進口機器的代理商,提出的維修費高的驚人,而且維修工程師到達現場的時間還需要很長。焦急萬分之際,他的一位朋友建議他到精雕公司看一看。耿總來到精雕看到機床,當天就買走了一臺雕刻機,並在訂單週期內,圓滿地完成了訂單任務。

“有國產精雕機了!”這一消息迅速在雕刻行業中傳播開來。

蔚飛的“創新夢工廠”,也開始變得熱火朝天。

客戶至上:甘坐冷板凳的Boss暖男

“也有許多吃完螃蟹嚐鮮後就失敗了的企業案例,精雕是怎麼持續‘保鮮’的呢?”記者想從蔚飛那裡揭開更多成功創業的謎底。

在蔚飛看來,精雕機是一種工具型設備,所以精雕公司的市場空間必須靠發展“增量”來保證。他的心底深耕這樣一個經營理念——“客戶的發展才是精雕的發展”。他說:“做一個企業,不聽客戶的話你永遠也走不動。你必須適應客戶,而不是讓客戶適應你。

從1996年開始,蔚飛帶領團隊研發雕刻CAD/CAM軟件,到2004年時歷經了三次技術上的飛躍。為了保障給客戶提供更優質的服務,做軟件出身的蔚飛, 決定延長產業鏈條、拓展服務範圍,將精雕打造成為一個“既做機床,又做數控系統,同時還有自主知識產權的CAD/CAM軟件”的高科技企業。

那時候,這種“1+3”的產業模式,不僅國內沒有,即使在世界範圍內,也極為少見。蔚飛的壓力和困難非常大!

“只要客戶需要,再大的難題,我從不畏縮。”蔚飛說。

隨著客戶需求的升級,傳統的步進驅動系統已經無法保證精密切削的穩定性和高效率。交流伺服較高的速度、電流增益可以帶來高的伺服系統響應和剛度,從而減小機床的加工形狀誤差,提高定位速度。因此,客戶與市場都迫切期待能有一款以交流伺服系統為驅動單元的更高加工性能的高精度數控雕刻機床的誕生!

很多精雕工程師、技術人員都說伺服系統精雕機絕對是一個“冷板凳”,技術投入太大,看不到希望,很可能白白浪費時間、金錢和精力,最後竹籃打水一場空。

那時候,我身上有一股油然而生的使命感。我要把它調試出來!”蔚飛說。

蔚飛果斷推掉一切商務接待、市場經營等事宜,又迴歸一名“車間主任”,端起陪伴自己20年的那個“小板凳”,徑直走向機床調試車間。這一坐,就是整整60天。

一個人,一臺機床,一個板凳,一場鏖戰。

蔚飛沒有辜負客戶的期望!他從“速度環”“位置環”“電流環”等五個核心參數入手,每一組參數的組合,對應著一個運動控制趨勢。蔚飛從幾十萬次的組合中,找到符合伺服系統特性的規律,也成就了國內第一臺交流伺服系統數控雕刻機誕生的工程技術基礎。

很快,當精雕公司將可以提供更高定位精度和輪廓切削精度、更穩定性能和更高效率的精雕機呈現在客戶眼前時,客戶們有些吃驚。“北京精雕給我們帶來的不僅僅是物有所值的產品,更給我們帶來了超出預期的服務。蔚飛,是一個溫暖的老闆。”精雕的客戶如是說。

2008年,北京精雕全面進入要求更高的工廠型客戶群體,響應客戶的需求,北京精雕開始配合用戶做一些專業性很強的產品,從單純的賣產品轉型為進入用戶的工藝規劃環節,成為用戶的工程部,不計代價地為用戶提供完整的工藝規劃和加工方案,並一直堅持到現在。這些年以來,北京精雕對用戶需求的響應機制也日趨成熟,遍佈全國的56家分公司裡,1000多名員工時刻關注著用戶提出的要求,並以最快的速度向北京總部報告,北京總部同樣以最快的速度做出反應,為用戶提供最優質的解決方案。

蔚飛的“暖”不止體現在技術方面的支持,而且還為客戶提供增值服務,如:為客戶尋找活源、儲備人才、搭建客戶交流平臺等等。他喜歡把客戶稱為自己創業路上永遠的 “小夥伴兒”。他說:“既是小夥伴兒,就要一起成長。

Boss暖男的形象,就這樣印在客戶的心坎裡

員工至親:老闆的“刺兒”員工挑

“如果說創業成功的謎底是客戶至上的理念,那麼精雕成功的秘訣是什麼呢?”記者思忖著一個企業20年持續蓬勃的生命力何在。

當記者來到精雕公司的廊坊廠區,剛進主樓大廳就被一面用精雕工藝完美呈現的鋁合金二維碼幕牆所吸引,8.5×8.5平方米的空間,刻滿了4000員工的名字,恍然悟道——原來,精雕是一個“家”,這裡的人們,都被蔚飛當作至親。

“他是一個寧願自己受累,不捨得員工受累的好大哥。”一位跟隨蔚飛創業多年的老員工回憶起十多年前的精雕“破繭成蝶”的一幕。

精雕公司起步階段在廣告標識行業的成功起到了一個示範效應。2000年一批企業開始製造數控雕刻機,他們並無自己的核心技術,機床簡單集成,盜版精雕軟件,產品不求品質。到2003年時標識雕刻市場逐漸飽和,大批小型生產廠家的湧入最終引發了殘酷的價格戰,導致客戶的要求走向低質化,這種趨勢極不利於數控雕刻行業的發展。

面對危機,蔚飛毅然放棄相守8年的成熟市場,決心為數控雕刻行業尋求一個嶄新的發展空間和市場。這個市場應當具有較高的技術門檻,用戶要求更高。

一年時間,蔚飛又回到機床身邊,不斷調試、試驗,發揮小刀具雕刻在“根角”處的加工優勢,以替代手工勞動為目標,在行業內率先攻克金屬刻字的難題,並逐漸拓展到小平面、小區域、小曲面的銑削加工。從此,北京精雕全面轉型進入模具行業,完成了從廣告領域到工業領域的華麗變身!

80載·工大榮光|歲月“精雕”出的奇蹟:蔚飛

然而,孕育這次“華麗變身”的每一個日夜,蔚飛的雙手都扎滿了金屬針刺。金屬刻字試驗過程會導致金屬材質的針狀小刺扎入機床操作人的手中。每一次金屬刻字試驗之後,蔚飛都會用扎滿針刺的手,連忙記錄下試驗數據和結論。一輪一輪的反覆試驗,蔚飛顧不上“挑刺兒”,車間裡的員工們看著實在心疼,就插空跑到蔚飛面前,讓他騰出雙手,給他“挑刺兒”。

“滿手的刺,您就不覺得疼嗎?那麼疼,試驗怎麼繼續?”記者不禁問起蔚飛。

那時,只想著每做一次試驗就離金屬刻字的實現更進一步,刺痛的感覺剛開始是有,後來就習慣了。”蔚飛臉上洋溢著微笑,記者眼前依稀勾勒出十多年前,員工們插空來給他“挑刺兒”的溫暖情景。

時光像是一把“篩子”,濾去了疼和苦,沉澱下來的是員工與蔚飛彼此相扶的幸福。

在精雕公司的技術創新方面蔚飛是領頭人,而在員工個人能力的發展方面他則甘為人梯。由於精雕是蔚飛白手起家創辦的公司,創業初期規模很小,招聘的員工大多出身寒門,或是剛走出校門的學生,學歷或能力相對較低。為了使加盟精雕的員工都能在事業上得以發展,他不斷地搭建著一個個定製化的平臺,只要員工有好的想法,他便以最大的財力予以支持,讓員工在適合自己的平臺上發揮最大的潛能。目前,精雕的幾個關鍵崗位的主要負責人,都是跟隨蔚飛一路走來的老員工。一個在精雕工作了10多年的大區總監風趣的說:“我從一個剛走出校門的學生,逐步成為班長、排長、連長,現在已統領一個加強營了”。

就這樣在蔚飛的帶領下,他的兄弟們一路摸爬滾打,不僅為客戶造就了一款好產品,而且還培養出了一批行業專家和領軍人才。

隨著精雕公司的發展壯大,蔚飛更多的為“家人們”的衣食住行“操心”。他為員工提供免費住房511套,為市內住家的員工提供班車;成立職工工會組織,從組織形式上保障員工的各項權益;組織旅遊、提供健身場所等方式豐富職工的業餘文化生活。

蔚飛認為:授之於魚,不如授之以漁。精雕公司花費大量財力進行技術培訓,為員工提供發展空間。20年來,看著“孩子們”從一名畢業生,逐步成長為技術專長者甚至技術專家,蔚飛很是欣慰。“精雕是我的第二個家,也是我的第二所學校。這些年,有過許多公司挖我,我不曾想過離開精雕,我告訴獵頭,老闆於我,有知遇之恩。”一位技術主管這樣告訴記者。

企業的“家”文化,幾乎是每一個企業家所倡導並期望的。因為老闆們深知,人們對家才會不離不棄,才會甘心奉獻。

蔚飛,做到了。

仁者不憂:男兒有淚不輕彈

他是客戶心目中的“暖男”,員工心目中的“大哥”,他還是門頭溝的“十大好人”。“創造就業,貢獻稅收,是他作為一個企業家的社會責任;熱衷慈善,捐資助學,是他作為一個忠厚長者的良心之舉。篳路藍縷,他終成達者!舍財廣施,他兼濟天下!”這是一段引自“門頭溝十大好人”的頒獎詞,也是對蔚飛真情回饋社會的寫照:抗擊非典、汶川地震、玉樹地震、721暴雨災害,每一次賑災捐款,他都慷慨解囊。蔚飛多次榮獲北京市勞動模範、門頭溝區優秀人才獎等獎項,所得獎金全部捐獻。在不到10年的時間裡,北京精雕用於慈善事業的捐款捐物累積金額達到1000萬元。

蔚飛是個公認的“仁者”。

2009年經濟危機情況下,許多企業破產、裁員。蔚飛不但不進行裁員,員工工資不降反升,同比增長11%。他說自己每天醒來想到自己肩膀頭擔負著4000人的工資,就動力十足。然而這個“動力十足”的硬漢也有落淚的時刻,那是在2010年精雕公司的年會上。蔚飛向全體員工道歉,他很愧疚自己沒有做到“急員工之所急”。“我只想到增發工資是一件好事,公司規模迅速擴展,計算工資增幅的工作量激增,沒想到幾天的時間錯後,會給貸款購房的員工增添還貸信用危機。”現在說起五年前的年會,蔚飛的眉宇間,依然藏著深深的愧疚。

七尺男兒,創業之初的玉汝於成,業務轉型的破繭成蝶,商海沉浮的滯礙挫折,都不曾落淚。這一次,他落淚了。這淚珠,讓“精雕人”真正感受到自己在這位仁義老闆心中的分量有多重!

都說“仁者不憂”。蔚飛的戰略眼光又讓精雕再次抓住了消費型電子新產品持續創新所帶來的巨大市場機遇,一舉進入了某些頂級的國際化大型電子製造企業,併成為該類企業生產線上唯一的國產設備。2010—2014年企業工業總產值持續快速增長,尤其是2014年精雕數控雕刻機產能突破12000臺,產值超過38億元,銷售收入突破26.9億元,上繳稅金超過3.46億元。北京精雕被列入“國家火炬計劃重點高新技術企業”,並承接多項國家和市級科研項目;精雕技術中心被評為北京市級企業技術中心;企業主導產品——精雕數控雕刻機榮獲“國家重點新產品”等稱號,擁有70餘項國家專利,廣泛應用於3C產品、精密模具、醫療器械、木雕、航空航天等二十多個領域,市場飽有量超過70000臺,國內外用戶數量超過15000家以上。

面對精雕過去20多年取得的累累碩果,蔚飛卻不斷向記者談起“使命感、危機感”。蔚飛自謙的說,自己是一名“永遠的創業者”。

母校情結:“精雕”上的工大烙印

問起“您最難忘的母校老師是誰?”

“我的輔導員王潤孝老師”蔚飛不假思索的回答:“他是一個特別細膩的老師,當時我們宿舍幾個都是單位委培的碩士,歸屬感本不是很強,但王老師常常來宿舍噓寒問暖,給了我們很多關懷和溫暖,從那以後,西工大就成了第二故鄉。”

“還有一位傅正陽老師。”蔚飛的眼睛彷彿閃爍起光芒:“他上課時的一句話,點醒了我,他說研究生和本科生最根本的區別,是你不要坐等老師來教,而是自己去鑽研,去探索!”

有人說,同一所大學畢業的學生,會傳承相似的基因。

蔚飛身上如向日葵般的“溫暖”和始終不言棄的“科研攻關能力”,正是沿襲了母校西工大在他骨子裡注入的滿滿正能量。

20年間,不忘師恩。作為西工大校友的蔚飛一直默然關注並支持著母校的發展:自2012年起,先後在母校機電學院、軟件與微電子學院、理學院設立了“精雕獎學金”,培養了千餘名母校學生。積極參與旨在幫助貧困新生的“愛心直通車”,成為第一批“愛心直通車榮譽列車長”。2014年,成立了“西工大軟件學院—西安精雕”工業軟件聯合創新實驗室暨實訓基地,為在校學生提供了學用結合的平臺。除把最新的精雕產品贈送給機電學院用於教學科研外,2014年,一次性向學校工程訓練中心贈送十臺價值500萬元的精雕設備,並附贈相關軟件設備及培訓。

二十年,彈指一揮間。不曾放棄的“精雕”事業,同樣,也“精雕”出這位鐫刻“工大烙印”的蔚飛。

來源 | 《西工大故事2》

供稿 | 精雕公司 視覺 |鄭真 陳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