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輪明月》觀後感

《一輪明月》觀後感

《一輪明月》講的是近代四大高僧之一的弘一法師,說弘一可能知道的並不多,但說起下面這首詩詞(曲)-《送別》: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可能大家都非常熟悉,是的,這篇詩詞的作者是李叔同,李叔同是弘一大師未出家前的名字。

《一輪明月》觀後感

李叔同於文學、戲劇、書法、篆刻、音樂、美術無一不精,是個才華橫溢的風情才子。他的才華歸功於他對事物的專注與投入,同時他又有一顆熱燙的愛國之心。當他初入世道時看到世間人民的苦難,對他的影響是巨大的,在他的腦海裡這簡直就是佛教中所說的阿鼻地獄。也為他後來出家埋下了種子。在年青時所學無一不是為了能報效國家,能改變當時社會現狀。

1905年在他26歲時生母王氏的離去對他的打擊是巨大的,曾使他一度沉淪。後東渡日本,之後攜日本妻子雪子回國。在這期間李的各項才華都達到了一定的高度,他準備用自己所學報效給這個支離破碎的國家。

先後在幾個學校任教,發現自己的才華並不能挽救這個社會,這也是促使他出家的一個直接原因。拳拳報國心,不得施展,他只得另覓他途。家境,閱歷,夏丏(mian)尊的助緣,最後選擇了出家,1918年於杭州虎跑寺正式出家,法名演音,號弘一。

日本妻子為了最後的一點希望跑來見弘一法師最後一面,於是上演了片中最讓人心碎斷腸的那個片段:

他們相約於西湖邊上,兩船緩慢地相向而行,是陰天。

她喚他:“叔同——”

他回她:“請叫我弘一。”

她強忍著滿眶的淚,“弘一法師,請告訴我,什麼是愛?”

他輕描談寫地回應:“愛,就是慈悲。”

他沒有抬眼看她,不敢與她對視,怕她熾熱溫情的雙眸隨時會溶化他不安的佛心,他甚至不敢久留,而她卻始終在看著他,只想留住最後不多的記憶。

臨別,他調轉船頭一槳一槳地向湖岸劃去,一尺一尺地拉開距離,在她眼前漸行漸遠。

她突然失控傷心地責問:“先生,你慈悲對世人,為何獨獨傷我?”

沒有回應。。。。。。

對於他的拋妻棄子被很多人詬病,一般人認為,世人說你弘一法師大慈大悲,渡世渡人,但你竟能拋妻棄子,談何慈悲之心。但若你瞭解李叔同,再瞭解當時的社會現狀你也許就會明白,弘一法師是一個何等的胸懷。舍小愛而求大同。為的是讓世人能得到上蒼垂憐。救苦救難。非凡人能為之。

出家後的弘一潛心學佛,專修律宗。大師的學佛之路是艱苦的,閉關潛修,潛心戒律,著書說法,實踐躬行。曾輾轉多家寺院與大師交流學習。拜師溫州慶福寺寂山長老,浙江普陀山請印光法師開示"佛法如何救國救民",於廈門南普陀寺為太虛法師的<>譜曲,教化心靈。於青島湛山寺講律,與惔虛法師約法三章,結緣妙蓮法師,福建古天佛國泉州大開元寺,教化弟子唸佛不忘救國,佛教是不忘報國恩的。莊嚴國土,利樂有情。最後終成正果。弘法四方,教化十眾。

還有與好友夏丏尊,學生豐子愷,劉質平等的交往,雖身在佛門仍心繫國事。

《一輪明月》觀後感

片尾的一聲三郎勾起大師無限回憶,惆悵萬千,想起了自己,想起了生母,大師並不是一個無情之人,對母親的愛深深種在心裡,一顆救國之心永遠沒有放下,放下的是自己。

1942年10月10日下午寫“悲欣交集”4字交妙蓮法師。10月13日晚7時45分呼吸急促,8時安詳西逝,圓寂於泉州不二祠溫陵養老院晚晴室。享年62歲。留下的“悲欣交集”令後人尋味。悲的是什麼?是這個世道,是窮困的百姓還沒有過年好日子?喜的又是什麼?是希望?是曙光?

《一輪明月》觀後感

僧俗兩界聞名於世弘一法師,在近代文藝領域裡無不涉足,詩詞歌賦音律、金石篆刻書藝、丹青文學戲劇皆早具才名。而他在皈依佛門之後,一洗鉛華,篤志苦行,成為世人景仰的一代佛教宗師。他被佛教弟子奉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傳奇的一生為我國近代文化、藝術、教育、宗教領域裡貢獻了十三個第一,堪稱卓越的文藝先驅,他愛國的抱負和義舉更貫穿於一生。

本人謹於此文緬懷尊敬的弘一法師,法師的抱負與修為令人佩服與膜拜。

本文僅根據《一輪明月》電影及網絡上的資料合編而成,錯誤之處難免,敬請斧正,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